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技术模式浅析

2022-11-22 15:48宗晓波冯群如
云南农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桑园桑树作物

张 丽,宗晓波,冯群如

(1.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昆明 650106;2.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昆明 650035;3.四川省邻水县鼎屏镇农技推广站,四川邻水 635300)

云南省蚕区采叶养蚕时间较短,一年中桑园闲置时间从当年10月至翌年3月,长达6个月。如果能因地制宜发展“桑园+”模式,便可有效利用桑园光热资源,从而提高桑园生产力。“桑园+”技术模式就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和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生态学规律,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生物产品为目的,利用桑树落叶后或剪伐后空闲期进行其他农业开发,在桑园种植作物或养殖家禽等,构成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群落结构,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转化系统。

发展“桑园+”技术模式有利于提高桑园经济效益,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桑园良性循环。基于对云南省“桑园+”技术模式推广成效调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桑园+”技术模式的技术要点及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供从业者参考。

一、发展“桑园+”技术模式的意义

“桑园+”技术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抑制桑园杂草生长,节约桑园劳动力支出,提高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桑园+”技术模式可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桑园病虫害的发生。

(一)有利于提高桑园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桑园+”技术模式,可增加桑园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产量,进而提高桑园经济效益。目前,云南蚕桑产业面临着产业竞争优势减弱、风险增大等问题,发展“桑园+”技术模式,有助于经营者减少种植单一作物带来的市场风险。通过合理的发展“桑园+”技术模式,提高桑园经济效益,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蚕桑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二)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

蚕桑生产用工一般集中在养蚕期,也就是桑树的生长期。而桑树的少叶期和休眠期正好是养蚕生产的闲暇时间,这就为桑园发展“桑园+”技术模式提供了劳力条件。同时,也解决了蚕区季节性的劳动力富余问题。

(三)有利于促进桑园良性循环

发展“桑园+”技术模式一方面可增加桑园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加速土壤熟化过程,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桑园土地、光、温等资源的利用率。各生物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促进桑园良性循环发展。

二、“桑园+”技术模式推广成效

云南的种桑用地,平原地区以旱地为主,高原地区以丘陵地和缓坡地为主。为解决种桑养蚕效益低的问题,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推广适合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的“桑园+”模式,走出一条蚕桑产业高效、立体、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经过多年研究推广,云南形成了多种“桑园+”技术模式,如“桑园+蔬菜作物”“桑园+粮食作物”“桑园+油料作物”“桑园+食用菌”“桑园+家禽饲养”等。种植作物有白菜、豌豆、蚕豆、无丝筋豆、魔芋、辣椒、大蒜、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菜、大球盖菇、黑木耳、苜蓿等,饲养的家禽种类有鸡、鸭、鹅等。这种以蚕农为主导的“桑园+”模式,是以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和收益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蚕农比较容易接受,推广效果较好。据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2019年云南“桑园+”模式发展面积约8066.67 hm2,占养蚕桑园面积的8.6%,增加产值约5.3亿元。

(一)桑园+蔬菜作物

“桑园+蔬菜”技术模式适宜在海拔400~2600 m推广应用,不同蔬菜种类对海拔高低具有显著差异,如十字花科类蔬菜适宜海拔为1400~1800 m,辣椒适宜海拔为1300~1600 m,魔芋适宜海拔为600~2500 m等。据调查,现阶段云南省内开展“桑园+蔬菜”技术模式的蔬菜种类有十字花科蔬菜类、鲜食蚕豆、菜用豌豆、菜豆、辣椒、魔芋、芋头、大蒜、香葱等。一般在9月上旬至10月初播种,翌年4月收获。2019年抽样调查,“桑园+蔬菜作物”模式平均每公顷桑园纯收益增加约2.83万元,增收效果明显。

(二)桑园+粮食作物

“桑园+粮食作物”技术模式是针对桑园立地条件、综合效益、农民意愿等情况,在众多粮食作物中,选择马铃薯、鲜食玉米、红薯等作物。目前,云南省“桑园+粮食作物”技术模式建议晚秋实施,主要以“桑园+马铃薯”技术模式为主,部分地区也可适宜开展“桑园+鲜食玉米”和“桑园+红薯”技术模式。据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抽样调查,开展“桑园+马铃薯”技术模式的桑园,每公顷桑园增收4.5万元左右。

(三)桑园+油料作物

云南“桑园+油料作物”技术模式主要以大豆和花生为主,部分地区以油菜为主。由于油菜盛花期正是桑树发芽时期,故油菜种植密度应结合桑树株行距及各地气候而定,适宜于海拔1000~2800 m,冬季霜冻严重的栽桑区,如盈江县的勐弄乡,其他区域不提倡桑园套种油菜。种植大豆和花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抽样调查,“桑园+大豆”每公顷增纯收益为3.75万~4.5万元,“桑园+花生”增纯收益为5.7万元。种植大豆和花生后,由于根瘤固氮可减少氮肥施用,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持土壤平衡发展,有效解决桑园中有机肥料匮乏、土壤贫瘠的问题。

(四)桑园+食用菌

云南“桑园+食用菌”技术模式主要以黑木耳和大球盖菇为主,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桑园修剪下来的桑枝,粉碎后制成培养料,在桑园内露天种植,主要在德宏、保山、曲靖等地开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节本增效收益好。云南现有桑园面积9.13万hm2,每公顷桑园产生的桑枝可制成1.5万个菌包,就地取材节约了食用菌生产成本。以桑园栽培黑木耳为例,在桑园中栽培黑木耳每公顷可增加产值13.5万元,新增纯收益4.5万元,显著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二是资源节约零排放。桑枝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常规处理桑枝造成的环境污染;菌包发酵还田,改良土壤;用桑枝取代树木枝条做基质,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三是农闲操作易组织。每年利用农闲期制菌,农户就近就业,就地增收。

(五)桑园+家禽饲养

“桑园+家禽饲养”技术模式是在桑园旁边搭建简易房子,利用桑园空间饲养鸡、鸭、鹅等家禽,一方面可减少桑园里虫口数和抑制杂草丛生;另一方面家禽产生的粪便可为桑树提供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桑树生长。是一种良性生态循环模式,能有效利用桑园剩余空间,实现“以叶养蚕,以园养鸡,以鸡肥桑”的桑园循环综合利用目标,不仅节约桑园除草、灭虫开支,又能提高家禽肉质,是蚕农增收的有效途径。据抽样调查,“桑园+家禽饲养”技术模式每公顷可促进农民增收18万元,增加净利润7.8万元。

三、“桑园+”模式技术要点

(一)桑园类型及选择

云南省内可以发展“桑园+”技术模式的桑园分为新植桑园和投产桑园两类。

1.新植桑园。新植桑园指即栽后1~2年的桑园。幼龄桑树体小,桑树行间空隙大,桑园内四季光照充足,适宜推广“桑园+”技术模式,如种植马铃薯、蚕豆、大豆、魔芋等均可。近年来,在霜冻灾害较大的地区如盈江县的勐弄乡,可采用“桑园+油菜”技术模式,以减轻幼龄桑的霜冻灾害程度。

2.投产桑园。投产桑园是指栽植3年后的定型桑园。在桑树生长季节,枝叶对地面、空间的覆盖面大,桑园内的光照、通风条件较差,不利于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建议在桑树休眠期(即当年10月至翌年3月)进行。夏伐桑园也可在夏伐后种植适宜作物。

(二)整地播种

1.整地。应根据作物播种时期,及时对桑园进行中耕松土,切忌深耕,同时根据土壤现状科学施肥。施肥应坚持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适宜的化学肥料。

2.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高产品种。

3.种子处理。播种前依据作物种子生理特性进行相应处理。种子消毒时,最好用物理方法消毒。消毒后的种子有的需要催芽处理,有的需要药剂拌种以防病虫害,需要考虑催芽时间、药剂对养蚕的影响等因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播种方法。播种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等方式,需要根据各作物种子的生长特性来确定。

5.适期播种。要根据不同的作物栽培方式,不同苗龄以及上市期等,推算适宜的播种时间。

(三)田间管理

在栽培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光、热、气等条件,创造出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中耕除草、实行科学灌溉。

(四)病虫害防治

在蚕区要坚持以桑树安全生产为主,其他作物生产为辅的原则,必须规范农药使用,加强对蚕农的宣传指导,以蚕桑生产为主的村子,应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为防止蚕中毒,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充分运用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并辅以正确的化学防治。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使用农药,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要讲究防治策略,适期防治,对症下药,并要求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以防施药后采桑饲蚕,引起蚕中毒。

1.在桑树种植区不能使用的农药种类。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物,在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选用农药必须特别慎重,尤其是一些杀虫剂的使用。否则就会影响到蚕茧的质量,严重的可能会引起中毒或者病死,危害较大。下列农药不得在桑树种植区使用。

(1)有机氮杀虫剂:西维因、呋喃丹、杀虫脒、杀虫双、易卫杀、杀螟丹、巴丹等。

(2)拟除虫菊酯类:二氯笨醚菊酯、杀灭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速灭虫净等。

(3)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滴滴涕(DDT)、氯丹等。

(4)植物性杀虫剂:烟草、鱼藤、除虫菊、噻虫嗪、阿克泰、锐胜、卡护等。

2.目前登记在桑树上可使用的农药品种。

(1)杀虫剂:吡蚜酮、残杀威、毒死蜱、灭多威、炔螨特、辛硫磷、丙溴·辛硫磷、敌·马、敌畏·马、敌畏·辛硫磷。

(2)杀菌剂:甲基硫菌灵。

(3)除草剂:草甘膦、草甘膦铵盐、草甘膦异丙铵盐。

(五)注意事项

1.茬口衔接要合理,在作物结构上本着高矮搭配、喜光与耐阴搭配、休眠与生长搭配的原则,充分利用光、温、水和土地资源,获取最高效益。

2.大春季要起墒种植,避免水患。

3.尽量避免连作,实施轮作。

4.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禁止使用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高毒农药,目前登记在桑树上的农药品种很少,仅有的几个品种,使用时应多加注意。“桑园+”模式化学防治应注意以下事项:

(1)最好选择已登记的桑树上可用农药,并认清厂家、品牌,防止某些不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混杂其他农药和纯度不高的农药造成蚕中毒。

(2)农户自选蚕桑农药时,一定要选择大型企业所生产的农药产品,先进行试验示范,取得效果后,还要保证对蚕无毒害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3)用于桑树喷施农药的喷雾器一定要专用,避免喷雾器使用其他农药导致对蚕产生毒害,同时每次使用后要反复彻底清洗喷雾器。

(4)由于蚕对农药十分敏感,必须控制用药量,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在桑叶中,造成蚕中毒,同时喷施农药时,不要飘散到正在采桑叶的桑园中。

猜你喜欢
桑园桑树作物
纳米载体可缓解农药对靶标作物的负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揭示大塑料和微塑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健康的潜在影响
桑树下的快乐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七里坝桑园
我的小桑树
家乡的桑园
桑赤锈病防控措施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地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