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疫情经济学”学科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2022-11-23 00:41白永秀宋丽婷
关键词:疫后经济学应急

白永秀,宋丽婷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自1970年以来,全球几乎每年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新发生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出现,并且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突发急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的威胁不断增大。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先后遇到了2003年“非典”、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病、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疫情,以及鼠疫、人感染H5N1和H5N6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多起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1)见《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而来,并迅速蔓延,给诸多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影响了中国及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如今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影响了各国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导致工厂停产、阻断交通、要素流动受限,对假日经济、外贸经济以及文化旅游、餐饮服务、零售娱乐等重点行业以及全球分工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现有文献,提出构建“疫情经济学”的设想。

一、文献回顾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诸多学者对疫情的影响、影响疫情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安国俊等对新冠疫情的短期影响进行了初判[1]。田素华等指出新冠疫情全球扩散正引发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调整[2]。张斌指出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疫情期间需求和供给短期内大幅下降;第二阶段是疫情恢复期全面复工、复产后需求反弹;第三阶段是长期调整阶段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区域一体化发展[3]。李志萌等考察了新冠疫情对产业的冲击,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指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疫情也会催生新消费、新业态[4]。廖茂林等分析了新冠疫情分别对中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并估算了对产值增速的影响[5]。王铁山等关注了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运输、人员管制、贸易禁运、汇率波动等对中国外贸稳定增长形成的冲击[6]。蒋和平等分析了新冠疫情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应对[7]。张占仓注意到了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还出现了一些新热点,比如云服务产业(包括云办公、云学习、云购物等)、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以及公共卫生及防疫体系的投资[8]。白永秀指出应对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分别从短期、中期、长期的视角来分析,短期要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期要把握疫情结束后经济发展的反弹机会,长期要反思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问题,持续深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9]。张海波等分析了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政府部门间合作网络的变化[10]。尚悦等探讨了传染病流行对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定性和定量冲击效应[11]。张喜才分析了新冠疫情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12]。宋宇等计算了新冠疫情下中国产业关联效应的损失[13]。李俊杰等分析了新冠疫情对中国稻谷价格的影响[14]。

关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因素,祁超等定量分析了医院床位扩容对疫情演化的影响[15]。曹永旺等分析了2020年1月21日至6月30日新冠疫情在中国国内的时空扩散特征,并发现城市群内疫情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人口规模、交通联系强度、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等密切相关[16]。

关于新冠疫情应对措施,邓宏兵认为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应该是加强社区数字化管理[17]。金碚指出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强大的组织资本能力[18]。渠慎宁等认为可以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区块链、服务型机器人、无人化物资保障等手段来全面提升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水平[19]。赵红军总结到可以利用新冠疫情机遇提升自主化、自助化、自动化、智慧化、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与变革[20]。陈晓东指出要实现疫后经济稳中求进,需为实体经济建立宽松的法制环境、培养一心为民的干部队伍,并且要构建与网络时代发展相匹配的舆情响应机制[21]。陈寿松等提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社区风险管理对策[22],张雪峰等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探讨了政府应该如何对新冠疫情进行响应[23]。彭明旭等从双层委托代理的视角研究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防疫组织三者之间防疫抗疫的策略[24]。代佳欣研究了针对新冠疫情结束后地方政府是如何应用就业政策工具组合来促进就业的[25]。常健等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各国决策及其实践效果显示,预防型权变决策模式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决策风险[26]。李富有等分析了新冠疫情、疫苗突破与经济复苏的问题边界和逻辑,提出了促进经济复苏的建议[27]。戴卫东等提出了疫情危机理论,构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行动框架,分析了全球疫情治理共同体在病毒的潜伏期、征兆期、爆发期、流行期、治愈期和根除期6个阶段的实施路径[28]。

虽然新冠疫情的发生及其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也针对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疫情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这些探讨还是比较零散的、应急性的,缺乏系统而长远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与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将其危机转为机遇,创立“疫情经济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创立“疫情经济学”的意义

创立“疫情经济学”,是通过系统分析疫情源,研究疫情防控措施等,这对疫情进行“三控”及其疫后经济恢复和疫情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疫情“三控”的意义

拟创立的“疫情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疫情起源与预防,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这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疫情防控任务艰巨复杂,创立“疫情经济学”有利于从事前预控、事初急控与事中管控三方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第一,“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有利于做好对疫情的事前预控。疫情是公共安全事件,管理者要关口前移,杜绝隐患,把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最重要的是完善与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组织体系,在疫情发生之前做好事前预防工作。一方面,“疫情经济学”的建立可以唤醒人们疫情预防的意识,倡导完善与规范专门的预防组织体系,加强对疫情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疫情的防范意识。另一方面,“疫情经济学”要研究疫情特征,掌握不同疫情的传播途径和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提供疫情预防的理论指导,包括疫情的上报与处置流程、疫情隔离防控方法、环境的消毒方法、各类人员的防护方法等等。

第二,“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有利于对疫情进行有效的事初急控。疫情出现初期,在“疫情经济学”的指导下,通过“管人”“管物”“管流程”等方式,实现对人员管理、疫情监测、环境消毒、教育培训、个人防护、物资保障等方面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力争做到有效急控,把疫情消灭在发生之初。

第三,“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有利于提供有效的事中急控。在疫情发生、传播中,在“疫情经济学”的指导下,通过成立专门的疫情应急防控组织,分工定责,设立不同层级的管理体系,包括防控领导组、防疫监控组、医疗救治组、综合保障组等,做到“识别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把防控效果搞到最好,把时间缩到最短,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对疫后经济恢复的意义

疫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疫区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同时疫情也有可能带来发展机遇。创立“疫情经济学”,有利于研究疫后经济发展规律,关注疫后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为政府制定疫后经济发展政策与出台措施提供依据。

第一,“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有利于总结疫后经济发展规律。疫情的发生会给全国甚至全球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疫情过后,经济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搞清楚哪些产业会有反弹空间,哪些产业依旧受到影响等问题至关重要。这是“疫情经济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疫情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之一。

第二,“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有利于厘清疫后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疫后哪些领域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哪些领域需要受到特别关注是“疫情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三,“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有利于为政府提供疫后宏观经济决策依据。“疫情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研究疫后政府刺激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其研究可以厘清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者其他宏观政策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对疫情相关产业发展的意义

创立“疫情经济学”还可以对疫情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对应急产业和疫情关联产业的影响。疫情来袭无疑会产生产业连锁反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运行方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而创立“疫情经济学”有利于研究疫情产业的发展态势,规避不利影响。

第一,疫情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包括公共卫生监测产品、个人防护产品、生产防护产品、公共防护产品、应急救援及运输产品以及各种应急服务等。通过“疫情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尽早布署,尽早预防,可以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第二,诸多疫情关联产业会受到疫情影响。以线下体验为主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在疫情中会首当其冲,包括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行业,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制造业、农业都会因疫情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创立“疫情经济学”有利于研究疫情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方式、程度等,探索规避不利因素影响的路径。

三、“疫情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疫情经济学”的创立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流行病学提供学科基础理论,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学和危机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提供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政府有关疫情的政策文件提供学科内容的基本素材,百年来人们应对疫情的实践经验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科内容。

(一)流行病学为“疫情经济学”提供学科基础理论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和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疾病或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是预防医学的基础。流行病学是在人们与流行病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流行病学就得到了迅猛发展。流行病学的发展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各种疾病问题的认识、原因剖析和对策研究,在这些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学术内涵和理论体系,而且对其他相关学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关系联系紧密之外,流行病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

流行病学主要用于了解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分布、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研究疾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监测群体疾病和健康状态、提供卫生决策和评价的依据、评价防治效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解疾病自然史等[29],能够为“疫情经济学”提供疫情控制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随着学科的发展,流行病学的应用不断扩展,从医学领域扩展到管理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管理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管理学的方法去解决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有利于促进管理科学化。管理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在于信息搜集、资料分析、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制订卫生计划和质量控制等。管理流行病学的发展能够为“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提供更多疫情管理的学科理论和知识。

(二)相关学科为“疫情经济学”提供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

除流行病学外,其他相关学科也能够为“疫情经济学”的创立提供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学和危机管理学等。

公共管理学研究社会公共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原则和规律。它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多种门类的学科理论和知识;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为公共管理的实践提供系统的理论和知识,探索新的模式[30]。其中,公共事务一般是指公共问题、公共项目和公共财产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当然包括对疫情的管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均可以运用到“疫情经济学”之中。

应急管理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各种应对措施组成的管理过程,包括减缓、准备、响应、恢复4个阶段。应急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十分丰富,包括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全民公共危机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应急救灾物资的战略储备、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区域性社会危机的应急管理、民族宗教矛盾的应急管理、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重大疫情传播的应急管理、能源资源紧缺的应急管理等。其中,重大疫情传播的应急管理直接与“疫情经济学”相关,可以为“疫情经济学”里疫情管理提供相关理论与方法。

危机管理是指政府或企业在正常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了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对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有时甚至可以化危险为机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危机管理者要通过危机信息分析、危机应对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职能管理过程来最大程度地降低组织和其他各个利益相关者可能遭受的各种损害,最终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健康和持久运行[31]。危机管理学是研究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战略、危机管理模型与阶段、危机管理组织框架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并且包括危机预警与危机预控、应急管理、恢复管理及危机管理评估等研究内容。因此,危机管理学能够为“疫情经济学”的疫后经济和社会管理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与方法。

(三)政府有关疫情政策文件为“疫情经济学”提供学科内容的基本素材

“疫情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还可以是政府有关疫情的政策文件,尤其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的有关疫情的政策文件。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健委几乎每天都在出台有关疫情的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疫情科普方案、疫情防控方案、疫情病例检测方案、疫情诊疗与管理方案、疫情工作心理援助方案、疫情危机管理方案、疫情后社会运行中教育管理方案、企业复工复产方案、员工健康管理方案、疫后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方案等等。这些政策文件内容丰富,方法科学,措施具体,为“疫情经济学”内容构成提供丰富的基本素材,为对策建议部分提供基本依据。

(四)百年来人们应对疫情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疫情经济学”的学科内容

从全球来看,百年来人们不断应对各种疫情,比如,西班牙流感、亚洲流感、SARS、H1N1流感以及MERS等。虽然各种疫情爆发的原因、持续时间和影响各不相同,但是丰富的实践经验会给我们处理疫情带来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研究全球百年以来突发的重大疫情,通过对疫情的发现、防控到消退的全过程进行考察,总结出疫情的共同特征,对判断未来疫情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例如,在疫情消退方面,可以总结出全球百年来的经验,在疫情爆发后,严格的防疫手段、广泛的宣传渠道、疫苗研发以及医疗物资的保障都十分重要。此外,突发疫情一般存在多个流行波,而非一次性爆发,并且病毒有可能发生突变。因此,不能等待病毒因气候等外部因素减弱,对确诊病例的隔离始终必要,同时,要警惕由于放松防疫工作而导致疫情的反复。因此,百年来人们应对疫情的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疫情演进的过程,深入了解疫情发生、发展的具体情况,探索疫情发展规律,还可以提供疫前起源与预防、疫中控制和疫后经济社会管理的经验,从而极大丰富“疫情经济学”的学科内容。

四、“疫情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一)“疫情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疫情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提炼、融合、集成了流行病学、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学、危机管理学以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疫情经济学”还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为预防、管理与控制疫情、引导疫后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等提供系统理论依据和方法,确立推进疫后经济社会发展措施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疫情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重点研究疫情发生、发展及其疫后经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二)“疫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通过分析、研究、提炼等方法,揭示客观世界和社会运动中某一方面的本质,反映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疫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在疫情发生、发展、疫后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具体包括疫情预防、发生、管控的经济社会条件;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疫情的直接危害、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机遇;疫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疫情管理体制及其优化。

(三)“疫情经济学”的研究主线及研究任务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贯穿始终的一条研究主线,这条主线将学科的主要范畴、内容连接起来,形成学科的基本框架体系。“疫情经济学”以疫情起源、影响与机遇管理为研究主线。其中,疫情的管理包括疫前、疫中及疫后的经济社会管理,疫情的影响主要涉及疫情对疫情发生国以及全球的经济社会的影响,疫情的机遇主要是指疫情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新产业。

“疫情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探索疫情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揭示疫前疫情防控、疫中疫情管理和经济社会管理、疫后经济恢复的客观规律。首先,“疫情经济学”要厘清疫情的概念及其演进、疫情的防控与管理方法;其次,明确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总结疫后经济发展规律;再次,聚焦疫情相关产业、应急产业的发展规律;最后,探索疫情管理体制如何优化。

五、“疫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表1是“疫情经济学”框架体系,主要内容大致以此展开。

(一)疫情及其演进

1.疫情概念

疫情是指全国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动植物检疫对象、国外新传入的和国内突发性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动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生、分布情况[32]。

重大传染病疫情主要包括以下7类:鼠疫、肺炭疽、传染性肺炎和霍乱暴发;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发生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微生物实验室细菌、病毒泄露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共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疫情[32]。

2.疫情演进

疫情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当前,传染性疫情形势仍然较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范围每死亡10人中就有3人死于传染性疾病[33]。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发生的传染疫情已达40多种,波及范围极广、传播速度较快、影响很大。

虽然流行病学对疫情的发生、发展、传播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流行病学注重从生物学或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疫情经济学”注重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其演进。

病原体从已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其他易感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也就是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可见,疫情之所以能够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疫病的流行依赖于这3个基本环节的连接和延续。而这3个环节又受到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等)、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等)以及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环境和饲养制度等)等的影响。

(二)疫情的危害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疫情的直接危害

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亚于战争、地震、洪涝等灾害带来的影响。疫情的直接危害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疫情是造成人类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疫情造成了68%的寿命损失;第二,疫情会造成国家贫穷落后,而且越是贫穷的国家越是容易发生疫情;第三,疫情会影响社会稳定,带来人心恐慌。疫情的强扩散性和高死亡率直接影响人民生命安全,带来民众人心恐慌,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例如,1994年印度小镇苏拉特爆发鼠疫疫情时,出现50万人逃离的现象。同时,各个国家纷纷采取自保措施,意大利立刻取消所有与之来往的货船,中东国家停止一切与印度相关的贸易往来,欧美国家禁止其国民前往印度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如此。

2.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由于疫情具有发病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因此疫情的发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说,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以下重大影响。

第一,对各类经济主体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消费者而言,在短期内由于疫情限制了人口流动,减少了消费,同时,推迟了复工复产,减少了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对企业而言,疫情减少了生产与消费,在短期内收入势必会减少,尤其是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类型企业会受到较大冲击。对政府而言,在短期内疫情的发生会通过减少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而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造成支出困难。

第二,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农业来看,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生产物资的流动性受阻和推迟复工、延误农时所带来的养殖效益下降和农产品生产困难等。例如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有专家估计,因疫情推迟水稻春播有可能使该地区水稻产量至少会减产5%左右[7]。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也许会给药材养殖业带来生机。从工业来看,短期疫情会通过减少工作日,使得工业生产下降。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0年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13.5%[34],但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影响会逐渐减弱,有些行业甚至受益于疫情,比如医疗健康行业(包括医疗防护物资行业、在线医疗、健身器材等)、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包括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产值增长较快。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服务业,包括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受到的短期冲击较大,尤其是旅游业和文体娱乐业受影响巨大。

第三,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从全球发展来看,疫情的发生和防控势必带来全球资源与产品流动受限,短期内也会通过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和全球资本市场、期货市场、金融市场等,带来全球经济的衰退[35]。

(三)疫情预防

疫情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事前做好风险源识别与预防措施。

第一,识别风险源,从而有效规避疫情的发生。例如严格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管控好野生动物的猎杀、养殖与走私等环节,避免被人类非法食用。同时,要引导大众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等。

第二,通过科学手段与科学知识做好预防措施。比如,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其中,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对特定人群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从而达到避免疫情发生或者控制疫情发展的效果。预防接种,也称人工免疫,是指将生物制品(微生物、微生物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清及组织等)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等。

第三,倡导大众生活方式健康化。提倡健康生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特别是搞好饮食卫生,注意个人卫生,经常开窗透风,注意锻炼,规律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预防疫情发生。

(四)疫情控制与管理

1.疫情发生后对疫情的控制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各类疫情发生以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控制。一般来说,首先,要做好隔离工作,包括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相关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隔离;其次,对疫情进行调查,规划疫区并进行消毒等卫生处理,严重时可以封锁疫区;再次,努力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限制人群聚集,必要时可以停工停课停业,封闭传染源扩散场所;最后,根据需要调集医疗储备物资和医疗人员。

例如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39条和第41条至第45条,规定了政府、医院、社区等机构如何采取防控措施。其中较有效的措施便是隔离疫情患者、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以及隔离特定场所,从而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路径,并且各地纷纷采取了封城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疫情扩散。全国各地启动交通管制,同时还调度了全国专家、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等进驻武汉,短时间内修建并使用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对国内疫情控制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国际上疫情防控提供了成功案例。

2.疫情发生后的社会管理

每次疫情的发生都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考验。疫情发生后如何进行社会管理也是“疫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国2003年成功地应对“非典”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功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疫情发生后的社会管理是减少损失、转危为机的重要保证。

第一,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和优化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组织的职能,细化其工作职责,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并赋予医院部分应急管理的职能,例如对于突发疫情的直报快报以及应急留置权等[36],同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应急信息系统。

第二,规范并下放决策权。规范行政管理队伍,在精简机构与管理队伍的同时,规范和下放决策权,给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包括可以实现小范围隔离。

第三,实施专项管理。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储备应急物资,培训应急人才,并完善专项管理办法,发挥专项管理的作用。

第四,推进防疫社会化。规范社会救援与慈善组织在防疫中的行为,充分激活社会资源,高效调度社会力量参与防疫活动,使防疫成为广泛的社会行为。

(五)疫后经济发展

1.疫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虽然疫情会持续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疫情期间会冲击社会需求,影响经济发展,但疫情过后会出现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第一,产生新消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疫情期间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消费,并且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会发生转变,更加追求绿色、健康和品牌。社会资源会被引入医疗保险、教育培训、网上购物、绿色食品、旅游健身等新消费领域。通过新消费刺激内需,促使企业更加追求产品安全、绿色、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相关产业结构。

第二,通过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疫情之后要积极主动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不断突破创新,打开生产和生活的资源、环境、市场的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促进了新基建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具体包括5G技术、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数字化消费、数字化金融、数字化社会管理等发展。

第三,健康医疗产业会得到长足发展。健康产业和医疗体系建设会得到更多地重视,医药板块实现稳健增长,包括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医药创新和医疗机械创新;促进生长激素的消费升级;创新药临床试验领域和血液制品领域发展等。

2.疫后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

疫后政府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目前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降低费用。首先,大力扶植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政府应该根据服务业特点,制定专项扶植政策,加大补贴范围和力度。其次,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对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比如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等,同时进行医院扩建、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最后,持续推动消费,恢复市场信心。通过舆论引导、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等方式鼓励消费,引导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支持夜间经济和线上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稳就业促增收。

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疫情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情况。政府要提供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同时,逐步完善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补贴政策以及就业援助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

第三,持续推进改革,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总结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在疫情中的不足和短板,梳理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相应的投资。比如增大编制补贴,扩张医疗服务队伍等,以医疗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投入和个人的消费。其次,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和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混改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电子政府”,推动电子政务高质量发展。

(六)应急产业发展与管理

面对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当疫情发生,我们自然而然对应急物资、应急设施、应急工程、应急平台等各类应急产品与服务产生需求,而应急产业就是这些为应对突发事件中满足政府和公众安全需求,而提供各类与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处置和救援、应急服务等相关服务和产品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集合[38]。中国的应急产业自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急产业如何发展与管理,也是“疫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构建联动应急保障体系。由政府引领,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整合产业、地域、行业及部门之间的资源优势,发挥各自“长板”,构建联动应急保障体系,实现应急产业资源和信息共享,规范应急产业发展。

第二,搞好应急产业规划。制定应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产业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关社会组织与个人的责任、义务。

第三,促进应急产业合作交流。鼓励各类应急产业联盟等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建立相关跨领域协作交流平台,实现应急产业领域的产学研跨界融合,促进应急科研成果转化。

第四,规范应急产业的管理。完善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以制度促进其规范化发展,梳理分析现有应急产业政策,加强顶层设计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深入调查研究,健全应急产业发展的评价、监督和考核机制。

(七)疫情管理体制

确保国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使命。面对疫情,我们不仅要立足当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立足长远发展,总结疫情经验,将中国在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个别问题、出现的部分短板,进行补漏查缺、完善落实,健全疫情管理体制机制。

第一,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第二,完善疫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优化卫生资源结构,注重公共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包括完善卫生队伍培养、培训、准入、使用、考核和激励措施。同时注重培养全科医生,完善分级诊治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重大疫情的风险研判、防控机制。

第三,建立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高效的领导组织体系,提高执行力,同时支持临床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有效治疗方案,完善疫情应急救治方法。

第四,要健全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和相关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和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同时建立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相关应急预案。

六、结语

本文初步阐释了创立“疫情经济学”的意义,厘清了“疫情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界定了“疫情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主线及研究任务,并且初步构想了“疫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有利于规范疫情管理,提升疫情的治理水平。但本文仅仅是一个初步设想,“疫情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内容还需要相关学者继续完善,创立“疫情经济学”还需要学科建设者、各方学者、医院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疫后经济学应急
基于智慧高速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河北省冬季奧运会交通应急保障指挥系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疫后”反思:把住供应链生命线
对垒疫后衰退
目前形势下如何提振中国经济
“疫后”谁能重生?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准备好应急包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