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为何是内感受的?
——评《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2022-11-22 06:58陈向群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9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现象学心理学

陈向群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南昌 330031; 渥太华大学精神健康研究所,心灵、脑影像与神经伦理学研究室,加拿大渥太华)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认知科学相关议题的关注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相关学术研究也从早期的介绍和翻译国外原创性的认知科学著作和理论,发展到如今在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并陆续发表和出版了数量不少的论文和佳作。陈巍等人的新作《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以下简称《具身认知心理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然而,与之前从哲学角度对具身认知开展研究不同,作者在本书中另辟蹊径,选择从心理学的视角来重审具身认知这一认知科学领域内的重要概念。正如作者所说:“对于具身认知,……,并决意从哲学重返心理学,为廓清当前具身认知心理学的概貌做一次系统尝试。”(陈巍等, 2021, p.3)可以说,《具身认知心理学》是作者对具身认知的一次心理学之旅。本书内容详实,材料丰富,创新性强,且带有强烈的批判反思意识,是近年来国内研究具身认知的一部佳作。作为同样长期关注认知科学的学者,我在阅读《具身认知心理学》后,对其做了以下几点评论。

首先,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在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内,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经验层面来研究具身认知,即,将具身认知理论视为一种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关系的意识科学。而作者在本书中扩展了对具身认知的研究层次,除了从意识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具身认知之外,还涉及了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方法论。可以说,《具身认知心理学》是对具身认知的多层次研究。例如,在第三章中,作者从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海德格尔的“此在”和梅洛-庞蒂的“交互肉身性”等现象学哲学思想来消解“笛卡尔式焦虑”。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现象学认知论思想的转变为具身认知的认识论转向与范式的确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巍等, 2021, p.37)。关于本书对具身认知的形而上学研究,即,具身认知如何说明心身关系问题,作者并没有在某个具体章节中来集中讨论,而是以贯穿全文的方式来解释在具身认知理论中,心灵是如何在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中构建,并最终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有别于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整体性关系。“(具身认知)这一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意识与无意识、生物性与社会性过程的概念联系规避了传统的心灵和物质或身体和灵魂的二元论”(陈巍等, 2021, p.63)。不仅如此,在对具身认知的研究方法上,作者采取的是经验方法与概念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例如,在第四至第五章中,作者对具身认知的原理论做了概念的厘清和界定,分析了具身认知与生成认知和延展认知的内在关联。而在第六至第七章中,作者则对具身认知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自我意识的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考察做了详细的阐释。不仅如此,在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中,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以他们所亲自开展的三个具身认知实验,分别是黑白视知觉实验、儿童阅读实验和虚拟手错觉实验来研究身体在认知当中的作用。所以,在《具身认知心理学》中,作者并非只是从意识科学的层面来考察具身认知而将其视为一种经验科学,而是涉及了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方法论的多层次考察。

其次,宽阔的研究视角。与大多数对于具身认知单一的研究视角不同,《具身认知心理学》对具身认知的研究以心理学为主要视角的同时,还是涉及认知科学、哲学、现象学等多个视角。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作者主要是从心理学史的角度来为具身认知寻找理论来源。作者首先从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出发,指出具身认知与反射弧概念的内在关联性。即,两者都视认知与大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接着,作者又以德国早期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Würzburg school)的无意象思维来为具身认知寻找理论依据。在作者看来,符茨堡学派核心成员所提出的无意象思想(趋势概念、意识态度和思维觉知等)与具身认知的重要概念(目标导向动作、动作-句子匹配效应、抽象概念的隐喻等)存在内在关联。除了为具身认识在心理学史上寻找理论来源外,作者更加注重具身认知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在第六至第八章中,作者介绍了具身认知实体理论的实验证据,对概念表征、语言理解、拥有感和自主感、同感以及自我意识等和具身化的关系从实验层面做了梳理,从心理学实验的角度为具身认知提供了经验层面的依据。不仅如此,在第九至第十一章中,作者还介绍了自己研究团队所实际开展的三个心理学实验,分别是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实验、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实验和虚拟手错觉实验。虽然作者在本书以具身认知的心理学研究为主要脉络,但他对具身认知的研究视角显然没有局限于此。在第三章,作者就选择从现象学和哲学角度来考察具身认知理论。例如,以胡塞尔的意向性现象学思想来化解理智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峙;以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共在世界”概念为基础,分析现象学本体论如何消解“笛卡尔式焦虑”;通过梳理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思想,勾起现象学与当前具身社会认知的直接关系(陈巍等, 2021)。此外,在第五章,作者还从认知科学角度来分析具身认知理论,透过梳理延展认知的核心概念、理论假设、实验证据与结论,作者认为延展认知是具身认知的一个激进版本,从而最终将延展认知视为一种构成性具身认知。总之,在《具身认知心理学》中,作者对具身认知的研究视角是宽阔的,以心理学视角为主要脉络的同时,还兼顾现象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是对具身认知所做的一次综合视角的考察。

再次,具有怀疑论意义上的创新意识。不可否认,具身认知概念源于国外也兴起于国外,可以说,国外关于具身认知的原创性成果已经硕果累累。本书虽然是以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并非简单地复述。作者始终带着怀疑论的思维来看待前人关于具身认知的研究。在作者看来,当前具身认知论不仅在认识伦层面所衍生的基本原则具有模糊性,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性上不够,许多的理论如“情绪影响认知”“知觉-行动的耦合性”等事实上是传统实验早已经证实的理论。于是,在第九至十一章中,作者透过自己研究团队的实验对具身认知做了创新性研究,以此证明了道德概念与黑白颜色的心理关联性,具身认知策略对儿童阅读的影响,以及虚拟手错觉对身体感觉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第十二至第十三章,作者站在怀疑论的立场对当前具身认知理论开展批判。在作者看来,当前的具身认知实验虽然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脑、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这种联系是如何以及以何种形态发生的。具体来说,“身体在多大程度上涉入认知?身体通过何种渠道又如何影响认知?身体在认知的何时发挥作用?”(陈巍等, 2021, p.286)为此,作者提出了一种“内感受的具身认知科学”的设想。在作者看来,通过内感受认知充当连接身体和认知之间的桥梁,身体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就能够进一步厘清,具身认知的内涵和外延也会有更新的阐释。

最后,在我看来,本书有两个方面的缺憾。其一,具身认知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4E概念之一,作者在第五章只考察了具身认知与生成认知和延展认知的关系,而没有考察具身认知和嵌入认知的关系。我们认为,后者同样强调身体体验在认知当中的作用,如果作者同时考察具身认知与嵌入认知的内在关联,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具身认知的概念内涵。其二,作者在第十三章中提出了一种“内感受的具身认知科学”假设,希望以此来弥补当前具身认知理论某些薄弱的之处。然而,作者并没有说清楚何为“内感受的具身认知科学”,而只是对“内感受”的内涵做解释的基础上,描述了身体、内感受和认知之间的关系。然而,“内感受的具身认知科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又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有待作者进一步澄清。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本书仍然是国内心理学领域内研究具身认知的一部佳作,对于研究具身认知的学者来说极具参考价值。按照唐孝威院士说法就是,“该书值得关注这一领域(具身认知)的读者阅读和参考,也将为心理学界与认知科学界回答‘What is mind?’这一事关心灵本质与发生规律的重大科学问题贡献中国智慧。”(陈巍等, 2021, p.2)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现象学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浅谈梵藏翻译过程及认知科学与佛教间的关系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