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新媒体:答好三道题

2022-11-23 03:28肖玲燕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女警大人物方圆

肖玲燕

今年4月19日,方圆微信公众号(《方圆》杂志官方微信号)推出原创案件报道《修水管挖院子挖出一具尸骨,竟是19 年前失踪的女儿》。当天,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就突破10万,经过之后几天的持续发酵,该文最终阅读量为25万+。

作为一个粉丝数不足10 万人的公众号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也是一件值得拿出来探讨的事情:小号如何通过原创稿件突破阅读量10万+?

我分析总结这篇稿件出圈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它被微信公众号平台推荐了,这也就意味着,它走上了平台的VIP 通道,并被10 万+陌生读者关注到了。而一篇微信文章要想获得平台推荐,我认为需要在三个“题”上面下功夫。

取个让人心动不已的标题

在这个“快餐式阅读”占主流的时代,一篇文章标题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好标题千千万,套路也是层出不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让人心动不已,让人念念不忘,让人觉得“不点进去看看就心痒痒手痒痒”。

7 月12 日,《检察日报》刊发了一篇案件报道《3.5 亿元“活动经费”打了水漂》。这是一篇写得很扎实、很有故事性的案件报道,方圆新媒体在转发这篇稿件时,标题里将文中受害人,同时也是骗取贷款、违法发放贷款的银行行长身份点了出来,并提炼出他先后26次上当受骗的经历,更直接曝光了天价涉案金额——《银行行长为女儿上学“铺路”,先后26次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3.5亿元》。一个银行行长居然上当受骗26次!涉案金额居然高达3.5亿元!他为什么这么容易上当?钱又是从哪里来的?读者看到这个标题时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和疑问。文章推出后,果然引起读者热烈的讨论,既唏嘘这样智商的人是怎样当上银行行长的,又感慨作为一个国家干部怎么能如此以权谋私,还有人为教育公平的现状担忧不已。

一直以来,方圆新媒体很注重在标题上下功夫。我做方圆新媒体编辑多年,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一篇好的稿件,若是因为标题没有取好而导致文章被埋没,就会感到愧疚。就好像精心养育的女儿,一定要好好替她筹谋打算,让她奔个好前程,嫁个好人家——这大抵就是一个编辑对于给文章取标题这件事的初心吧。

找个让人有意外之喜的选题

如果说一个好的标题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花一秒钟打开文章的链接,那一个好的选题就决定了读者点开链接后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而不是心中嘀咕“上当了”。

个人以为,法治媒体好的选题无外乎两种:案件报道挖掘出能给读者以“意外之喜”的案情或细节;人物报道要选择有知名度的大人物或有故事的小人物。这点就特别考验记者和编辑在找选题时的眼光和判断了。

先说案件报道,什么样的稿件才算是给读者以“意外之喜”呢?举个例子。这两年来,诈骗类的案子很多,报道诈骗案的稿件也很多。看得多了,就会发现,都是差不多的套路,怎么还会有人上当受骗呢?反映在稿件上就是,案情都差不多,写不出什么新意来。这也是令很多编辑和记者苦恼的事情。怎么解决?我认为,在记者采访、写稿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在同类型的案件里找出“不同寻常”来。

今年2 月,《方圆》刊发了一个以可以供货医用口罩为由实施诈骗的案子,随着调查的深入,办案人员发现,案中的嫌疑人可真算得上是“走到哪骗到哪”:吃饭骗饭店、租房骗物业、洗衣服骗洗衣店……就选题来讲,这个嫌疑人“高段位”的骗术和欺骗成瘾的特性,就是这篇稿件的“不同寻常”之处——见过能骗的,没见过这么能骗的。

再说说人物报道。如果能采访到大人物,那自然是再好不过,毕竟,大人物都是自带流量的。但在采写大人物时,有一点值得注意——别光顾着写大人物如何伟大、优秀,要留一点笔墨写大人物的“小”。什么叫大人物的“小”?我认为,大人物的小缺点、小癖好、小性格等,都可以称之为“小”。有了这些“小”,才会让大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可爱、亲民。比如谷爱凌,当她自曝每天需要睡够10 个小时才行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好像离奥运冠军也没那么远了?

而在小人物报道里,记者一定要“掘地三尺”地把采访对象的故事性挖出来。比如,《方圆》人物版今年刊发的一篇法政精英报道《周佼:从柔道运动员到便衣女警》。从身份上来讲,周佼很有故事性,毕竟,从柔道运动员到便衣女警这样的经历,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这篇稿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时,我抓住了周佼当便衣女警时的一段有趣的经历,并做了《女警和男队友扮亲密情侣出案子,迎面走来了婆婆大人……》这样一个标题。从普通人的眼光看,这可真是一个可以原地“社死”的时刻啊,这边厢正和男队友扮情侣亲密无间地嘻嘻哈哈迷惑嫌疑人呢,那边厢婆婆大人正迎面走来,认是不认?认了打草惊蛇了怎么办?不认婆婆当场翻脸怎么办?这样的情节一定会吊足读者的胃口。不出所料,文章推出后,方圆新媒体全平台阅读数达到了490万+。

制造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再来说说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件报道《修水管挖院子挖出一具尸骨,竟是19 年前失踪的女儿》。这篇报道讲的是,一户人家在翻修院子里的水管时,发现了一具尸骨。后经司法机关鉴定,这具尸骨就是他们家失踪了19 年的女儿,凶手是他们的女婿。而凶手给出的作案动机是:被害人经常十天半月不回家,既不好好过日子,也不肯离婚。女儿出生刚过百天,就被送到奶奶家。自此,当妈的再也没去看过孩子。

文章推出后,读者“炸锅”了。有人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凶手过于心狠手辣,把老婆杀了埋在自家院子里,之后还独自在这个院子里住了两三年。有人说,这个被害人也有问题,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瞎折腾。也有人同情被害人,失踪了19 年,她的亲人居然都没去报案,这亲情是淡漠成啥样了。

总之,越是有争议性的内容,越容易引发话题,就能带来流量。所以,记者在写稿子时,不要把好人和坏人的边界划得那么明晰,既要写出好人的局限和私心,也要写出坏人的纠结和不得已,要写出“人性”。这一点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的亲朋好友,并在分享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立场。当然,文章的立场一定要站正,不能对犯罪分子辩护,这个度要把握好。

猜你喜欢
女警大人物方圆
十月打了霜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大人物也曾是猫奴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如何搞定大人物
水上消防女警荣获“江苏杰出女警”提名奖
民国女警诞生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