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暗黑处送抵光明

2022-11-22 05:06佳/文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队消防员演练

李 佳/文

在地下,没有阳光;安全,就是地下铁的光。

上海作为中国消防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就具备了领先亚洲的消防实力,城市近百年来的发展变革也给消防救援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所有挑战中,最令上海市黄浦区车站消防救援站牵挂的是地铁的消防安全。上海市区的地铁站网点密集、人流量大,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车站消防救援站为此专门成立了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

“与生俱来”的使命

地铁事故再“小”也是“大”,在这些地面以下十几米的幽深隧道里,事故只要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止这一次,必须每一次,哪怕“十防九空”,地铁安全的“底线”和最“高”标准,都是“〇”。

傍晚,训练了一天的消防员围坐在餐桌旁、刚刚准备吃晚餐,突然警铃大作!似乎是本能反应,消防员们的动作没有丝毫迟滞、犹如一支支离弦利箭般冲了出去。下楼、脱衣、穿衣、上车……当消防战斗车疾速奔赴事故现场时,指挥中心的计时器显示:49秒。

这是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的一次地铁应急救援演习,从接报警情到车轮驶出车库——“一分钟出警”是对消防员的基本要求。整套动作,无论从反应速度、心理素质,还是迅捷度上,都有极高要求,是消防员经过千百次锤炼方才达成的。唯其如此,才能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为遇险群众赢得最大生机。

截至2021年底,经过黄浦区的地铁路线共有9条,其中不乏“人民广场站”这样的超大型的复杂站点。“全区地铁站网点密集、人流量大,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车站消防救援站站长刘国柱深谙任务的严峻性,也经常这样叮嘱队员们。位于他们辖区内的是西藏南路站、南浦大桥站;而因为地铁安全之重,全黄浦在演练、救援上坚持“打统仗”,每有需要,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都是一张当仁不让、勇往直前的“王牌”。

截至今年9月,上海地铁除偶有电线短路的小故障外,始终保持着火灾零纪录。多年来,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成员一直悉心防御、谨慎守护着“零”的底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若非如此,他们如何能担负起守护地铁的重任?

在专业人士眼中,地铁消防安全是比其他类型更重要、更具难度的课题。相比于地面火灾,地铁照明、通风条件均受限,不但伸手不见五指,而且排烟难度大。且不说,在这种条件下灭火的难度,单是乘客的恐慌,就可能导致“次生灾难”。所以,守护地铁安全,至关重要的是“防”、确保“不出事”,其次是高效、迅捷的处置能力。

在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的培训中,这两门功课都是消防员的“必修课”。

队里有一个特色课程——战训大讲堂。专门开展针对性训练,传授消防员地铁安全知识、处置要点等,教会大家如何使用各种专业性工具。同时,开展安全措施训练,以确保消防员的自身安全。不仅如此,在这间特别的“讲堂”上,大家还经常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针对近期热点和典型案例畅所欲言,分析原因,反思教训,吸取经验。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和培训只是基础,更重要的还有实践。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的“实战性”练兵共有两个层次:一为调研,二为演练。

要守护地铁安全,必须了解这个“战场”。地铁“战场”情势复杂:不仅“地形”多变——随着上海地铁的高速发展,出入口、重要部位、设施等均有经常性调整,必须及时掌握,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而且不同时段差异较大,随着客流的“潮汐”变动,防御重点、处置手势等等,都要变化。——只有做到全方位、深入了解,才可能“百战不殆”。

消防站里,有个不成文的制度:站领导每隔一两个月,要到辖区地铁站开展一次调研;每年至少1-2次,把黄浦区其他重点站点(如人民广场站等)走一遍。所谓调研,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一个地铁站有几个出入口、位于哪里、通往哪条路?有几条交错线路、分别从哪里进站?机房、配电间、监控室等重点部位在哪里?应急广播系统、通风系统、供水系统等固定消防设施位于何处?如何操作使用?每次调研,他们不仅要把站内走一圈,还要把每个通道口走一遍,站点周边也走,为的是研究消防车的最佳停放位置。除了站领导外,每辆救援车也有调研任务,站里要求他们自行安排时间、确定调研内容。

消防站每年都有新人来,地铁每年都有新变化,故而,车站消防救援站的每一次调研,都能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情况,具有新的意义,消防站对地铁的了解,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百炼才能成钢

以了解为基础的实战,才能有的放矢。

为了不断提升队伍地铁事故处置效能,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十分重视实战化应急演练,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勤加科目操练,而且积极参加支队组织的演练,与其他团队打配合。

开展一次地铁实战化应急演练,并非一件易事,不仅条件上有诸多限制,而且投入较大。比如,演练时间的确定,既要做到实战实景,又须减少对地铁运营的影响,故而每次都放在地铁停运、非相关人员全部撤离之后,通常在午夜,而每次演练至少要持续2-3个小时,对于参训消防员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通宵。

演练地点的选择也有门道,站点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不具有典型性,且最好是换乘站,这样可以将更多可能性考虑进去。车站消防救援站辖区的西藏南路站因此成为了“绝佳”选择之一。

虽然是演练,但每一次,所有参训消防员都将其作为实战对待;每一次,对他们的考验也都是巨大的。地铁隧道长、体量大,消防员须将设备带全。光是呼吸机,就有二十几斤,再加上头盔、战斗服、水带……足足超过50斤。消防员们背着如此重的设备,走在既无照明、通风性又差的隧道里,举步维艰。因为是模拟实战,隧道里会充烟,每当烟雾弥漫开来,可视性更差,消防员只能慢慢摸索、一步步向前,为了完成任务,有时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演练结束,消防员们浑身都是湿透的,疲惫不堪。

每有需要,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都是一张当仁不让、勇往直前的“王牌”

纵然如此,没有一个人不倾尽全力。因为,所有人都铭记,消防的总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消结合”,只有每次演习都全心投入,才能在关键时刻确保绝对平安。每完成一次演练,队员们对地铁事故的认识都进一步加深,技战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对地铁事故的侦查措施、救援流程等的运用更加娴熟、与地铁工作人员的配合更加默契,在救援中实现“无缝衔接”。

相对于地面火灾,地铁内的通风条件差、照明不足、排烟难度大,一旦发生火灾,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很容易造成恐慌,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在隧道里,位置深远,作战距离长,消防救援也会面临不小的难度。正因如此,进入地铁救援的消防员装备也更具针对性。通过在实战演练中汲取的经验,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不断创新、改进救援设备和技战法。“正压隧道排烟机”便是他们自主改良的一款“神器”,它针对地铁隧道内的排烟问题,在确保没有起火点的前提下,将100米长的送风软管送入隧道,能及时将烟雾从另一端排出去,不仅可以减少烟雾对人体的伤害,而且为救援赢取了有利条件。还有“发光导向绳”,这款“神器”针对的是可视性差的问题,它充分考虑了地铁隧道的特点,能够有效标识通道方向、出口位置,让后续队友能以最快时间到达。有了这些“神器”辅助,救援专业队的队员们更加如虎添翼。

在上海,没有听说过地铁失火,这就是把工作做在前面的成果。每隔一段时间,刘国柱就会和队友深入各个地铁站,防火门是不是关闭了、灭火器能不能用、消火栓接口是否完好……每个细节,他都要认真检查,没做到的地方,要记录在册,督促整改。

除此之外,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每年还要不定期开展地铁轨行区的消防安全巡查,这项工作只能等晚上12点地铁停运后进行。“隧道很长,经常一走就是几公里,还要检查消防设施,一点不敢马虎。”刘国柱说。

岁月更迭,春秋代序。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和锤炼下,这支专业的地铁消防救援队,在乘客看不到的地方,守护着地铁的安全运营,站在暗无天日之处,守护着希望和光明。

封存在记忆里的故事

多年来,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留下了许多守护故事;不管是否有人知道、会否被人提起,它们都是全站人封存在记忆里的骄傲,也是全站人从未冷却的激情。

2011年,彼时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还未成立,却已然有了雏形。9月27日14时51分,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两车追尾。事故列车内至少有500名乘客,有人受伤,呼救声此起彼伏……一股无形的恐慌感弥漫在幽深的隧道里。

救援,刻不容缓!车站中队也临危受命、赶赴现场。

来到现场,事故车厢已大幅度倾斜,人在里面连站稳都不易,更何况要将伤者安然无恙地救出?受伤人员多,担架不够,消防员们干脆脱掉身上的战斗服、当作临时担架;为了抢时间,他们彼此配合,有的抬、有的背、有的抱……尽最大努力施救。

就在这当口,难题来了:有一段,列车逃生门与轨道地面差距超过1米,受困群众中的老弱妇孺很难攀爬下来。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在此间不容发的时刻,年轻消防员何晨突然俯下身,用身体撑起了这道“鸿沟”,示意受困者从他背上踩过去。看着眼前这个无畏的年轻人,有老人眼含热泪、舍不得踩,小何微笑着说:“阿姨,放心,我没事,尽管踩吧!”……

当队友们扶起小何时,他身上的背心已经踩烂,后背有一大片淤青,这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疼得必须有人搀扶才能走路……后来,小何在日记里认真地记下了这一天,他写道:“拯救生命,是我的责任!俯下身的那一刻,我相信我做到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参与救援的队员现如今都成为了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的骨干成员。

这份朴实的愿望和近乎本能的奋不顾身,流淌在每一位车站人的血液里,逐渐化作一种笃信——地铁平安,我辈有责。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这个内陆省会城市因为一场历史罕见的暴雨,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其实,到20日,郑州的这场雨已经下了整整4天,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人们意识到郑州暴雨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段在网上传出的郑州地铁5号线被淹的视频。

20日傍晚,已经发布防汛I级应急响应的郑州,城市交通晚高峰在倾盆大雨中进行。路面积水严重,地铁是很多人回家的唯一选择,然而,和人群同时涌进地铁还有倒灌的积水。

疾驰的地铁,回家的人群,越来越无法阻挡的雨水……危险随即而来。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18时,积水冲垮挡水墙,一列列车被洪水围困……史称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

虽然事件发生在千里之遥的河南,但救援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车站人的心。他们中,还有两人带着大家的牵挂,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救援一线。

救援一班消防员王杰是河南焦作人、刘海新是江西九江人,郑州大雨之时,他们恰巧休假、回乡探亲。大雨、洪灾、地铁积水的消息传来时,他们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虽然还在假期,但抢险、救援的使命感,早已深入心灵、深入骨血。自己离受灾地区不远,可以及时救援。——灾难面前,只需这一个理由就够了。两位消防员几乎是不约而同,在向站里简要汇报后,便从不同地方、奔着一个目标出发:哪里有灾,就到哪里去,危难关头,消防员就是“逆行者”!

王杰跨越70多公里加入了当地一支救援队伍,向受困群众投放食物和救灾物资,安排他们乘坐冲锋舟撤离。积水最深的地方,几乎要没过胸口,但王杰的脚步从未退缩,他先后赶赴三地开展搜救,安全转移被困人员150余名,连续奋战超过36个小时。另一边的刘海新也是一样,他连夜驱车300余公里,加入救援队,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展抗洪抢险,驾驶冲锋舟一次次深入洪水中心,累计转移被困群众240余人,连续奋战超过30个小时……

何晨、王杰、刘海新……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队员;他们不只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一群人。无论何时、身在何处,这群人初心不改、使命不忘。他们的心中,虽都期盼着无灾无难,盼望着天下地铁的安全、畅通,但只要灾难来袭,他们随时都会化身为“逆行者”。只要有地铁在运营,他们的战场始终都在。若有难,必不退,便是他们守护地铁安全最真挚的承诺。你可能没见过他们,但你每一次地铁平安出行的背后,都有他们的坚守和保护。

猜你喜欢
专业队消防员演练
对建设水域救援专业队的思考
关于组建消防救援潜水专业队的思考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未雨绸缪演练忙
从盐山县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盐山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问题和经验总结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