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引进猪种与地方猪种选育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022-11-22 15:19于永生张树敏
猪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猪种种猪遗传

张 琪,于永生,张树敏,李 娜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4)

作为世界上人口大国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地方猪种曾占据主导位置,但国外瘦肉型猪的引进,造成地方猪存栏量急剧下降,甚至很多品种濒临灭绝。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引进部分种猪,伴随着国际间的贸易战及新冠、非洲猪瘟双疫情的发生,猪种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会影响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生猪育种,对引进的品种和我国地方猪种进行选育,以满足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

种猪选育是种猪场工作的核心与生存的基础,选育工作的优劣关系到猪场的效益与发展。高度重视种猪选育、切实开展种猪选育工作才能稳步提高猪群生产性能,避免或减少从国外引种,进而提高生猪总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在生猪市场上流通的猪种可以分为引进猪种、地方猪种、培育品种。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巴克夏猪等引进猪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是目前猪肉生产的“主力军”,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如口感差、肌纤维粗、肌内脂肪含量低、适应性差等,引进品种一般都需要较高的饲养管理条件。我国地方猪种其特点与引进品种正好互补。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互补性,对二者进行杂交和后代持续选育,就产生了培育品种,种质特性一般位于二者之间,兼具二者的特性。

品种对生猪生产至关重要,持续选育对品种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持续选育,美国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igs Weaned per Sow per Year,PSY)目前已经达到30头以上,年产窝数也有所提高。猪种选育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猪的生长、繁殖、肉质及后代延续进行干预。选育的目标是随着生产实际和市场行情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选育计划,但最终都满足市场对商品猪的需求。

文章对我国引进猪种与地方猪种选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引进猪种选育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从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养猪发达国家每年都引进部分优秀种猪,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种源和肉品的需求。引进猪种对改良我国地方猪品种、提高养殖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猪种引进后的选育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

1.1 选育观念落后

很多养猪企业“重引进、轻选育”,对猪的良好生产性能是品种、管理、环境、营养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不足,对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针对性的选育工作开展不足。部分猪场出于经济效益和时间的考虑,重复引种,片面强调种源,对引入个体的生产性能不进行系统测定,降低了优质种源的利用效率,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恶性循环。

1.2 单兵作战,难以自成体系

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拥有国家级的猪育种改良计划和组织,有计划地在核心场或核心区间进行遗传交流和遗传评估,扩大育种群规模,增加遗传变异与选择强度,使种公猪的性能得到提高。同时利用精液冷冻、人工授精等育种技术将优秀种公猪精液迅速推广,实行联合育种。

我国自2006年开始建立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但目前很多种猪企业间仍缺乏相互合作与交流,可能是出于市场竞争及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将自家优秀的种猪提供出来用于联合育种。很多企业对于种猪的选育及育种处于单兵作战,独自研究的状态,造成种猪选育工作进展缓慢,难以进行全国性的引进品种遗传评估,造成依赖于参考群体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不充分。

2 地方猪种选育中面临的问题

地方猪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培育新品种及配套系、促进我国生猪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方猪选育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1 缺乏主导市场的品种

我国猪种资源丰富,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显示,我国地方猪种可达83种,但与建国初期比较,已有很多品种消失,有些品种也濒临灭绝。具有我国特色的地方猪种在整个生猪市场体系占比非常小。大多数大型种猪场出于多方面考虑不饲养地方猪,也不愿意将资金与精力投入到地方品种选育中,大多数地方优良猪种未得到有效推广与开发,造成市场上缺乏主导地方品种,未形成产业链与生产格局,企业研发的主观能动性缺乏。

2.2 猪种选育没有统一标准

引进品种猪已经在世界大范围推广且群体数量大,已经具有成熟的性能测定选育标准。为了符合消费市场与方便育种工作者,引进品种的结测体重宜选择上市屠宰体重,我国与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此种方法。我国地方猪种由于品种数量多、生长发育性能差异大,各品种达到上市日龄与体重不尽相同,如藏香猪45 kg,金华猪为55 kg,内江猪为70 kg。目前缺乏校正为同一标准体重的公式,同时由于群体规模小,相关统计参数达不到显著水平,造成无法实施,只能采用同日龄始测,同日龄结测。地方猪种的选育环境应与未来推广养殖环境相近,从而提高选择准确性,满足自身品种的市场需求。

3 引进猪种与地方猪种选育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3.1 种猪选育工作投入不足

引进猪种与地方猪种选育均具有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等特点,在短期内可能见不到经济效益,造成企业对选育意向不强,不愿将大量资金与精力投放到猪种选育。尤其是在生猪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处于盈亏平衡点甚至亏损的状态下,很多企业不能坚持种猪选育。再加上目前国家资金支持力度不大,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在选育、研发、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上严重不足。目前种猪选育科研方面的工作往往缺乏持续性,随着项目结束,选育工作也就随之结束,缺乏长远的系统选育。

3.2 种猪选育技术落后

与其他养猪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猪选育不但技术落后,而且配套设施也不够先进完善,选育理论与方法有待完善。同时对地方猪优质种质特性发掘不足,缺少对生理生化、生产性能、抗寒抗病等性能指标的系统、客观、连续的测定和记录。技术、方法手段的落后降低了选育效果,增加了选育成本。

3.3 企业的测定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选育的成功依赖完整翔实的测定数据,种猪选育的数据包括繁殖数据(出生仔猪数、活产仔数、死胎数、初生重、断奶重、乳头数、胎次、空怀天数等)、生长性能数据(日增重、料重比等)、肉质数据(肌内脂肪含量、嫩度、系水力等)等。如果数据记录不完整、不真实、不准确,选育工作将得不到应有的进展。虽然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积累的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数据规模巨大,但与养猪业的规模相比,数据量仍显不足,且局限于部分场间交流,由于企业间信息、数据、技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无法对测定的数据正确、客观的分析,生猪选育的标准无法基于科学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导致辛苦测定收集到的数据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资源。

3.4 “非洲猪瘟”阻碍选育工作的开展

自2018年8月3日报告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以来,由于无特效药与防疫用疫苗,高传染性、致死性,非洲猪瘟(ASF)已然成为最严重的跨国猪传染病之一,养猪人都谈“非”色变。非洲猪瘟的出现与流行亦严重影响我国猪种选育工作的开展。为了减少猪只的转移和赶动,很多猪场已经暂停了对猪进行性能测定与选育工作,甚至一些猪场为了避免从他场引猪带回病毒,不得不用二元甚至三元猪来做种用,选育工作更无从开展。

4 措施建议

4.1 提高对种猪选育工作的认识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养猪业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猪肉是我国居民食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养猪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社会稳定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对养殖业来说,良种是核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 “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我们不但要把“菜篮子”把握在自己手中,更要把“肉盘子”牢牢托住。因此,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生猪养殖企业一定要重视种猪选育工作,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国生猪改良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我国种猪选育工作持续、稳定开展。

4.2 加大各猪场间的遗传交流

各猪场间要保持合作共赢、互通有无的理念,及时吸收国内外取得的先进技术与成果,采用“闭锁-开放”相结合的选育方法,适时引进优秀种猪。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修正育种目标,不断累积遗传进展,提高育种群性能,提高养殖效益。同时畜牧管理部门可以协调辖区内的种猪企业参与到区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中来,提高选育准确性与效率,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链分工与协作,打造国内外知名育种企业与品牌,让真正优秀的选育成果可以被快速推广。以地域范围内种公猪站为联系各场区遗传关系的枢纽,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种公猪站的精液交流来加强遗传交流,从而加快选育进展。

4.3 加强疫病净化工作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是开展养猪生产的重要保证。外场猪进入本场区前,要做好疫病净化工作,种猪企业一定要认识到疫病净化工作是种猪选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尤其是在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前必须要进行疫病净化,以确保染病的猪只不进入猪群。对引种的猪只进行检疫,确定不携带病毒。要把动物疫病净化作为对种猪场的强制性要求,与种猪生产经营资质挂钩。

4.4 组建专业队伍,强化从业人员专业性

种猪选育工作的推进,需要专业育种人员和团队支撑,因此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种猪选育理论知识,便于在实际生产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由于知识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要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给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创造学习氛围,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将国内外先进的种猪选育知识与理念传播进来。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常规选育与分子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快地缩短选育年限,提高选育进展。这就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取样、保存、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整合等,掌握这些操作能力可以为优质可靠数据提供保障。同时种猪选育一线的工作是辛苦枯燥,环境也是艰苦的,培养专业和稳定的育种基层人员减少人员流动,是数据可靠稳定的保证。

4.5 改变种猪选育扶持政策

种猪选育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见效慢,且对资金需求较高。为降低财政支出压力,建议成立国家种畜禽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核心育种企业开展自主育种工作,享受育种成果收益。省级政府根据畜禽种质的地域情况成立地方种畜禽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地方优良种畜禽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保持扶持政策的高效性,降低对引种、保种型育种场的支持力度,减少畜禽良种补贴范围,聚焦力量提高对自主育种猪场的支持力度。

5 小结

针对我国所处大环境,对我国地方猪种进行种质资源挖掘,筛选有益性状加以充分利用,不要大量、重复引种,但可以少量引入高产、特色猪种作为育种素材。可以适量引进优秀公猪精液。世界一流的种猪是买不到的,我国可以利用丰富的猪种资源与已掌握的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合我国生产的品种,用以满足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猪种种猪遗传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保卫“中国土猪”:4个地方猪种已确定灭绝,31个品种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