从歌剧《党的女儿》的复排看红色歌剧的守正与创新

2022-11-22 04:08令狐青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舞台

令狐青

引 言

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于199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创排演出,成功塑造了“田玉梅”、“七叔公”等经典舞台人物形象,堪称民族歌剧的典范。而30年后的2021年,国家大剧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新复排了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由指挥家李心草执棒,原总政歌剧团导演汪俊执导,由雷佳、廖昌永等优秀艺术家领衔主演,在“守正”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使得歌剧《党的女儿》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笔者有幸于国家大剧院观看了《党的女儿》复排演出,并对比1991年的视频资料,深切感受到复排后的《党的女儿》在人物形象、唱腔风格、灯光背景、舞台调度等方面的守正之处和创新所在。通过分析对比两者的异同与产生的效果,挖掘红色歌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对红色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和红色歌剧的声乐演唱教学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一、复排《党的女儿》剧的守正之处

为了延续传承经典的红色血脉,复排邀请了参与过1991年首演指导工作的汪俊执导。相比于其他人,汪俊导演更能领会原创团队所赋予《党的女儿》剧的灵魂与精神,在融入新时代元素中以传承经典为基础,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找必要的张力与平衡,忠于原创,深化主题,使得复排的《党的女儿》在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同时,都坚持着对原创精华的传承和歌剧内核守正。

(一)歌剧演唱与唱段内容的传承

1991年《党的女儿》中“田玉梅”的演唱在融合了西方歌剧的气息控制与头腔共鸣唱法的同时,保持民族唱法的亮度,又增添了宽度、力度、和厚度,随着人物感情的跌宕起伏,结合戏曲程式化动作和念白,成功塑造了一位沉着冷静、大义凛然、质朴乐观、勇敢坚决的基层共产党员形象,树立了中华儿女的忠烈雄姿。2021年雷佳作为《党的女儿》主演无论在唱腔运用、演唱方法、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在不失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她声音明亮甜美不失刚毅,表演过程中用特定的程式化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身份以及所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绪。在演出过程中,笔者听到雷佳演唱时曾数次哽咽,坐于前排更是能在娟妹子跪着抱住妈妈时看到其脸上的泪光,在不影响声音表现的情况下,雷佳将自己融入戏中,与“田玉梅”融为一体,处理情感细腻真挚,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在表演技巧方面,雷佳很多细小动作的处理都与原作保持一致,并将自然的生活表露融入到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当中,使得整体表演更加自然生动。在与“七叔公”“桂英”一同演唱《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中,雷佳在演唱“哪管他道路平不平”一句时她右手轻拍大腿,表达出了对革命信仰的坚守和无惧艰辛困苦的决心。在“田玉梅”醒来以为娟妹子偷吃咸菜的情节中,雷佳在语气上虽非常严厉,但拍孩子手心的动作却很轻,得知真相后又慈爱地上前搂住孩子耐心安抚,情感层次极为丰富,塑造出了充满温情,原则鲜明的母亲形象。

复排《党的女儿》剧在唱段内容和旋律上,也完全承袭了首创团队的创演成果,基本没有进行二次修改,突出了该歌剧旋律的民族化戏曲音乐特点,使得复排《党的女儿》剧更加原汁原味。在《血里火里又还魂》的唱段中,雷佳侧卧在“斜坡”上,演唱“昏昏天,沉沉地,是梦?是真?”声音弱起却极具穿透力。在“哭啊英灵啊”的旋律中,“啊”字一字多腔,音程跨度达十二度,旋律起伏较大,唱腔上具有浓烈戏曲风格,雷佳在演唱时通过气息控制情绪,底气十足,动人心弦,用恣意的激情塑造出了“田玉梅”果敢刚毅,爱憎分明的共产党员形象。

(二)人物信仰与歌剧内涵的守正

《党的女儿》剧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决定复排,不仅是在艺术上对传统经典歌剧的重塑与创新,更是面向新时代对歌剧内涵的回顾与守正。这部歌剧,表现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信仰、向死而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与人民大众的深厚情感。此次《党的女儿》剧的复排,不仅是向红色经典致敬,更是让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延续强大生命力。要将剧中共产党员“田玉梅”的理想之光与信仰之力传递下去,铸就信仰之魂、挺立信念脊梁,在表现革命精神的同时力求让这部作品成为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剧目,使之成为不负人民、无愧时代,兼具民族之根与艺术之美的经典佳作。

对歌剧内涵的守正,除了对歌剧创作历史的尊重之外,更是对其演绎的党史进行重温与回望。因此,在排演前的准备阶段,雷佳就通过观看不同版本田玉梅形象的影像和图书资料来了解人物,并反复强化对于党史的学习。她通过深入剖析“田玉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信仰,挖掘出“田玉梅”作为母亲、姐妹、妻子、邻居、共产党员等多重身份,并遵循戏剧的发展原则,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首唱段进行细致打磨,使“田玉梅”的形象更加丰满,使我们看到的“党的女儿”充满着信仰之光,手持着理想之炬,为歌剧人物注入了新时代的共产主义灵魂。

二、《党的女儿》剧的创新所在

复排《党的女儿》剧在舞台布局、声光电的使用及合唱队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尝试。首先,歌剧开篇就采用了3D投影技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随风摇曳,随着乐队音乐的起伏,“党的女儿”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巨大的投影布上。接着,幕布上升,高低起伏的杜鹃坡上同样通过3D技术对杜鹃花进行了动态处理。在“田玉梅”搂着“娟子”演唱《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时,唱到丈夫罗明哥爬雪山过草地,舞台背景上就通过3D投影技术能够隐隐看到红军战士艰难前行的身影,使笔者仿佛透过歌声,看到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更能够体会主人公演唱时的状态与心情。

其次,在舞台布置上,马家辉家不再是单层建筑,而是采用了楼上桂英的房间和楼下客厅分开的布局,使得桂英在演唱时高高的立于舞台的正中央,凸显人物的同时,也把上下楼不同情绪的转换体现了出来。演唱过程中,通过灯光的变换使一幕戏中调出多重层次色彩,在狭小的区域内有单点,有渐变,繁而不乱,突出演唱者,其他演员为辅,使剧情与人物更加饱满鲜活。同时,在竹林的设计上采用了200根升降竹子并和舞台后背景融合在一起,使笔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到竹林茂密幽深和隐隐的压迫感。整场歌剧充分合理地运用了声光电技术,将打雷、下雨、闪电等一系列背景环境配合灯光音效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使人置身其中并随着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融入情境。对于1991年的首演来说,新时代下的《党的女儿》剧在灯光舞美及道具制作和使用上,更加严苛和细致,更加还原和真实。

1991年首创团队结尾处展现主题曲《杜鹃花》时,采用了伴舞的形式,“田玉梅”一步步淡出我们的视线,舞蹈演员们手捧杜鹃花缓缓挪步、翩翩起舞,来展现“田玉梅”英勇牺牲的悲壮和对革命精神的歌颂。而国家大剧院版《党的女的》剧不仅通过灯光配合,让“田玉梅”立于杜鹃坡高处,站在舞台中央,并让合唱演员扮演成老百姓和红军战士一起走上舞台,在展现“田玉梅”大义凛然的同时,把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情与不舍也通过合唱演员展现了出来,使得舞台氛围更加凝重壮烈。无独有偶,在表现乡亲们给红军战士送盐巴和咸豆角时,同样也看到了合唱演员们提着篮子相互搀扶着走路的场景。国家大剧院版《党的女儿》剧对表演形式进行了再度创新,不仅丰富了舞台调度,更是融入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对军民鱼水情的深刻理解。

三、红色歌剧的声乐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对红色歌剧声乐演唱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从整体而言,《党的女儿》剧秉承守正创新的原则,将红色经典歌剧复排的重任圆满完成。同时笔者也对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与实践有了更深的思考。通过剖析《党的女儿》剧在人物形象、唱腔风格、灯光背景、舞台调度等方面的守正与创新之处,笔者认为:

在对红色歌剧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把握学生气息、共鸣和腔体控制的同时,根据作品的旋律特色和表现风格对学生在润腔技巧和吐字归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及调整,并对学生的表演动作进行规范,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来设计人物行为,使学生在传承红色经典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使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活,表演的曲目更加生动。

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高校专业学生更应该深刻把握歌曲内涵,了解整部歌剧始末,深刻体会人物性格、心理,并将自己代入到情境当中,才能使演唱出来的声乐作品情绪饱满,打动人心。同时,根据不同歌剧唱段的特点进行表演动作的设计,使得舞台动作由心而动,而不是为动而动,以表演带动情绪,用表演烘托歌声,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作品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思政元素更好融入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经典红色歌剧的创新应建立在传承歌剧内核的基础上,在高校排演经典红色作品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作品的重要精神内涵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因此,在提升学生的演唱与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不仅要对红色歌剧进行创新与传承,更要发挥音乐的思想教育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深化学生对不同时期创作的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歌曲情感的解读。因此,当学生在学习和演唱《党的女儿》歌剧选段时,高校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1935年白色恐怖事件的始终,这不仅是对党史的回顾,更是对党的精神的深刻领悟。这样,党的艰难险阻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不再是一个个时间节点,也不再是文字的平铺直叙,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个不屈坚定的灵魂。学生在学习唱段的过程中,将自己代入到角色当中,切实感受主人公的欣喜、悲愤、震怒和无畏,通过对党史中部分内容的再现与演绎,使得红色音乐文化不再是干巴巴的字眼,使得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课堂润物细无声。

红色声乐作品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了新时代所赋予的特色和风格,《党的女儿》歌剧的复排更是将守正与创新完美的融合,在讲述经典故事、传达精神内涵的同时,融入了新时代人们对党的精神的新的理解,成为具有当今时代精神风貌的极具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新作品,这既是对早期红色声乐作品的传承,更是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对复排红色歌剧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何为红色声乐作品,如何演绎红色声乐作品,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当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锻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同时,对红色歌剧的声乐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深入学习党史,了解党的艰辛历程,体会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将爱国热情转化为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不仅对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积极影响,更是在弘扬声乐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舞台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