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

2022-11-23 11:02
黑龙江粮食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红食品

□ 唐 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400)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既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生幸福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百姓关注的聚焦点、媒体镜头的曝光点。”[1]“网红食品”并非严谨的学术概念,但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是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现象。“网红食品的兴起依托网红经济”[2],“互联网吃播模式的兴起带动了网红食品爆发式发展”[3]。顾名思义,“网红食品”是在网络上“爆红”(受人追捧、趋于流行)的食品。就其状态而言,至少包括两种类型:其一,单一的“网红食品”,即某个单一食品的“走红”;其二,某名人(或“网红”)、某企业、某商家、某地方的食品集体“走红”,“红”的不是一个单一的食品,可能是几样,甚至一系列食品。

就其本质而言,“网红食品”与其他食品最大的区别仅在于受欢迎、受青睐、被接受(哪怕只发生在短时间内)的程度,其终究还是食品,应该符合食品的基本规定、要求。但是,由于其理念、造型、包装、体验、味道等中间的某个要素,在短时间内被高度聚焦、认可,渐次成为追捧的对象,造就了其“网红”的特质。当然,这些要素并不是一个食品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正因为此,在缺乏个人或行业自律,又缺乏外在监管的情况下,“网红食品”安全问题经常见诸媒体,成为不可小觑、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网红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

“网红食品”安全问题不尽相同,但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

(一)“网红食品”食材及其搭配产生的安全问题

其一,“网红食品”首先必须是食品,但是有的“网红食品”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那些常人不会吃、不敢吃的东西进行加工、处理、食用。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往往会产生安全问题。问题轻微的,可能不会被关注;问题严重的,就会被发现,成为“安全问题”。其二,有的食品能不能食用,必须有严格的先决条件(如河豚),条件具备,则可食;如果忽视这些条件,极有可能出现问题,酿成苦果。其三,有的“网红食品”为了吸引关注,往往会在颜色、味道、造型、包装、食用方式等方面标新立异,而这个过程一旦违背科学的原则,就可能导致含量超标、配伍禁忌、化学反应等,进而造成不良后果。其四,当有的“网红食品”没有被及时销售,为了减少损失,这些食品可能会重新回到生产经营流程,增加食品安全的隐患。

(二)“网红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导致的安全问题

任何食品都有生产、加工、经营的场所,“网红食品”也不例外。在“网红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一旦环境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波及食品。一是环境肮脏,例如,可能存在苍蝇、蟑螂、老鼠等动物的尸体或排泄物混入食物中的现象。二是环境管控不当,也就是说为了维持环境表面上、形式上的卫生,却采用了不科学的方法,例如,在环境中不当地使用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这些也可能让食品安全问题多发。三是环境维护不佳,在最初进行生产、加工、经营的时候,环境尚且良好,但是时间长了,就出现了懈怠、漏洞(例如生锈、发霉等),长此以往,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了。

(三)“网红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引发的安全问题

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的过程都离不开人,尤其是那些小门店、小作坊生产的“网红食品”更是如此。人一旦出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会显著增加。一是工作人员患有不应当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疾病。一旦人出问题,食品几乎无法幸免。二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让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指、唇舌、毛发等)不当地接触食物,或在出现伤口、创面的情况下,不加处理、粗糙处理后就直接接触食品,或因为防护不当,在呼吸、交谈、喷嚏等过程中,让口水、飞沫、鼻涕、眼泪等混入食品中。此外,可能还存在工作人员在不洁操作(如玩手机、上厕所、打扫卫生等)后,未经应有卫生处理,就再次直接接触食品,这也将显著增加食品安全出现的概率。三是受传染性疾病的影响,生产经营者若不小心被感染、却未发现的时候,也可能将病毒、细菌等危险因素通过食品传递出去。四是生产经营人员采用不科学、不合理、不正确或不清洁的方式、工艺进行食品生产经营,导致生产经营的“网红食品”质量难以确保,存在安全之虞。

二、“网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原因

时下,“网红食品已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增长点”[4]。实事求是地讲,并非所有的“网红食品”一定会存在安全问题,也并非某一食品成为“网红食品”后就会出现安全问题。“网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有其缘由可循。

(一)对食品本身安全性的漠视

既然是食品,就应该符合作为食品的基本标准,如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再不济,也应该符合民间小吃的通行做法。之所以是“网红”,它就极有可能在这个最基本的原则上存在选择性忽视,或某种刻意的铤而走险。简而言之,就是把通常认为不能吃的拿来吃,把通常认为不能搭在一起的强行混搭,以产生某种夺人眼球、引人关注的效果。这样的“网红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就显著增加,如果真的涉及食品间“配伍禁忌”的话,这种安全问题几乎无法避免。

(二)对食品处理科学性的轻视

某个食品在没有成为网红食品的时候,可能泯然于众,深处寻常巷陌、无人问津。但是,一旦成为网红,这些食品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变成众人追捧、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这些食品,走红前的处理过程可能严谨合规、可能中规中矩、可能差强人意,随着一炮而红,随着销量迅猛增加,一旦管理跟不上、技术赶不上,就很有可能出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减少流程、缩短时间、简化工序等,进而滋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上述操作并未产生不良后果的时候,就会促使生产经营者更加有恃无恐和理所当然起来。这种“放纵”,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可能会相当严重。对此,不能不引起重视。

(三)对食品加工卫生性的忽视

“网红食品”和其他任何食品一样,起码的卫生条件和卫生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受“网红”光环的影响,一些“网红食品”的经营者、商家、企业更多地关注销量、收入和眼前的“繁华”,在如何科学管理、有序经营、长效发展方面思考不多、用心不够,甚至被胜利、荣耀冲昏了头脑。在利令智昏之下,对食品加工环境的不管不问,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的放任自流,对过期食品再利用的安之若素,等等,都必然影响食品的安全。

(四)受“网红”效应的殃及

坦率而言,哪怕媒体经常报道“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我们恐怕也不能简而言之地认为,“网红食品”必然是安全问题的高发地,或者说“网红食品”安全状况一定比其他食品更差。其受到的关注更多、被曝光的概率更大,受到的责难也将更多、更为苛刻,这大概是源于“网红”的放大效应。换言之,因为它是“网红”,就成了舆论的焦点、就受到大众的瞩目,就会有各形各色的人去了解、认识、亲近、尝试它。这个过程就极有可能让“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曝光出来。在而今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曝光的“网络食品”安全问题就更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而迅速传播、发酵,有的还因此成为公共舆论事件,进而造成某些“网红食品”跌入冰谷、灰飞烟灭。

三、“网红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之策

正因为受众较多、影响广泛,“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更应当受到重视,及时、妥善应对和解决。

(一)培育科学文明消费习惯

相关主管部门、媒体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帮助消费者形成合理消费、理性消费的认知和习惯。这个过程中,既有正确、理性消费行为习惯的教育引导,有优秀案例的展示;更应该有错误、盲目消费行为习惯的剖析解读,有反面典型的呈现。尤其要引导消费者科学对待“网红”和“网红食品”现象,“应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为潮流所裹胁”[5],不要轻易相信、盲从,以免遭遇损失、酿成不良后果。此外,应当引导大家多留心社会大众、舆论媒体等对“网红食品”的介绍、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是否购买、食用。这样,就能避免冲动、猎奇、从众心理影响下对“网红食品”的不理性消费。通过长期的、不断的、正反结合的宣传教育,科学文明消费的习惯就能慢慢形成。“网红食品”的火热程度也可以相应地降温,潜在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少了。

(二)普及食品安全常规知识

按照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宣传普及教育,让大家知道一些必知、必会的食品营养、食品消费的知识和注意事项。例如,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主要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教师、教材、课堂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打好科学饮食的认知根基,让大家从小就知道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可以多吃、哪些要慎吃。对于成年消费者,则需要借助报刊、电视、广播、新媒体的力量。近些年普遍流传的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价值尤其值得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应该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多宣传、早宣传、常宣传,不厌其烦、久久为功,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深化认知,筑牢食品安全的底线。

(三)加强食品安全常态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6]食品安全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总结食品安全高发、频发的规律及存在领域。在此基础上,划分等级,“加强对网红食品各环节质量的追溯”[7],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精准监管。对于那些容易出问题、反复出问题的,要盯紧、盯牢;对于出现问题的,要及时惩戒、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应启动退出机制;及时发现严重隐患,而拒不配合整改的,应依照法律法规限制甚至剥夺其参与相关行业的权利,这样可以减少纰漏出现的概率,提升安全的堤防。对于那些可能出现问题的,要经常进行提醒、定时进行督查,根据督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处置。对于那些尚不存在安全问题的“网红食品”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按照规定及时监管,引导和帮助相关机构、个人“以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创造良好的口碑”[8]。为了得到最为真实的信息,甚至可以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以减少相关机构、人员的侥幸和懈怠心理。

(四)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

“对于网红食品的管理是有法可依的”[9]。针对那些已经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红食品”,应该按照相关法律(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甚至《民法典》《刑法》等)进行相应处理。对于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应当依照法律武器进行严惩,对于涉事机构、人员、平台要进行严肃处理,加大违法犯罪的成本,“对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10]。相关主管部门,可以依托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反面案例的宣传介绍。这样,可以通过严惩一个,实现警戒一批,让生产、加工、经营的机构和人员心存敬畏、遵规守法。对于法律中尚有漏洞的,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反应、及时应对,补齐短板、弥补缺漏,筑牢法律防线,捍卫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打好一场人民战争。应对风靡一时、炙手可热的“网红食品”,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应该鼓励和引导“网红食品”的消费者,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通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质量监管部门、媒体等正规渠道进行反映。对于那些造成剧烈、严重后果的,应该及时通过拨打报警电话、寻求医疗救护等方式进行解决,避免息事宁人。当然,消费者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合理表达关切和诉求,让“网红食品”出现的问题即时曝光在舆论的监督之下,并触发相关主管机构的介入,进而深化和推进问题的最终解决。

总而言之,“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和常规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样,需要在大家的共同参与、全面协同下才能更好解决。也只有在妥善解决问题后,“网红食品”们才能让大家更加信赖,才能因“网”而生、因“红”而兴,走得更好、更远、更持久。

猜你喜欢
网红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夜盐南——网红打卡首选区
“网红零食”来袭 安全监管应该及时跟进
我要当网红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