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黑木耳长袋栽培关键环节技术集成*

2022-11-22 22:30
中国食用菌 2022年2期
关键词:菌棒出菇黑木耳

杨 彬

(尤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尤溪 365100)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是一种营养丰富、药食同源的食用菌,素有“黑色瑰宝”“素中之荤”等美誉,黑木耳中含有蛋白质、粗多糖等多种营养成分[1-2],具有抗氧化、抗凝血、降血糖、预防动脉硬化等生理活性[3-6],以及较高的保健和药用功能[7-8]。黑木耳主产区在东北[9],近年来东耳南扩,南方黑木耳栽培数量逐年增加。根据南方的气候特点,主要采用长袋栽培模式栽培。

福建省尤溪县从2013年开始引进黑木耳,2020年栽培规模从当年的15万袋扩大到4 500万袋,2020年每袋干品产量平均达到90 g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尤溪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19℃,无霜期长达315 d,年均降雨量1 650 mm。黑木耳采用全日光间歇弥雾长袋模式栽培,以海拔250 m为例,每年8月中旬开始制袋接种,9月上旬结束,10月中旬开始下地摆场,11月至翌年3月出菇。经过多年实践,从场地选择、发菌棚搭建、菌棒制作、接种发菌、脱袋刺孔、菌棒晒筒、出菇喷水、清洁化干制等关键环节,总结出一套适合南方长袋黑木耳栽培技术集成,以供参考。

1 出菇场地选择

要求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干净、环境无污染、排水方便、日照充足、沙质土壤的农田作为出菇场地。不可选择山边、房前屋后、日照不足的田地以及水泥硬化场地作为出菇场所。

2 发菌棚搭建

选择与出菇场地相邻且地势较高的农田作为发菌棚建设的场地。发菌棚要求坐北朝南,即8月时棚顶最高线与太阳东升西落方向一致。每1万袋菌棒需发菌大棚180 m2~200 m2。

2.1 大棚搭建

大棚采用钢架、反光膜材料搭建,顶高不低于3.5 m,肩高不低于2.0 m,长度25 m~30 m为宜,棚顶用反光膜遮盖,四周挂遮阳网。若木耳采用清洁化干制,2/3发菌大棚的棚顶采用双层膜遮盖,即内层用透明膜,外层用反光膜。当菌棒下地后撤下反光膜,将发菌棚改为黑木耳晒棚使用。

2.2 降温设施

棚顶安装喷水带,四周挖水沟,沟宽50 cm,深40 cm。

3 菌棒制作

黑木耳菌棒质量是栽培成功的基础,制作菌棒要求拌料均匀、装料紧实、含水量适宜、灭菌彻底。

3.1 备料

在木耳栽培实践中发现,新鲜木屑对黑木耳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出耳过程中易烂棒、形成袋内耳。木材加工粉碎时,若针刺较多需过60目筛,降低破袋率,木屑晒干备用。

3.2 配料装袋

木屑提前2 d~3 d预湿。以南方露天长袋栽培为例,较佳栽培配方为:木屑85%(添加10%~15%的细木屑有利于降低袋料脱壁,提高产量)、麸皮14%、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53%~56%。菌袋规格为14.2 cm×55.0 cm×(0.000 4~0.000 5) cm,菌棒长度40 cm,装料紧实,菌棒湿重为1.40 kg~1.45 kg。

3.3 灭菌

黑木耳菌棒灭菌应适当延长100℃维持时间,有利于降解木屑中的有害物质,促进黑木耳菌丝生长与出菇。即灭菌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6 h~18 h,再闷堆8 h~10 h,然后出灶。其他操作与常规灭菌相同。

4 闷堆与接种

待菌棒中心温度降至28℃以下方可接种,黑木耳不可抢温接种,以防高温烧菌。南方8月气温较高,农户小规模栽培不具备工厂化净化车间的条件,应于接种箱内接种,且接种时间应安排在早晚。

4.1 闷堆

由于南方露天栽培黑木耳适宜的接种期较短,部分菌棒需提前生产,对出灶后超过5 d未接种的菌棒,需进行高温闷堆消毒。一般情况下,菌棒灭菌后温度降至85℃时趁热出灶,搬到发菌大棚。大棚地面先铺一层塑料膜,菌棒堆放好后再盖一层塑料膜,1万袋菌棒用4 kg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经过12 h后,盖膜内如有水珠凝结,掀开4个角进行通风,排出水汽,再用1 kg消毒剂熏蒸。当菌棒中心温度降至28℃以下,即可接种。高温闷堆可有效降低污染率。

4.2 接种

接种时应避开午间高温时段,多安排早晚或夜间进行,即每天9:00前或16:00后。黑木耳老化菌种萌发力差,易造成菌棒污染,接种时要将老化菌种割除,菌种尽量成块,每棒接种3穴。尤溪县地区9月10日以后接种的菌棒,每棒接种4穴或双面5穴,可缩短菌丝满袋时间。

4.3 套袋

接种后用19 cm×65 cm的外袋将菌棒及时套上,扎口松紧适中。套外袋有利于降低污染,在发菌中后期减少菌棒供氧量,抑制菌丝生长速度,防止菌棒高温烧菌。

5 发菌

黑木耳发菌管理措施围绕预防高温烧菌进行。

5.1 建堆

菌棒成柴垛式堆放,堆高不超过8层,以7层为宜。每排间距40 cm~50 cm,有利于通风降温。

5.2 翻堆

发菌大棚的面积足够时,在菌棒接种后约15 d,菌丝生长至5 cm左右时,应及时翻堆。翻堆后菌棒呈“井”字型摆放,堆高不超8层,每层3袋,每排间距30 cm~35 cm,翻堆选择在早晚进行。当菌丝生长超过10 cm时,不再翻堆,以防翻堆后菌丝新陈代谢加快,菌棒升温,造成高温烧菌。

5.3 喷水降温

发菌期间,当气温超过32℃时,每天10:00~16:00在棚顶喷水,水沟引水流动,降低棚内温度。

6 下地摆场

菌丝满袋后再培养5 d~10 d,当80%菌棒两端吐黄水,说明菌棒已生理成熟,就可刺孔下地摆场。

6.1 摆场建造

黑木耳摆场畦宽度1.8 m~2.0 m,长度25 m~30 m,沟宽50 cm~60 cm,深30 cm。畦面用编织袋或用穿孔黑膜加稻草覆盖,每隔1.5米立一个固定支架,在支架上固定6根塑钢绳。

6.2 脱袋刺孔

脱袋刺孔时,对于持水率低的黑木耳品种如“黑山”,可刺190个~250个孔;对于子实体持水率高的品种如“916”,可减少刺孔数量,刺160个~180个孔。且菌棒脱袋刺孔应根据发菌场所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6.2.1 脱袋刺孔直接下地

若发菌大棚的面积有限,则选择阴天或晴天,将已生理成熟的菌棒脱去外袋,刺孔后直接下地。

6.2.2 脱袋刺孔恢复发菌后下地

若发菌棚的面积足够,则先将菌丝满袋的菌棒脱去外袋,按“井”字形摆放,每层放2袋,不高于8层,堆间距30 cm,发菌5天~7天后再刺孔,刺孔后仍按“井”字形摆放,发菌3 d~5 d,于非雨天下地。

6.3 下地摆场

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地摆场。每667平方米可摆放菌棒7 000袋~10 000袋。对于子实体持水率低、抗逆性强的“黑山”系列品种,每667平方米可摆放9 000袋~10 000袋;对于子实体持水率高、抗逆性较差的品种如“916”,要适当少放,每667平方米摆放7 000袋~8 000袋。

6.3.1 菌棒扎口朝向

若菌棒下地摆放时扎口端朝上,在采收木耳时操作较方便,但在出耳中后期料袋脱壁后,当用手提袋口采耳时易造成未成熟的幼耳脱落,且出耳后期菌棒下端容易积水、长青苔,降低木耳的产量与品质。若菌棒扎口端朝下,手抓菌棒采耳时菌袋与培养料不易脱离,不会对幼小的子实体造成损伤,出耳后期菌棒下端不会积水,更不会长青苔,但采耳时操作较不方便。

6.3.2 晒筒

菌棒下地后,要及时翻转,以防菌棒单面长晒造成向阳面菌丝退化。菌棒下地4天~5天后,先将菌棒旋转90°~180°(畦床坐东朝西的菌棒旋转90°,畦床坐北朝南的菌棒旋转180°,防止菌棒单面长时间暴晒,导致菌丝退化、烂棒);隔4天~5天后再将菌棒上下两端调头翻转(南方长袋栽培黑木耳以斜立式摆放出菇模式为主,菌棒单层摆放,菌棒摆放时分为上下两端);之后每隔4天~5天菌棒旋转90°~180°,直至原基形成。喷出耳重水时,菌棒接种口面要朝背面。

7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对黑木耳生长十分重要,直接影响黑木耳的产量与品质,是栽培黑木耳的关键。水分管理应遵循“干长菌丝湿长耳”的原则,总体要求干湿交替,晴天多喷,阴天少喷,雨天不喷。清晨和傍晚喷水能增加湿度,利于木耳生长。

7.1 出耳水分管理

7.1.1 前期管理

菌棒刺孔摆场至耳芽形成阶段,一般不直接往菌棒上喷水,以保持畦面与排水沟土壤湿润为主。但对于水分偏干的菌棒,菌棒下地5 d,太阳落山3 h后喷水1.5 min~2.0 min,保持菌棒周围湿度,防止菌棒过干脱水。

7.1.2 中期管理

出耳中期为黑木耳原基形成,耳芽长出孔口至采收的阶段。耳芽长出孔后至5分熟,当晴天温度高于26℃时,选择太阳落山2 h后喷水,要求少量多次,每次喷水2 min~3 min,中间停水15 min,重复3次~5次,以耳芽充分吸足水分为准,避免菌棒内积水,防止高温高湿引起烂棒。当木耳长到5成熟后,喷水要少次多量,每次1 h,中间停水1 h,重复1次~2次,让整个菌棒子实体充分吸水。

7.2 低温天气水分管理

当气温较低时,应选择午后喷水,喷水方式视子实体情况,采用少量多次或多量少次的方式。若遇霜冻天气,要提前1 d~2 d停止喷水,以降低子实体含水量,提高防寒防冻能力。

7.3 转潮管理

当一潮木耳采收结束后,停止喷水2 d~3 d,让菌棒菌丝恢复,后视天气、子实体的情况采用合理喷水方式,管理方法同上。

8 采收

当耳片充分舒展,边缘起皱变薄变软,色泽转淡时进行采收,要求采大留小。采收时若子实体含水量太低,采后容易晒干,但产品光泽度较低,且不好采摘。因此在天气晴时,可在采收前1天晚上喷水,让子实体吸水到七成,有利于提高采收效率。采耳时,应一手拿耳袋,另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耳根,稍加扭动向上一拉即可。

9 病虫害防治

黑木耳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出耳场地要耳-稻轮作,且清洁、通风、排水良好。发菌期间,翻堆后可将感染绿霉、木霉、曲霉等菌棒重新灭菌,采用双面接种方式,缩短发菌时间。若感染的是涟孢霉、毛霉,则菌棒下地时单独摆放,气温下降后杂菌退去,黑木耳菌丝会恢复生长,对产量影响不大,但推迟出耳。出耳场地间空气流动、排水通畅可有效避免木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10 清洁化干制

在南方栽培区空气湿度相对较高,特别是春季雨水多,对采收后的木耳要及时干制,否则影响产品品质。黑木耳晒架一般宽2 m,长6 m,高0.75 m,材料可因地制宜,用晒帘或尼龙纱网进行离地晒干,提升干耳品质。采收后的成耳应去除杂质,丛生的朵形按耳片状掰开成单片。春耳含水量高,晒干时要翻动2次~3次,以防粘耳。当耳片含水量约为50%时,由晒干转为阴干,铺晾时厚度为5 cm~7 cm,耳片自然内卷,可提高商品性状。当耳片内卷后再晒干至含水量13%以下,装袋密封,在阴凉、干燥处贮藏。每万袋菌棒要配备80 m2晒架。

猜你喜欢
菌棒出菇黑木耳
香菇高温期不同模式管理要点
会“变身”的黑木耳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黑木耳成为扎赉特旗农民致富新产业
陈孟谈:发展食用菌助农脱贫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