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方略探研

2022-11-22 01:23黄宇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科技素养

林 昉 黄宇星

(1.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2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大大改变了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面对信息化社会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设立,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教育。早在1982 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的5 所大学附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实验,开启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先例。1994 年9 月,我国建立了18 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构建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 号)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2000 年10 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做了重要报告,提出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正式吹响了全面启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号角。

2001 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设置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统筹安排实施,重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设置小学科学课程,将“技术与工程”作为课程内容领域之一,并提出学习要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列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主题内容。2017 年9 月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在3-6 年级和7-9 年级的“设计与制作”领域,共推荐了25 个主题活动,其中“趣味编程入门”等五个主题,集中体现了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编程教育的相关内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2017 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收集数据,以及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网络资源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2 年4 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把“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新科目,并覆盖义务教育全学段。信息科技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构建了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及课程目标,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对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价提出要求,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信息科技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数字素养与学习创新能力。信息科技课程改变了原有计算机课程重知识、重操作、重选拔的定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字时代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科技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及其目标达成

信息科技新课标指出,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程实施的宗旨,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组成。课程总目标为:

其一,通过课程教学,形成信息意识。即在学生掌握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以及对信息价值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其二,通过课程教学,发展计算思维。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抽象、分解、算法设计、建模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通过课程教学,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合理运用数字化设备和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其四,通过课程教学,践行信息社会责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让学生在数字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信息科技新课标根据不同学习阶段(1-2、3-4、5-6、7-9 年级)的学习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学段目标,为提升不同学段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

三、把握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结构:逻辑关联、循序渐进、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紧紧围绕核心素养,以及各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规律及特征,从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个方面,构建了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主线;并设置了九个内容模块(包括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构建了逻辑关联、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结构。同时,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了数字设备体验、数据编码探秘、小型系统模拟、互联智能设计四大类,共17 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构成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完整的内容结构体系,为课程的建设及实施,奠定了基础(如表1 所示)。

表1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四、推动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真实性学习与实践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覆盖小学到初中全年级,其中3-8 年级单独开课,而1-2 以及9 年级,是将课程内容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等课程融合。教学要求如下:

一是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要以真实问题情境、活动、项目驱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充分运用多元化教学平台、工具和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推动学习方式创新。

二是强化真实情境中学习与应用。教学应从真实的应用场景入手,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机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相关现象、解决相关问题;运用项目学习、实验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边做边学、边用边学、边创边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是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科技课程应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吸纳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凸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提升思维能力,并主动关注及适应信息科技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发展。

五、落实信息科技课程评价: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

信息科技新课标提出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注重评价育人。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真实反映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学习进步情况,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一,要保证评价情境的真实性,评价情境创设应基于评价目标,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反映真实问题。其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以及注重校内和校外评价结合,引导多方共同参与评价。其三,评价方式手段多样性。通过综合运用笔试、机试、创作作品,以及作业、练习、单元与期末测试、学业水平考试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并借助电子档案袋、学习系统等平台,记录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并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估考核,全面评价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和能力。其四,评价内容全面性。要从考查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入手,注重分析学生知识与能力、考察思维过程与方法,把握情感态度等方面发展状况,全面衡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状况。其五,评价反馈指导性。评价结果反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灵活采用口头或书面、鼓励或引导、个别或全体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发挥评价的促学功能。

信息科技新课标,还围绕核心素养发展及课程内容,对各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业成就标准进行全面描述,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为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由第二学段(3-4 年级)可见其要求。(如表2 所示)

表2 信息科技学业质量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

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及命题观念,注重对知识生成及应用状态的情境化考核;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注重对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的考核;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探究能力,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核。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以适应教学的新变革。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应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新课标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把握课程内容结构,开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切实通过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科技素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