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不争”

2022-11-23 15:04春秋
领导月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百川不争圣人

[春秋]老 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原文据中华书局2014年版《老子》)

【译文】

如果社会不过分推崇贤才异能,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去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百姓志向符合自己的能力,使百姓坚韧自己的骨气。使圣人治下的百姓对于对立的两个概念达到无知的境界,从而不会有欲念的羁绊。即使百姓知道了也不敢知、不敢要。做到无为而顺其自然,那么就不会治理不好国家。(第三章)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才会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只是看到自己,反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获功劳;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第二十二章)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要用谦虚的言辞对待人民;要想成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后。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压迫。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与民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第六十六章)

【简析】

《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具有显著的反向思维特征,其“自然”的最高目标与“无为”的总体原则具体落实下来,即表现为守柔处下、谦卑不争。《道德经》中一共有七章十处谈到“不争”,主张凡事不走极端,留有余地,以免陷于祸乱之地。比如第三章首先指出争名夺利是导致社会冲突混乱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认为应该在保障人们生活安饱的基础上,倡导“无知”“无欲”来消解人们虚伪的心智与贪欲的扩张。第二十二章则进一步从哲学的根源上探讨事物的两面性及其处理方法,认为普通人的认识与处理往往都急功近利,只看到世人所谓的正面而看不到反面,只贪图眼前的喜好从而引发无数纷争,老子则教导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认为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反而更能显现正面的内涵。由此总结出求全之道在于“不争”,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傲慢自大,没有对立面,反而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第六十六章则由哲学层面过渡到政治层面,老子反复强调的“不争”绝非旨在愚民、弱民,而是警诫权势在握便肆意妄为的统治者,身处礼崩乐坏、诸侯争战不休、大夫争权夺利的春秋之世,老子深感那些位高权重的人见利争先、为所欲为,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人民不堪其累,因此希望唤醒统治者处下退让来减少杀伐争战,以此来获得百姓的爱戴,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百川不争圣人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琴语” “律动” “百川”
一场美梦
不争与争
《金娃——龙舟》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不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