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面,撰写人物真性情
——《检察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发展脉络

2022-11-23 03:28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日报检察官办案

刘 梅

1996 年1 月,《检察日报》推出人物报道专栏——时代风流,由文艺副刊部负责,由此开启人物报道的先河。纵观《检察日报》的人物报道发展历程,既体现了检察机关在法治彰显时代的光辉使命,也体现了先进人物事迹的呈现方式由浅入深的变化,展现出宣传中国法治进程的时代担当。

人物报道跨越的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996 年 1 月—1997 年 1 月。1996 年 1 月 5 日,“时代风流”栏目问世,发刊词特别强调:“把所有的笔墨都倾注给了——人”。“时代风流”每两周出版一次,周五出刊,1997年1月3日刊发最后一期。

第二时期:1999 年 6 月—2017 年 12 月。1999 年 7 月 6 日,“中国执法者”栏目代替“时代风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报道人物。开栏明言,要将优秀的执法者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介绍给读者。该栏目相继在全国法制好新闻评选和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中获奖,并在栏头加上了“平凡的人 平凡的事 不平凡的人生”字样。

第三时期:2018 年 1 月—2020 年 7 月。2018 年 1 月 5 日,“中国执法者”更名为“中国检察故事”,报道对象从执法办案人员扩大到全体检察人员,从单纯的人物事迹转换为讲述丰富多彩的故事。2020 年8 月1 日,《检察日报》改版,“中国检察故事”随之停发。

第四时期:2020 年8 月至今。2019 年,最高检党组提出“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新布局,“四大检察”(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写入全国人大决议。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2020年改版后的文艺副刊,检察人物、检察故事与检察案例的挖掘拓展了深度与广度,以非虚构作品的形式更加具有个性化和穿透力。

各时期人物报道内容分析

(一)第一时期——“时代风流”栏目

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所有人物报道为分析对象,共计27 期,每期三至四位人物,编辑会写一段三五百字不等的随笔,或对被报道对象进行简要说明,或发表感悟引出当天的报道人物。

此间报道主要为通讯体裁,1500字以内,开篇有百余字的个人小传,标题是名字和人物特性的组合,并配发一张单人照片。如1996 年1 月5 日刊发的第一期,四篇稿件的标题分别是《李元升:执法无悔》《吕中亚:厚德载物》《刘瑞旗:遥望远方》《王俊娥:十年纵横》。

这一时期共报道人物104 位,包括88 名检察干警,其中检察长49 名(含副职)。其他报道有医生、企业家、公安局长、作家、画家等。从被报道的检察干警履历来看,经历比较丰富,法学科班出身很少,军转干部多,也有从会计、教师、其他政府部门调入检察院的。被报道对象的工作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办案,尤其是办大案、办贪腐案;二是抓队伍建设,这在对检察长的报道中尤为突出;三是改善干警办公及住房条件,充实人才队伍,也见于对检察长的报道。

这一时期,刻画出勤奋刻苦、廉洁奉公、无惧危险、勇于奉献的人物形象。文章感情充沛,大多以办案来凸显人物性格,一个个案件办理过程惊险刺激、可读性强。文章的结尾常以作者的口吻来升华主题,不免有抒情过度之感,如采访完邱昭开后,作者感慨:“这次采访使我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看到了一位老政法干部的铮铮铁骨。”(1996 年6 月7 日4 版,《邱昭开:铁骨铮铮》)“写了这么多,我放下手中的笔,回忆起来:任光耀留下的足迹是明光锃亮的……”(1996 年4 月26 日4版,《任光耀:足迹闪光》)当然,其间也出现过一些瑕疵,比如存在法律用词不规范的现象,将还未定罪的在押人员称为“犯人”;对涉案人员的描述显得片面,如“狡猾奸诈”“内心十分空虚”。(1996年3月15日4版,《张梅英:疾恶如仇》)

(二)第二时期——“中国执法者”版面

“中国执法者”每期报道一位人物,配发一到三张单人或工作合照,字数4000 字左右。因这一时期跨越时间较长,本文选取2013 年为研究对象,其间该栏目共报道人物21位,全部为检察系统干警,包括7名检察长,以及来自公诉科、反贪局、技术科、检委会办公室、民行科的干警。

反贪仍然是这期间检察工作的重点,相较于第一时期,对重大贪腐案件的详细报道很少。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检察干警严守办案程序、帮教未成年人、化解矛盾纠纷、帮扶贫困村、普法宣传、为农民工讨薪、办理信访工作的内容,也有体现办案艰辛、带病工作的报道。检察院的建设也从之前改善办公条件、补齐人才队伍向规范执法办案转变。办案更加强调证据意识,作品的人性化内容显著增加,法治理念更加充实。

这一时期,“保障人权”“维护当事人权利”的说法不断出现。如“检察院不仅是为了打击犯罪,更要保护人权。犯罪是社会问题,要尽力帮助小余这样的人,为他们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使其能在一个健康温暖的环境下成长。”(2013年4月19日8版)“王伟琴在办案过程中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公正公平之心让当事人信服,让群众相信公正、信赖法律。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纠正违法行为12次,7条意见和建议被法院、公安机关采纳。创新办案、适用相对不起诉,并召开公开听证会。”(2013年3月22日8版)

总体而言,“中国执法者”的人物刻画更加丰满,报道对象身上人情味更浓,表述更客观。呈现多视角展现人物特质,采访中加入第三者对报道对象的讲述和评价。艺术性表达变少,更贴近新闻,语言变得平实,法律用语更加规范。

(三)第三个时期——中国检察故事

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反贪、反渎转隶后全国检察机关不断创新发展。鉴于本阶段前后跨度有三年时间,故本文选取中间年份——2019年为研究对象。

这一时期的检察故事主要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报道人物,并配发报道对象照片。统计显示,2019 年共刊发25 篇故事,报道27 位检察干警、1 个团队。他们中,有法警、员额检察官、检察长、驻所检察官、未检检察官、铁检检察官、刑事执行检察官、宣传干警、民事监督检察官、“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等。

“中国检察故事”涉及的检察工作包括与监委衔接、检察公益诉讼、制发检察建议、党建工作、刑事执行、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等。此间,服务脱贫攻坚战成为报道重点,报道了3 位检察干警的驻村工作。未检工作也有所侧重,其中有4 篇报道重点报道未检工作。扫黑除恶相关内容也在多篇报道中出现。

这个时期,检察机关“严把案件质量关、保障当事人权益”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如“作为驻所检察室的负责人,孙洁不仅要监督看守所的监管活动是否合法,还要维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还为在押人员讨薪。”(2019 年8月16 日8版)突出报道对象的法律素养、业务能力。员额检察官、智慧检务的提法出现。“执法”的概念不再提,取而代之的是“司法”。为体现报道的客观性,作品对报道对象直接的评价变少,更多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凸显人物性格。

(四)第四个时期——非虚构作品的兴起

自2020 年8 月改版以来,《检察日报》文艺副刊版共刊发“非虚构作品展”30 余篇,除了吸收前三个时期的优秀作品的风格之外,更专注于启发非虚构写作。这些作品中,叙述方式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之间转换,前者的作品采访更加细腻,后者的作品更加凸显个人的真实感受。两者最突出的共同点是个性化色彩更加浓厚,可读性更强。

例如,2021 年1 月24 日的《办案恰如逢考》,将“办案”与“逢考”两相映衬与交融,写出了办案人夜不能寐的焦虑,也写出了一线办案检察官真实的内心纠结;2021 年3 月28 日的《太阳的果子》,以一位喜欢种石榴的检察长的爱好入手,角度新颖、独特;2022 年1月9日的《那206 座铁路桥》,从日占时代的通化铁路桥的历史叙述开来,以惨烈的历史篇章开启,最终引述到今天检察公益诉讼的成就,作品深邃而厚重。

从事迹报道到新闻专业的转变

从创刊时期的事迹报道、长篇通讯,到成熟期的报告文学、大特写,再到如今的非虚构写作,《检察日报》人物报道的探索与变化,其实体现出对新闻、人物、案件真实性的追求。

追寻《检察日报》人物报道的发展脉络,早期的事迹报道中,总体而言表达方式单一,尚未摆脱概念化的桎梏,更多是从宣传、表彰的角度出发,凸显人物的政治性、思想性,弱化人物的多样性和性格特征。

此后,受20 世纪90 年代报告文学浪潮的影响,《检察日报》开始尝试这一体裁,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其新闻性更侧重在作品的价值观和思想意义上的“新闻性”,即时代性、现实性和当下性。报告文学借鉴文学化的语言、写作结构和写作手法,在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将新闻人物和事件以文学化手法叙述出来,赋予所叙述人物或事件以意义。这些特征在“中国执法者”版面中表现明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宣传语气强烈、作者抒情部分过多、事件细节缺失的人物报道不再适合读者的口味。为适应这种变化,《检察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有所改变。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同一段落或篇章中,作者采用包含多个当事人的不同的视角,不断切换不同人物的观察视角,尽量立体地呈现故事的核心人物。有张力的细节呈现,促使读者将人物元素在递进过程中有效组合并感悟力量。

除了呈现方式,栏目定位也改为“平凡人、平凡事、不平凡的人生”。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大全”式人物逐渐消失,转而呈现更多更加立体丰满且有烟火气的人物,工作中的他们业务能力强,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小烦恼。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准则逐渐被接受。这期间,《检察日报》推出多位带有崭新标签的新时代检察先进人物,如在全国率先提出“追诉犯罪者、保护无辜者、挽救失误者”新时代刑事检察理念的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勇;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18 年,让144 名犯罪的孩子走向新生的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莎姐”办公室主任梅玫;历经5 年努力,推动浙江张氏叔侄杀人强奸冤案平反昭雪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检察院原监所检察科检察员张飚;办理上海市最大毒品专案、首例医保诈骗系列案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施净岚……他们都是新时代检察人的杰出代表,法律功底深厚,内心更加丰盈。

结语

新闻报道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回看《检察日报》的典型人物报道的历程演变,从宣扬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到强调专业办案精神,从杂牌军到越来越多高学历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进入检察队伍,展现了我国法治进程的脚步。从强调打击犯罪,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从案结事了人和,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可以看出我国司法理念的变化。报道方式、行文风格以及人物范围的变迁,见证着人民检察制度的变迁,带有鲜明的检察机关记忆符号与基因色彩,同时也是中国检察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检察干警所在的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反映了当时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而机构设置的变化又反映出检察权的配置及变化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新”成为他对新闻宣传工作所提要求的关键词。在2018 年8 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为我们不断用心用情推动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时代的变化,读者的审美与阅读兴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人物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优秀的检察官身上有很多特质,这些特质具有共性,但是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又具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甚至一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侧面。这种多面性正是今天的读者所喜闻乐见的。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遵循着检察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定位,《检察日报》通过人物报道实现着思想与价值的“主心骨”作用,主动把检察故事融入党和国家的宏大叙事,立意深刻,善抓细节,以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和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让很多平凡的人物成为我们关注的“大主角”,达成真实而亲切的表现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新闻舆论中谋得一席之地。久久为功、以小见大中,一个个检察故事便成为一次次情理交融的法治宣讲,就必然能让更多读者在我们用心用情的文字里,在一位位“止于至善”的检察官所办的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猜你喜欢
日报检察官办案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茶文化的“办案经”
女法官“马虎”办案,怎么办?
重磅推出中国检察官数字阅读APP
灵感日报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灵感日报
抢钱的破绽
干以胜:提高办案人员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