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公开的可视化分析与展望

2022-11-23 02:39刘露露许文
河南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校务发文信息

刘露露 许文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高校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高校信息公开的意义在于通过开放办学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我国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可以追溯到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于2002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后,教育部于2010年9月开始实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正式确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校信息公开,落实《办法》和清单制度,进一步有力推动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基本要求之一的高校信息公开,对于高校健全内部机制、塑造外部形象,实现学术责任、社会责任相统一,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出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有助于把握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前沿,对将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引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研究样本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高校、信息公开、校务公开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式=(关键词:高校(精确))AND(关键词:信息公开(精确))OR(关键词:校务公开(精确))。时间范围设为2000—2021年,检索条件为“精准”,操作时间为2021年1月25日,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删除“会议”“新闻”等不相关文献,最终获得715篇有效文献。本研究以715篇文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趋势和热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2 研究方法

采用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高校信息公开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前沿和整体结构。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时间轴视图),采用Excel图表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结合CNKI计量工具对发文年限进行统计和绘图,从而形象地展示高校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研究热点、研究演进、发展趋势等,为高校信息公开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现状

2.1 发文量分析

通过对发文量的统计与分析,有助于更直观地了解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变化。首先,采用CNKI计量工具绘制出高校信息公开各年度发文量的分布图,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21年高校信息公开的发文量具有以下特点。

①国内学者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0年才开始有学者进行研究。最早系统研究高校信息公开的著作是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主编的《公立高校信息公开研究》[1],该著作于2012年出版。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从21世纪初正式起步,从发展变化上看2000年以前几乎没有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表明我国的高校信息公开研究起步较晚。

②2001年、2012年出现了两次发文高峰期,主要原因是《条例》《办法》的出台,掀起了研究高校信息公开的热潮。2001—2004年,是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发文数量分别为64篇、57篇、47篇、49篇。2005年以后,发文数量呈现出波动递减趋势。2011—2013年高校信息公开研究迎来第二个高峰期,在2012年达到研究的高潮,发文量为42篇,主要原因是《办法》的颁布、政策的引导。《办法》分别从公开的内容、公开的途径和要求、监督和保障等方面,对高等学校信息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③2015—2017年出现小幅增长,其中2016年发文数量达到24篇,2015年、2017年发文数量分别为20篇、19篇。但是,高校信息公开发文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对激发广大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起着重要导向作用。随着《办法》《清单》的相继发布,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对于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表现出了较高兴趣,发文量也逐步攀升。但是在2017年之后,发文量逐年下降。就当前而言,研究者对于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2 高产作者及研究领域分析

根据文献计量学普赖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2]。假定本研究高产作者人数为Y,作者总人数为X,由于X=715,那么可以得到式(1)。

因此,选取了发文量排名前27位的高产作者。

对论文进行剖析,发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政策、法律及相关实务等方面。

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发文数量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除马海群等个别作者发表文章数量较多以外,其他作者发文数量偏低,且每位作者研究领域相对来说也比较单一,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领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核心作者群。

2.3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如图2所示,每位作者间的连线则代表他们之间存在合作关系。通过对作者合作网络图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领域作者的合作情况。

通过图2可以发现,样本数据整体结构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特点。

具体来说,就是在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领域,少数作者与其他作者保持着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发表论文数量也较多。例如,马海群、吕红、周超、宗诚等人合作密切,属于第一梯队,特别是吕红相继与马海群合作发表过近10篇论文,两人为师生关系,这也为两人开展广泛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刘江、王楠、吴峰等属于第二梯队。他们三人均在南京,其中王楠、刘江为河海大学党政部门教师,吴峰为南京市浦口区政府法制办公务员,三人合作发表了《高校信息公开主体的行为选择及动力机制探析——以河海大学调查研究为例》和《现代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公开的价值定位与动力机制研究》两篇文章。刘江还与郭继超合作发表了《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一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方面,广大研究者之间合作关系形式比较单一,一般仅依赖师生关系开展合作,且联系不够紧密,合作成果不多。

3 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热点

高校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图3所示。知识图谱以关键词共现的方式,展现信息公开研究热点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者对信息公开主题的研究较多,在样本数据中校务公开这一关键词出现频次为763次,远高于其他关键词。高校这一关键词出现频次为239。其次为信息公开和民主管理这两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分别为133、131。其他关键词,如依法治校、民主监督、高等院校、学校管理、民主治校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均小于100。选取校务公开、信息公开、民主管理这三个热点角度,对信息公开演进历程进行分析梳理。

3.1 校务公开

为加强学校师生对高校事务的参与与管理,促进高校廉政建设,全面深化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尤为关键。学者们从校务公开的体系建设、路径分析、实践探索等方面展开研究。于世洁[3]认为高校应提升校务公开定位、打造多层次信息平台促进高校发展、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4]对建立公开机制提出了构建思路,他认为解决现存的公开难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推进高校现代化治理,深化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等。管仲军从校务公开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方面,提出了高校实施校务公开的路径。赵观石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从校务公开的体制机制、公开程序、条件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考。

3.2 信息公开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信息公开使得高校透明、全面承担实现社会责任的义务,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核心目的是使高校能够在社会上存在、发展以及持续地发展下去[5]。《办法》和《清单》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学者们围绕高校信息公开的意义、机制、对策等内容展开研究。刘静通过对获取信息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信息公开与保障措施的新方式。王霁霞[6]通过对32起高校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件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解决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被告资格、信息类型的认定、不公开的标准以及滥诉的界定及矫正等问题的新路径。尹晓敏梳理了从“学术”到“立法”再到“机制”的发展逻辑,提出了透明高校模式。

3.3 民主管理

高校民主管理制度是实现依法治校、高校重大决策民主化的保障,其中一项重要制度就是保障知情权,而加强高校信息公开更是实现该路径的有效媒介。从理论研究看,随着对高校信息公开认识的不断深入,以马海群为主要代表的学者分别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信息公开机制、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制度等方面,逐步完善对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研究。同时,学者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公开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全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带来不小的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如何提高服务效率与工作效率,有关专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比如,赵敬予等[7]对后疫情时代高校财务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剖析,他们认为,应重构高校智能财务报销模式,优化资金结算模式;并提出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构建高校智能财务管理模式。

4 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在高校信息公开研究方面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信息公开政策、制度、价值研究等方面,而对高校信息公开涉及的公众知情权、依法治校、信息政策等衍生层面的研究较少。展望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应从政策引导被动研究向以问题为导向的主动研究转变,从理论探索向指导实践转变,从宏观架构到全面多元转变。

4.1 从政策引导被动研究向以问题为导向的主动研究转变

高校信息公开是完善和提高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载体,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需要国家和政府研究制定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去引导、推动和促进。2002年《意见》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校务公开研究工作逐渐起步。在《意见》的引导下,广大研究者开始围绕校务公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以及校务公开制度等展开研究。随着2010年《办法》的实施,广大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也开始发生转移,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推进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路径以及高校信息公开与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价值,有效推动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2017年以来,广大研究者根据《清单》相关要求,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分化、细化、深化,研究内容开始聚焦于依法治校、网站建设、特色打造等。未来,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将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围绕如何提升依法治校管理水平、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公开创新路径、高校信息公开与“双一流”建设内在联系和主要作用等课题,进一步开展研究。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8]。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秉承“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宗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工作,为实现信息公开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4.2 从理论探索向指导实践转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始终服务于信息公开工作,因此高校信息公开研究不可避免地具有突出的实践性。从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历程来看,也是按照从关注理论架构到实践细化这一脉络发展。比如,高校信息公开的前期研究,主要为信息公开的主要原则、基本理念、价值意蕴等,随着高校信息公开研究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广大研究者逐渐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比信息公开更为细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财务经费、依法治校等领域。研究者在开展理论研究过程中,应紧密围绕哪些内容要公开,哪些内容不用公开等问题。针对高校信息公开如何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措施。同时,研究成果要尽量避免信息冗余、内容晦涩难懂等问题。要坚持以问题导向,不断推进实践经验到理论成果的转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4.3 从宏观架构到全面多元转变

高校信息公开研究涉及学科广泛、关联内容繁多,这就从内部层面要求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应始终坚持全面性。近些年来,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基本方向也实现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转变。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全面发展是实现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信息公开实践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高校信息公开研究范畴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因此,坚持全面部署、协调推进也是高校信息公开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研究者应牢牢把握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坚持多元发展理念,为提高信息公开科学化、程序化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广大研究者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结合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实际,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水平,努力为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发展贡献力量。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职能之一,其更应利用自身的学科、人才等优势,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区域力量。

猜你喜欢
校务发文信息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落实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订阅信息
校务信息化促进高校管理变革和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展会信息
完善校务公开工作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