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2022-11-23 03:3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应用型意识专业

刘 琼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逐渐提升,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首要教学任务。目前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良好的人才培养意识,固态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后就业问题。据此,本文对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优化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寻求突破,探索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优路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一)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经营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实质性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也转为了多样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阶段,身为应用型人才首先应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掌握先进工艺装备艺术的核心内容,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具有较强的岗位技能

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在于实践能力以及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具体工作岗位中能够善于发现问题、辨识问题,将所学知识技术运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实现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不管是在生产、设计、服务还是加工环节都需要团队的参与及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实现工作效能的持续提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品质之一。[1]

(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也是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考查的重要指标。只有建立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目前在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各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宽泛,出现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可持续性发展。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旧遵循老传统、老理念,并未结合行业具体需求,导致人才培养陷入低谷,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也无法及时适应工作环境,严重影响其日后就业质量。

(二)缺少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在大部分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无法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培养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良好提升。由于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其更新发展较为迅猛,倘若未能及时更新行业发展需求,也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进程。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目前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一味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上,为学生所预留的思考及实践时间较短,且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训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不仅如此,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考评评价体系建设仍旧遵循固有模式,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偏低,难以做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2]

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各高校肩负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担。目前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已经无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既定战略,笔者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转换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测试、管理技术。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仍旧采用传统课本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无法及时地更新换代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弊端。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长远目光看待行业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前往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讯以及目前行业最新动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融入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完善,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与校方积极进行沟通,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开展辅助性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IT 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其后续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展文化视野,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应用知识。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也可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引导学生登录校园网站,对校本课程建设提供自己的想法与意见,逐步完善教学体系,为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都按照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为目的进行课程构造,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同时在较为枯燥、烦琐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其日后学习质量。对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全新优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首要任务。教师可对理论基础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大规模的系统基础课程,大量节省课时安排,同时也能够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不仅如此,教师也应结合当下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需求的标准,在课堂中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时间。据统计,目前此专业中提供的大量实践教学内容均来自工程实际,教师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工程实践,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软件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够使课堂内容更贴近于现实工作环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同时,教师也可结合目前新兴技术为学生提供参考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认知,进一步提升对软件工程制造行业的认知。案例的提供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效仿,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也大有裨益。至此,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均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实现以赛促教,提升参与意识

为促使学生尽快吸收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内部小范围地开展软件工程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比赛中教师鼓励各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比赛,在大赛中设立相关奖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成就感。通过比赛的形式,教师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目前学生在软件应用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实践问题,并进行详细记录,在课堂中进行讲解与提升。在比赛中针对能力较为突出且专业知识掌握较为牢固的参赛小组,教师也可推举其参与省市级、国际性的技能大赛,进一步显现高校办学特色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风姿风采。大赛中还会有许多优秀企业前往进行观摩,也为学生了解行业发展以及日后就业趋势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学成果及学生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以赛促教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水平以及参与意识,在活动中与各班级优秀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现自身专业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学风校风,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3]

(四)提供交流平台,强化交流意识

前文所提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中明确指出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忽视了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意识,甚至在课程结束后都不知道本班同学的姓名。这一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施行,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为促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也可在班级内开展小组评比活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使各小组成员都能够为集体荣誉而战。在课后,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搭建课后交互平台,学生可登录平台在群组中进行交流讨论,打开摄像头进行视频会议,针对课堂中未能及时掌握的部分进行探讨。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后也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预留相应的实践作业,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在课后形成良好的复习意识以及反思习惯,在交流互动中无形之间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彼此更为亲密,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帮助学生在日后步入工作时也能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五)优化考评体系,促进创新发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期末考核多以试卷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实践考核占比较少,且未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提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相违背。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教师应有意识地建立以考核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了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在每学期开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本学期期中实践考核任务,学生可自主进行选择,在其中呈现实践进程以及实践报告,在期末制作完成的作品交由教师进行检阅。为提升学生对实践考核的重要性,教师将实践分值提高至40—50分。倘若学生在实践考核环节中提出创新方案,教师也可相应进行加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纸质理论知识的考核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在考核中不断完善自我。为进一步提升全体同学的创新意识,教师可结合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评分规则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班级内形成万众创新的良好风范,有效实现向应用型优秀人才的转变。[4]

(六)融入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许多学生自小娇生惯养,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心理素质较差且思想道德水平较低等现象较为常见。课程思政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升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因素,为学生提供丰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强、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荣誉感。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深刻认知,决心为我国软件工程开发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软件工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性,自始至终将专注、精准等要素充分展现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在实践操作环节,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秉持精益求精的严谨科学态度,假如一个数值产生了错误将会严重影响后续测算结果。通过规范及督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实践规范,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思想道德品质,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日后工作当中。

(七)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培养成效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提供支撑与保障。目前大多数高校由于资金问题在校内缺乏良好的实训基地,部分新兴技术教学活动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实践。校方应积极探寻校企合作的路径,与软件工程专业企业进行交流,双方秉持着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实行合作。[5]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定期前往企业进行操作走访,了解企业人文环境以及具体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自身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认知。同时,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企业也可前往学校开展招聘大会,在会上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学生了解从业就业形势,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不仅如此,院校也可定期聘请企业的优秀软件工程开发设计前辈,前往学校开展知识专题讲座,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讲解目前我国软件工程前沿资讯,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现行政策,通过工程设计前辈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感知软件工程专业的无尽魅力。至此,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方式,能够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国家硬实力。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列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及时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结合时代发展行业需求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促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意识专业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部分专业介绍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