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分享环节:问题、路径及启示
——以中班主题建构游戏“我的幼儿园”为例

2022-11-22 22:09
好家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建构环节幼儿园

文 赵 鑫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占较大比重。游戏分享是幼儿自主游戏结束后与同伴和教师相互交流、补充和内化经验的活动环节,是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分享能够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幼儿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提供支持,对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主题建构游戏“我的幼儿园”为例,在分析游戏分享环节常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高质量游戏分享策略,并就游戏分享环节的理想状态提供思路。

一、问题:游戏分享环节的常见短板

案例一:游戏活动结束,幼儿正在整理玩具,教师看了看时间,催促道:“小朋友要加快动作哦,音乐马上结束了。”幼儿都在中间坐下后,教师再次看了看时间,发现离预设的午餐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说道:“今天,小朋友收拾玩具有些慢了。现在只请两个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游戏故事。”涵涵说:“我今天玩的是美工区游戏,用彩泥做了一个小人。”朵朵说:“我今天玩了建筑工地游戏,用积木搭建了我们的幼儿园。”

问题分析: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教师逐渐认识了游戏的重要性,但对游戏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仍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常因幼儿在收拾环节动作较慢就跳过这一环节;或在游戏过程中没有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程度,就以幼儿随便说说自己的游戏故事而草草了事。

案例二:游戏分享环节,师幼一起集中分享。教师说:“谁来分享一下今天的游戏故事?”煊煊说:“我今天在建筑工地搭了一个幼儿园。”小语说:“我也在建筑工地搭了幼儿园,和煊煊一起搭的。”“嗯,我看到你们今天搭建的幼儿园,搭得真不错。还有谁再来说一说,你今天玩了什么?”教师问道。

问题分析:在分享完游戏内容后,教师仅用“真不错”等语句回复幼儿。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欠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未及时发现幼儿在分享中出现的问题。当幼儿的描述比较简单时,教师未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丰富自己的回答。教师给予的点评只有对答案的解析,或是对幼儿的表扬、鼓励和批评,缺乏对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操作技能的分析。

案例三:游戏分享环节,教师说:“谁来说一说今天在游戏中做了哪些事情?”星星说:“今天,我给幼儿园的教学楼搭了楼梯,有东楼梯还有西楼梯。”教师说:“我给你搭的楼梯拍了照片,你来讲讲你是怎么搭的。”星星说:“我是用二倍单元块搭的,在单元块下面用大圆柱抵住,这样楼梯就不会倒了。”教师说:“嗯,你的方法可真好,其他小朋友学会了吗?”

问题分析:很多教师通常选择在整理环节结束后,以照片、视频等具体形象辅助幼儿进行游戏分享。这种做法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思维需求,可以通过具体形象刺激,帮助回忆和思考。但辅助介质过于单一,视频和照片仅是游戏分享中可被辅助使用的一类分享介质。

案例四: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常常在搭到第十层时,高楼轰然倒塌,无法搭得更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游戏分享中和幼儿进行讨论:“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楼房搭得更高?”韬韬说:“楼房的底部大一点,屋顶小一点,楼房就不容易倒。”教师出示游戏中搭建的楼房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搭的楼房,有没有存在这样的问题。”小熠说:“他们在搭的时候没有把每块积木都对齐,积木对齐了就不容易倒了。”教师回应:“小熠发现积木没有对齐,请你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幼儿观察后,齐声回答:“是的!”教师跟进:“下次游戏时,你们要用韬韬和小熠说的方法再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楼房搭得更高。”

问题分析:在这样的游戏分享中,教师关注到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在建构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但止步于建构游戏本身,没有迁移经验,没有注重领域与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二、路径:游戏分享环节的策略重构

(一)游戏分享注重问题导向

以中班主题建构“我的幼儿园”为例。在活动前期,幼儿一起讨论“幼儿园里有哪些建筑”。当幼儿确定要搭建教学楼后,“教学楼是什么样子的”“教学楼里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搭”“你们搭的教学楼和设计图有哪些区别”等问题,成为幼儿游戏分享的重点。当这些问题有了答案后,幼儿逐渐明确自己的搭建计划。以问题为导向的游戏分享,使分享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幼儿提出问题,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能收获“随学随用”的小技巧;教师提出问题,能帮助幼儿明确游戏的目标,增强活动的计划性,使每个幼儿在游戏分享中能有所收获。

(二)游戏分享促进开放探究

在中班主题建构“我的幼儿园”中,教师经常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幼儿。例如,记忆性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搭了些什么”;思考性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你用了哪些好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反思性问题:“上次的方法有用吗”“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够让幼儿发现建构活动的更多方面,拓展幼儿的探究思路。

(三)游戏分享关注个性和质疑

教师要尊重和了解幼儿在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在游戏分享前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面对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要更多地挖掘游戏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面对性格孤僻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大胆分享,以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面对能力较强的儿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引导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游戏分享体现跨领域整合

游戏分享的过程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渗透其他领域的内容。例如,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第几行第几列”“一共有几个”等语句进行表述,探索单元块和二倍单元块、单元块和二分之一单元块等积木块之间的长短、厚薄关系,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当语言不能明确表达建构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幼儿用绘画图示、流程图等帮助表达,发展艺术领域能力。

(五)游戏分享强调渗透习惯养成

《指南》中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在建构活动中,对于当天没能及时完成的作品,幼儿会在建筑工地的入口处竖上“施工中”的标记。这一行为在满足幼儿游戏需求的同时,培养了幼儿善始善终的良好学习品质;当建构活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商量并解决问题。

三、启示:游戏分享环节的理想可能

(一)首要认识:游戏分享价值巨大

高质量的游戏分享能使自主游戏和幼儿的思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上升。在游戏分享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回顾游戏过程并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幼儿回忆、反思和应用经验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幼儿在表述过程中还要接受同伴对自己想法的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

(二)个性支持:灵活采用有效组织策略

不同的幼儿会由于自身经验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教师可以在分享活动中尝试创新分享模式,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发展。例如,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可以打破班集体分享的惯例,尝试分组交流,混班交流甚至跨年龄段交流;互动方式除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外,教师还可以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交流。

(三)专业支撑:专业引领教师指导

教师可以将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看作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延续幼儿在游戏中的快乐,让幼儿想聊什么就聊什么,想怎么聊就怎么聊。这样无拘无束的分享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和教育契机,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敏锐地把握幼儿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分享和讨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绘画描述法、情景讲述法、角色反串法、谈话法、网络式游戏评价等。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合理利用灵活多变的语言对游戏分享进行支持,在分享中捕捉闪光点、聚焦矛盾点、诠释未知点,推动幼儿经验的提升。

(四)核心关键:深度把握儿童经验发展

在分享环节中,幼儿的分享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想法。游戏分享并不是让教师睁大眼睛去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事情,也不是让教师等待有价值的“哇”时刻的到来。游戏分享旨在让教师主动在幼儿日常行为中找到解读幼儿心灵的密码,找到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找到后续的支持策略。需要强调的是,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在游戏分享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五大领域的渗透和整合。

猜你喜欢
建构环节幼儿园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爱“上”幼儿园
建构游戏玩不够
谚语趣画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想念幼儿园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