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发展研究
——基于安丘市小杂粮生产现状的分析

2022-11-23 21:59李国成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杂粮生产

李国成

(山东省安丘市统计局,山东 安丘 262100)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粮食生产安全,他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小杂粮作为主粮的有效补充,在维护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安丘市小杂粮生产现状

1.1 总体稳定,后继乏力

从粮食种植结构来看,2020年安丘市杂粮播种面积81 869.12亩,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10.19%,杂粮总产30 217.14 t,占粮食总产的9.33%。纵向分析,安丘市杂粮发展迅速,2020年杂粮播种面积较2016年增加了37 331.12亩,增幅为83.19%,总产较2016年增加了16 107.94 t,增幅高达114.17%。从发展趋势来看,安丘市已经过了快速增长期,于2019年进入平稳发展期,2020年小杂粮播种面积较2019度小幅减少834.38亩,降幅为1.01%;利用2015年至2020年6个年度的小杂粮播种面积数据,通过SPSS软件构建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21年度小杂粮播种面积为81 869.15亩(置信区间设置为95%),此结果较2020年仅增长0.02亩,从模型拟合的曲线来看,尾端平稳略向下倾斜,小杂粮在种植上往往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限制较多,安丘市小杂粮播种面积趋于饱和,后期增长渐趋平稳。

1.2 品类繁多,品牌突出

安丘市小杂粮品类繁多,近年来逐渐形成以辉渠小米、柘山红薯、金冢子豌豆为主的小杂粮品牌。

1.2.1 辉渠小米仍是杂粮主打品牌

安丘市辉渠小米种植历史悠久、品质极佳,2012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查和专家组织评审,辉渠望海山小米于2012年获得农业部批准,对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辉渠望海山小米米色鲜黄,营养丰富,远销北京、上海等市场,其市场价格高达18元/斤。安丘市谷子总体生产状况在波动中发展,2020年谷子播种面积34 554.61亩,占全市杂粮播种面积的42.21%,谷子总产8 425.07 t,占全市杂粮总产的27.88%;纵向来看,2020年谷子播种面积较2016年增加了14 641.61亩,增幅为73.53%,总产较2016年增加了2 862.57 t,增幅为 51.46%。

1.2.2 薯类种植异军突起

安丘市薯类种植分布范围广,品质优良,柘山红薯更是其中的翘楚,柘山红薯产量高、品质佳、市场认可度高。相较于其他粮食作物,薯类作物有着管理少、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近年来安丘市薯类发展迅速,已渐渐成为杂粮主力军。从小杂粮种植结构分析,安丘市2020年薯类种植面积为41 112.19亩,占全市杂粮播种面积的50.22%,薯类总产30 217.14 t,占全市杂粮播种面积的68.19%;薯类作物增势惊人,播种面积较2016年增加了22 235.19亩,增幅达117.79%,总产较2016年增加了13 462.84 t,增幅高达188.52%,薯类种植异军突起,已占据安丘市杂粮生产的“半壁江山”。

1.2.3 豌豆种植渐成规模

自2017年安丘市开始规模种植以来,豌豆生产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播种面积从2017年的140亩增长到2020年的2016亩,4年时间增长了13.4倍;总产由2017年的24 t增长到2020年的383.84 t,4年时间增长了近15倍;其中2019年是发展最快的一年,2019年播面积较2018年增加了1 795亩,增幅达812.22%,总产较2018年增加了356.6 t,增幅达869.76%。总体来看,安丘市豌豆生产已渐成规模,金冢子镇区自发形成了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豌豆收购、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小区域的品类聚集,且发展势头良好,有望打造成为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1.3 种植分散,规模较小

安丘市小杂粮种植主体以家庭经营户为主,种植模式为单作一熟,种植规模较小,种植土地以自有承包地为主,基本不存在转包种植,各种植户间各自经营、自主管理。以辉渠小米为例,辉渠小米主产地以李家沟村为中心,石灰尧子村以西,范家庄子村以东,赵家沟村以北,石家峪村以南,辖28个山区自然村,各村落间、各种植经营户间联系较少、自主经营,未形成统一的联络、管理机构,种植分散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管理分散,导致种植品种多样、质量参差不齐;规模较小导致上下游成本过高,在同市场中上下游参与者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较低的市场定价话语权加上较高的上游生产物资价格会双向压减种植户的种植利润。

1.4 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安丘市所销售的小杂粮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产品未进行任何加工,二是通过清洗、分拣、筛选和装袋等方式在不改变产品物理形态下进行了一定的初加工。相较于精细化产品而言初级产品存在着不宜储存、运输成本高、保质期短、附加值低及价格波动较大等缺点。

1.5 产品推广、销售渠道滞后

推广、销售渠道单一是安丘市小杂粮生产发展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安丘小杂粮最主要的推广方式就是靠消费者口碑;销售方式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直接出售给商贩,二是自行初加工后在公路两侧通过摆摊的方式进行售卖。过分依赖于传统推广渠道以及原始落后的销售方式导致产品推广、销售受到极大限制。这种推广、销售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受到外部干预,例如市场中出现“冒名顶替”的现象,一旦低值低价的冒名产品大量涌入市场会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由低值低价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会对产品推广和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 影响小杂粮生产的因素分析

影响小杂粮生产因素众多,本研究从地理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市场需求、劳动力及机械化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2.1 多样的地理环境

安丘市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小杂粮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位于辉渠镇留山的村落充分利用地形和火山灰土壤,所种植的小米粒小、米黄、性黏味香,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位于西南的柘山镇则因地制宜利用山地地形和沙壤土质种植红薯(主要为烟薯25),所种植的红薯糖心,口感细腻,适合烤制,销售遍及全国市场;位于东部平原地区的金冢子镇充分利用成方连片的平原优势及优越的水利条件逐渐形成以阿洛村为中心的豌豆种植区域,所生产的豌豆口感糯,微甜,营养价值高。

2.2 适宜的气候条件

自然气候仍是影响粮食生长的主要因素,粮食较低的经济效益使得种植户很难投入较多的资金,不能像经济作物那样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的限制,靠天吃饭的种植现状很难改变,气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小杂粮生产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安丘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2020年度安丘市平均气温13.5℃,年日照时数2 046.3 h,年降水量895.1 mm,无霜期183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未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杂粮生长。

2.3 可观稳定的种植收益

种植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种植选择,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小杂粮种植效益呈现出稳定、可观的特征,以烟薯25为例,其平均亩产2 500 kg左右,单价稳定在2元/kg左右,这样算来其每亩经济收益在5 000元左右,远高于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种植户种植杂粮热情不断提升。

2.4 庞大的市场需求

膳食结构的多元化和饮食的均衡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杂粮是主粮的有效补充,而杂粮饮食有利于健康已得到世界公认,世界知名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指出,低杂粮饮食在造成疾病负担因素方面排在各种因素的第一位,推荐每人每天食用杂粮 0.125 kg。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小杂粮的需求日益曾多,按照日推荐食用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杂粮市场需求量为18.04万t,市场需求巨大,多元化膳食需求市为安丘市小杂粮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2.5 农村老龄化加剧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安丘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2 553人,占比24.1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5 399人,占比17.3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村比重上升了8.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1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甚至会出现“无人种植”的尴尬局面。

2.6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目前,安丘市小杂粮的生产基本靠手工劳作,机械程度极低,尤其是谷子的种植,生产全程均为人力劳作。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比,小杂粮无法实现机耕、机播、机收,种植方式落后,种植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杂粮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3 几点意见或建议

3.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小杂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一是因地制宜制定杂粮生产长期规划,将杂粮生产纳入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并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二是谋划杂粮产业“蓝海战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向,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三是进一步增强品牌管理意识,强化“强品牌”观念,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坚决查处市场中出现的“贴牌”“冒用”等不法行为。

3.2 利用好网络信息化发展浪潮

近几年,随着自媒体迅猛发展,“直播带货”“电商模式”成为热门,发展小杂粮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传播优势,着重培育当地“主播”“网红”,利用网红产生的流量来推广当地优质农产品;大力推广“安丘农耕”网销平台,拓展其他网商平台搭建的农产品交易板块,积极打造、推介安丘市高质量杂粮品牌,让安丘市农产品搭上网络迅猛发展的快车。

3.3 引入标准化生产,培育高品质品牌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产品规模化发展、凝聚品牌的基础环节,从选种、施肥、收获全环节制定统一的闭环标准,积极引导、鼓励各村落、各种植户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以标准化来提升产品品质,打破分散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标准化生产来培育、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杂粮品牌管理,促进杂粮品牌做大做强,逐步迈向全国市场。

3.4 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扩大生产规模,利用生产曲线来降低生产成本以此占据市场主导。扩大小杂粮生产规模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小杂粮产业,着重培育种粮大户、粮食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利用民间资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品集聚”和“产业集聚”以此来拉动安丘市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3.5 延长产业链条,与消费者实现“面对面”交流

延长生产链条主要是通过纵向一体化尤其是向产业下游的一体化,着力抓好小杂粮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以精细商品形式实现种粮企业与消费者的“面对面”,通过消费者最直接的体验、反馈,及时灵活调整相应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6 探索新型种植模式

安丘市景芝镇石家埠村与鲁供驰瑞公司合作,通过土地托管模式,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村集体增收模式,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农民受益、生态效益的三赢。新型种植模式能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新型合作模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发挥公司在经营中的各种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小杂粮种植走向现代化,尽快推进安丘市乡村振兴进程。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杂粮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杂粮有益健康 吃法也要得当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为什么粗粮很健康,却不能吃太多?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杂粮虽好,不宜多吃
英国农业部:2017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2.5%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演变:198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