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柞蚕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2-11-22 23:58曾娅杰
蚕学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柞树柞蚕蚕农

曾娅杰

(辽宁省大石桥市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辽宁 大石桥 115100)

辽宁省的柞蚕养殖历史悠久。乾隆中期的史料《塔子沟纪略》有记载“塔属各旗境内,高山之中,多产箔萝(柞树),其叶大如掌,可饲养山蚕,余无他用。先是山东种地人自伊本省携带蚕种出口试养,以后人争效之,今放养者众。”据此推测辽宁的柞蚕养殖最早可能起源于康熙年间后期,由“闯关东”的山东农民通过海陆和陆路的方式引入东北地区[1]。另根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盛京、牛庄、盖州等六城已办“官山茧税”。这里所说的牛庄和盖州就是现在的营口市和盖州市,可见营口在当时已经是辽宁省柞蚕业的重要产区之一[1]。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整个辽东半岛和辽河流域已经是遍及柞蚕放养的区域[1-3]。在之后的100多年,辽宁省的柞蚕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柞蚕茧丝的重要产区,柞蚕业也是山区农民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17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中均把蚕茧生产定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将东北地区的柞蚕产区列入特色农业规划重点区域,为柞蚕产业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目前,辽宁省的许多地区都把柞蚕养殖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加以积极扶持,使柞蚕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4]。

大石桥市隶属于辽宁省营口市,现有柞蚕场约0.9万hm2,是营口地区重要的柞蚕养殖区域之一。笔者调查发现,大石桥市柞蚕产业的发展受蚕农实际掌握的柞蚕放养技术有限、柞蚕放养的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效益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柞树资源实现柞蚕养殖高效高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大石桥市柞蚕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发展柞蚕业的优势

1.1 柞树林资源丰富

大石桥市现有国土面积约1.1万hm2,林业用地面积约0.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4%。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约0.3万 hm2(占90%)。有林地面积中含自然柞树林约0.04万hm2、人工柞树林约0.03万hm2,这是可用于柞蚕养殖的生产资源。

1.2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优越

大石桥市位于辽东半岛北部渤海湾的东岸,由西北向东南呈长方形走向,在东经122°5′30″至123°、北纬40°19′30″至40°56′之间,是一个多林种多树种的平原、丘陵、山区交织的城市,海拔高度东高西低,东部高山,中部为低山丘陵,西部为平原。气候类型属于半湿润暖温区,年平均气温8.2 ℃,年降雨量700 mm左右,无霜期161 d,平均年活动积温3 357 ℃,年日照时数2 676 h。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蚕业用林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建一镇、黄土岭镇、周家镇和汤池镇,中部的镇区(博洛卜镇、官屯镇等)也有少量分布。蚕区土壤肥沃,柞林茂盛,既可以放养春蚕,又可以放养秋蚕,为秋季放蚕提供种茧,满足市场对于商品茧的需求。此外,该地区交通便捷,境内有2个铁路货运编组站,沈大和京沈连线高速公路、哈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纵贯全境。总之,大石桥市不仅有利于柞蚕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也有柞蚕业产品销售与贸易的便利通道。

1.3 “二化一放”技术已推广普及

“二化一放”为一种柞蚕放养方法。采用该放养方法在二化性柞蚕区域通过人工低温控制种茧的蛹体发育,延迟发蛾期,使其于春秋两季产卵、孵化,这样可在一年内不放养春蚕而只提早放养一次秋蚕。随着柞蚕“二化一放”技术不断完善,大石桥市蚕区普遍推广应用了该项放养技术,养蚕农户选择“二化一放”的逐渐增多,制种点由最初的3户发展到全市最高时可达到200多户。“二化一放”的好处在于可以解决无霜期短的二化性蚕区的繁种问题,并且“二化一放”柞蚕具有生长发育好、结茧率高、茧质好、茧丝解舒好等特点,再就是因为生产时间短还能躲过步行甲等害虫的危害。可以说“二化一放”在推动大石桥市柞蚕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柞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蚕农的技术指导,柞蚕放养技术管理粗放

柞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好坏与科学的放养方式密不可分。由于多数蚕农没有受过相关生产技术培训,养殖操作流程不规范,粗放的生产管理必然导致蚕茧产量不高,生产效益较低。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一是单位放养面积过大,放养密度过高。由于受传统的柞蚕养殖体系影响,加之柞蚕场的环境容纳量有限,有放养意愿的蚕农会在蚕场加大柞蚕养殖量投入,使单位放养面积过大,柞树担蚕量较小,一部分柞蚕场缺株少墩、叶薄、空间大,产叶量和产茧量低,导致柞蚕业的生产效益下滑。

二是蚕场虫害发生率高,现有药剂的防治效果差。由于柞蚕野外放养时受害虫危害时有发生,部分蚕农实施的防治措施又没有达到全市各村组针对害虫的全防全治、联防联治要求,导致柞蚕害虫越冬基数较大。例如对于蚕场多发的柞蚕害虫步行甲以及栎粉舟蛾,大多数蚕农都没有做好相应的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工作,导致柞蚕幼虫的死亡率较高。

2.2 蚕种质量差,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少蚕种场不愿意承担柞蚕新品种示范推广风险,而且忽视蚕种生产质量,使用于生产的蚕种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这也是导致柞蚕茧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2.3 生产效益不高,出现蚕农弃管蚕场的现象

由于传统柞蚕放蚕的生产效益低下,加之城镇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蚕农纷纷外出打工获得更高的收入,尤其是有矿山村组的蚕农宁可到矿山打工,也不愿意放养柞蚕,因此导致蚕场的柞林不能按年限轮伐更新,甚至发生弃管蚕场的现象。全市柞蚕放养农户由最多时的上千户减少至最低时的百余户。

由于柞蚕放养农户的减少,柞蚕放养量也随之下降。春蚕放养主要集中在建一镇西部,秋蚕主要集中在建一镇、黄土岭镇、周家镇、汤池镇。2017年,林场村王吉海等20~30家放养户的蚕茧产量在2.5万 kg左右,产值在100万元左右,产量及产值远远不如前几年。

3 促进柞蚕业稳定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蚕农的生产技术水平

要想柞蚕生产高产、稳产、高效益,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应放在首位,依靠科技提高广大蚕农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做好对柞蚕生产的技术指导。可在每年春秋两季举办蚕农科技培训班,培养懂专业技术知识的新蚕农,促进柞蚕业回暖。

3.2 合理规划蚕场资源,管好现有柞树资源

蚕场柞林的管理质量关系到柞蚕养殖的好坏[5]。对于蚕场缺株少墩、沙化、树势衰弱,产叶量和产茧量低下的柞林,继续将根刈改为中刈,并补植柞树和增加植被,改变蚕场放养环境。要继续推行春蚕期稚蚕保护和推广杂交种,指导广大蚕农科学防治病虫害,职能部门也要加强蚕场柞林病虫害的监测和管理,建立病虫害应急防控机制,使全市的蚕场柞林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柞蚕放养资源。

3.3 加强良种繁育管理,提高蚕种质量

优质蚕种是柞蚕生产的重要物质保障。由于大石桥市柞蚕制种站点80%的柞蚕种由营口市蚕农提供,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加强对这些制种点的管理,设立监管柞蚕制种的组织,做好定期检查,严把蚕种质量关,对没有达到质量要求的蚕种不准出售,杜绝以次充好。

3.4 加大柞蚕业项目投入力度,调动蚕农养蚕的积极性

充分解读和依托各级政府促进柞蚕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利用现有的柞蚕场资源争取获得柞蚕业发展项目的经费投入支持,稳定柞蚕业。尤其是对于山区的贫困户,可尝试以柞蚕业作为精准扶贫项目的方式,提高山区贫困户的养蚕积极性,提高柞林区农民的收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3.5 扶持柞蚕养殖示范大户和企业,走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

注重培育有一定放养规模的柞蚕业示范户和专业户,达到“一户带四邻、四邻带一屯”的目的。同时应建立市级柞蚕养殖基地及柞蚕养殖示范镇、村,鼓励和引导茧丝绸龙头企业做好茧丝绸产品的深加工,通过龙头企业提升传统柞蚕业的产量和品质,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柞蚕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柞树柞蚕蚕农
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黑龙江省柞蚕育种发展现状及展望
躲雨
三步秀出散文的亮点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秋到东马屯
柞树修剪法技术操作要点
槲林更比桑林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