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中“看得见”儿童
——以生成课程《小羊来了》为例

2022-11-23 01:09王金梅
好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羊指南图像

文 王金梅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教师的“工具书”。本文以生成课程《小羊来了》中四项生成活动为例,分析如何运用《指南》,在课程中“看得见”儿童。

一、课程审议:抓住兴趣,促进发展

课程源于生活,一日生活皆课程。我园根据《指南》要求,关注儿童的一日生活,发现儿童兴趣,进而生成相应课程。

幼儿园出现了两只小羊:小白羊和小棕羊。儿童十分兴奋,趁着晨间游戏的时间,飞奔到幼儿园户外养殖区看小羊。大家的热情让小羊有点害怕,它们躲得远远的,紧靠在一起。

儿童对小羊充满好奇。他们边看边讨论:幼儿园怎么会突然出现小羊?它们从哪里来?两只小羊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棕色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它们叫什么名字?吃什么?住哪里?它们是不是《两只羊的故事》里的山羊?

追寻儿童,教师会发现他们的想法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儿天马行空。究竟哪些内容适合儿童去探索?教师要不断地观察记录,并借助《指南》审议,从中寻找最适合他们的“兴趣点”。

儿童刚从绘本中初步认识了小羊这种动物,没想到梦想成真,真的来了两只羊!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大惊喜”。这两只羊一定是下一阶段的焦点。如何让儿童在接下来的探索活动中有收获,教师开展了课程审议活动。一是追随儿童兴趣,放手让儿童探索;二是加强观察分析,了解儿童现有水平;三是寻找有价值的“点”,给予幼儿“鹰架”。

二、课程实施:对应目标,全面发展

生成活动1:小羊从哪里来

面对小羊,儿童充满好奇。我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儿童开始分组行动:成立调查小组,询问保安爷爷、保健医生和“园长妈妈”,最终找到了答案。教师记录儿童的讨论,形成幼儿的言语表征。儿童还以图像表征的方式,记录下言语表征的内容,并且能够念出图像表征的内容。

生成活动2:小羊吃什么

儿童发现,除了“微农场”里的一些落叶外,小羊没有其余的东西可吃。小羊看起来又饿又怕,好可怜!于是,关于“小羊吃什么”的探究便开始了。

儿童的探究途径:找一找,查找图书;查一查,用电脑、IPAD、手机查找;问一问,向长辈咨询、问幼儿园里负责照顾小羊的师傅;试一试,儿童带来各种食物进行投食。

瞧!儿童利用图像表征方法进行记录:小羊喜欢吃树叶、干草、三叶草等。

通过这一生成活动,儿童有了兴趣,便有了想法;儿童有了想法,便有了思考;儿童有了思考,便有了各种调查。儿童利用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进行记录,并用绘画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往等能力得以提升。在观察记录时,幼儿能够主动写上姓名和日期,其前书写能力也得以发展。

三、内容丰富:尊重幼儿,凸显个性

生成活动3:我为小羊造房子

从儿童的图像表征中,教师不难发现,幼儿运用透视法画出房子里的小羊。儿童想设计出能看得见小羊的房子,这是儿童的另一种表征形式——“模型表征”。儿童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模型搭建,如班级操作区的插塑玩具、乐高室里的乐高积木、建构区里的大型清水积木等。每个儿童的想法是不同的,教师要做的是提供丰富的材料,促进幼儿多元表征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表达。

生成活动4:小白羊生病了

一段时间之后,儿童发现小白羊生病了。他们用线条围起来,建构“医院”,还用透视画法,画出了小羊肚子里的寄生虫、过期的饼干以及一些病毒符号,记录了小羊生病的原因。

儿童突发奇想:小白羊会不会像《爷爷变成了幽灵》那本书中的爷爷一样,也变成了幽灵?儿童用绘画的方式猜想小白羊变成了幽灵会去的地方,会做的事情。教师从图像表征中看见,儿童运用基底线画出的二维空间,每个儿童的想法都不同。教师要做的就是支持儿童的个性化表征。

对于小白羊的离世,儿童很伤感。因此,儿童无比珍惜小棕羊,时刻关注小棕羊。他们把观察、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表示一定要照护好小棕羊。与此同时,教师用表征,帮助儿童进行情感迁移。

猜你喜欢
小羊指南图像
软萌小羊诞生记
摄像头连接器可提供360°视角图像
毛茸茸的小羊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小羊不吃菜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趣味数独等4则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