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的悲剧品格研究

2022-11-24 06:31赵殿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但丁神曲罪恶

赵殿煜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但丁·阿利吉耶里是中世纪的先进文化思想者,在多种文化碰撞中,不断彰显新时代人文思想,构建完美主义道路。不断维系作品的整体性结构,确立人生价值高度,探讨人生的成长与人类命运,审视两希文化的价值层面, 促进人类精神成长。 个体主动求善,加强人类意志与理性思维,实现自我救赎,不断歌颂人本主义思想与现实生活意义, 揭示腐败堕落的教会,寻找政治上的复兴道路,达到了至善的最高境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1 《神曲》的特性

1.1 《神曲》的空间结构

作为世界性文学名著,《神曲》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典型的艺术思想,以欧洲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为背景,以空间叙事学特征为创作特性。文学研究者积极分析其空间性结构,掌握作品叙述的事实,以事实为研究线索,开拓作品主题。《神曲》空间结构层次分明[1],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划分,与读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采用精确的结构与对称布局,蕴涵深邃的道德含义。

《神曲》从能力场体现整个空间概念,存在时空体空间。行动域根据不同属性一般分为两种,但丁采用历时性行动域,时空体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包括意志、情感变化,作品创作过程融入神学价值观念,同时遵循事件发展顺序,前部分以理性作为指导思想,叙述人类在理性思维下, 改过自新不断朝着正确方向优化努力,后半部分加强信仰色彩,体现有信仰者会达到至善境界同时获得快乐。 由感性升华为理性过渡至信仰的过程,符合神学观念,但丁为当时社会提出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走向光明,游历式叙写方法更具逻辑性。文学作品思想与构造环境相符,对地域的描写中以地域层次描述罪孽性质, 展开罪恶批判,严格控制景物及人物的范围存在,是罪恶具体的象征性代表,以本体论原则进行划分,是一种静态实体空间。 《神曲》以空间叙事及空间形式论形成阅读与记忆,构建空间形式为叙事文本所利用,进行整理与选择,综合文本大结构,充实、丰富、关联各个故事片段,从特定的文本系统理解作者表达的特定意义,向核心主题靠拢,把握价值观,将故事放置在文学作品中,结合文中语境,围绕同一主题领略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与故事派生出的子故事相互关联,形成共生的联合体,并不是机械地进行故事重复,而是以中国套盒式的叙事手法为《神曲》提供结构空间,不断优化空间化效果,在叙事手法、文学形式上对世界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在文艺批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思想意义层面结合批判手法,不断提升审美属性[2]。

1.2 《神曲》的二重性

思想新旧交替、 新旧势力存在矛盾的时代造就《神曲》创作的二重性。当时正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资本主义与教皇统治接壤,两者相互抑制,造成意大利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冲突隐患无时不在,而但丁作为资本主义一员,也面临打压。在内容题材情节与艺术手法上拓入二重特征, 与当时的盛行文学相违和, 以明灯等象征性实物对古希腊历史文人进行讽刺批判,对异教徒进行歌颂赞扬,弱化基督教牢守思想,以正确的价值理念,采选题材情节,为中世纪文学增添一缕阳光,在不断反思中提炼精华作品。富有宗教神秘色彩,凸显近代文学创作特点,使文学更加平易近人,唤醒对人权的尊重与自由的追求,开创中世纪文学新纪元。《神曲》是具有先进性的,主题研究广泛, 将早期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宗教思想相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与旧的结合体,根据人性与宗教的感悟,为旧事物发声,对新兴资产阶级提出质疑,但处于宗教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下,难以摆脱旧思想。即便欧洲思想先进的社会青年,仍会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难以正确控制辩论方向,但丁不断对坚定信仰提起重视。 希腊罗马文化意识的并存,不断歌颂文化艺术,深化本性内涵,倡导人性。宗教观念的矛盾,使但丁对天堂充满向往,同时与宗教神权相斥,无法做到两者的释然,在文化观念中存有相似矛盾点,即对纯粹之恋有所向往,又对世俗之爱难以割舍,在高唱禁欲的同时,不可忽视爱情本性的难得。 陈述美的本源为光,是审美的重要典范,是一种抽象观念及感性形象。 以光克服黑暗或是光的本质,并不会削弱光的能量及本质,将美赋予他人不会造成自身衰减,是一种物理属性也是神性的意味。在先民的日神崇拜中, 对太阳的渴求象征着农民对作物繁盛、灾害速降及人格长生的美好愿望,光当作神造物,成为自然资源的最高象征。《神曲》凸显近代文学创作特点,实行对宗教文化的抨击,加强世人对但丁思想的认同[3],为宗教信仰等待无望的人们指明方向,突破宗教束缚,扭转违背人性的禁欲思想。

2 《神曲》对两希文化的影响

《神曲》作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创作路线,采用大量两希典故,传承两希传统文化,挖掘文学价值。 在长诗创作中,大量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写作手法,激发人类思想,对文化继承加以挖掘摒弃,在中世纪社会恶俗的现实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希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前者追求人类欲望,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索取,不断放纵自我,独立一世;后者,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追求人生目标,体现人生价值,提倡理性型文化[4]。

《神曲》中以两希文化为写作情怀,对传统文化保持固守,其写作色彩具有批判性,在传承两希文化的同时,揭露两希文化的狭窄观念。对爱与理性展开全新阐述,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以贝雅特里奇为信仰,洗涤前世的罪恶,使诗人获得重生,进行心灵的升华, 而两希文化一般将感性和理性设为对立面, 过分强调欲望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对人性的压抑,但丁的文化将两者统一,在理性与感性中寻找契合点,形成理性与爱的完美结合。勇于摒弃落后的宗教观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类以宗教信仰为神明,而但丁主张政教分离。对教会人士进行激烈的抨击,反对统治者对政治斗争世俗的干涉,敢于谴责历任教皇的无能,不断实现宗教观念的向前发展,揭露丑恶的现实,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但丁自幼熟读古罗马时代各类文学作品, 不断取得中世纪文学的成就,在对诗中人物死后的安置操作中,严格遵守两希文化的规定, 继承两希文化精神, 对教育的坚定不移,积极践行,融入基督教典故传说及异教故事。 黑暗森林象征危急关头及生活困境; 皇权统治的软弱无能、在环境下的迷失,代表爱情炼狱与混乱社会的状态;少年时期的困惑,对夏娃之子、圣玛利亚等相关异教故事,在内容上进行两希文化的继承。现代诗歌随处可见,株连文学实践,批判现实社会的同时,体现诗歌的意蕴美,为诗学带来新层面的审美感受,体现诗学灵性,即使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但在修辞方式上不断创新,体现人本主义美学,呼吁政治经济旗号,实现思想的纵向波动,产生普适性价值,对高品质文化精神内核进行不断追求, 体现人本主义思想的共情力,即使缺少失学灵性,但极具现实意义,为广大弱势群体发声,在事物上充满共性。

3 《神曲》的悲剧品格

3.1 人之生命的沦落与成全

《神曲》以生命的沦落为开篇,揭示人的处境。在序曲中,但丁以昏暗的森林为象征环境,以三只野兽为现实困境,象征人的贪婪特性,将陷入罪恶的源头归为骄傲,暗示人具有欲望的本能,极易陷入罪恶,为整部作品奠定基调,描绘了人间沦落的恐惧圈层,按照人物身份归顺不同罪恶, 将现实人物及时空纳入整体框架,列举人类本性的性格分类,揭示人的弱点。但丁描述的罪恶之域从人神出发,不仅是人的罪恶,具有思想整体性,但不可避免带有世俗色彩。 同时但丁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极强的思想道德观念,并未完全眷顾于基督教观念的圈套中, 将道德的含义以人物或事件开展论述,关注意大利社会现实,为读者展示人类罪恶的性格特点及堕落标志。 但丁并不只对人类缺陷进行抨击, 蕴含对人类能力的肯定及向善能力的赞扬,不断植入新的文化观念,实现人与人的亲情关联,揭示人生的本质状态,展现人的现实处境,为人的自由意志提供参考。但丁将人类沦落的原因归结为自由意志的堕落, 对人类本体性深入贯彻,由于人对自由意志的滥用与践踏,眷顾人的自由与再生,但自由意志存在并不能因此摒弃,但丁并没有贬低人格意志,是对个体生命的肯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自由意志的消极下降,使人类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从而使人毁灭,变成被随意支配的木偶,没有自我决断的能力[5]、主观能动的行为策略。 在《神曲》 中, 人们意识到人类素质的降低产生的严重后果,肯定自由意志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将自由意志视为神赐予的礼物,彰显人类的素质尊严,是对人类自我超越的高度肯定,也是生命不断繁衍的基奠。与加尔文的说法相比,更能获得世人肯定,切合人之实质。

《神曲》中指明,祈求祷告上帝,获得神的恩典,提升自身意志,方能获得救赎,不断发挥自身美德优势。信心、爱与希望是相互关联的,牢不可破的,需要理性与行动的结合,审视内心需求,唤醒自我意志,是灵魂的进一步净化,改善自身观念,实现人生境界的进一步提高。但丁在进行人类罪恶描述时,心怀怜悯之心, 并未贬低人格尊严, 深刻体现对人性的认知,体现在地狱灵魂的描写中,痛惜人因罪恶受到的惩罚,为罪恶进行战斗,是对灵性的尊重。 但丁的深层次思想层面关注人的精神出路, 为人的生命走向铺设道路,展现对现实的理解,融入理性批判,贯穿着世界性思维,探索人类如何走向幸福,是人类文明的精粹,体现了高脱的思想高度,超越虚假权威,战胜传统思想禁锢。但丁进行了严格的自我批判,从高角度进行自我审视,揭露自我过错罪行,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结合时代现状,将游历过程具象化,敢于面对社会本质, 不断实现自我追求, 超越旧时代纰漏,体现人的卑微渺小与势不可挡,定义全新的生活态度,抒写拯救之途。

3.2 《神曲》的人类理性

理性与信仰是欧洲中世纪两大题材, 两者充分体现文学性与艺术性,极大地丰富文学内涵。伴随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不断发掘人性光辉与价值,对人的意志加以肯定,确立新的信仰基础,掌握理性,运用理性思考,寻找自我救赎和解脱的路径。但丁以自身为代表,象征新时代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极大缓解中世纪人物塑造的局限性,将自己塑造为情感丰富的人物元素, 对消极与积极心理进行鲜明对比,多种心理描写刻画细致,不断回避自身思想的矛盾,尽可能维系作品的公正,是真实人性的代表。但丁不断表达对知识理性的崇敬,即使受基督教神学影响,不断宣扬神在社会的地位,同时盛赞古代先哲,对崇高智慧表达敬仰,探索寻求真理的道路,分辨政治斗争与人性罪恶,克服各种人性负面因素,走向完美主义道路,提升知识水平,强化自强不息精神,杜绝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丁支持人类体验生活,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追求知识与德行,做有美德的能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与之背弃将会陷入罪恶的泥潭。地狱的懦夫,是他们在世间无所作为的体现,是灵魂与肉体的抽离,偏离向往天堂的人生道路,需要不断刺激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激发生命的价值,塑造追求知识与理性的理智人类,希望世人以尤利西斯为榜样, 不断追求荣誉, 强调完善人类道德。

在罗马教皇与罗马帝国皇帝政治冲击的实况下,意大利内部纷争不断,社会不得安宁,发生流血冲突,意大利国情失控,阻碍进一步加剧。 在《神曲》中描绘了意大利的乱局,强化了但丁的政治思想,使其不断思考国家出路,鼓励国家统一,伟大的思想觉悟不断超越个人狭隘,赞美祖国山河、建筑宏伟,对国家富强充满希望,反对低俗教会插手国家政权,对国家启蒙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对贪财者和挥霍者展开鲜明的批判,认为买卖圣职是罪孽极深的,面对教会的腐败,诗人极为痛心,蕴含诗人对整个社会的救赎心理。诗人对写作环境描绘得极为生动形象,从多角度视觉展开情景描写,关系复杂、想象力丰富,为寻找真理塑造多样场面, 整部诗篇呈现的效果立体,并富有逻辑性,诗人运用全方位及个人化的角度对个人所见所闻进行局部特写,扩大视野范围,极具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七个方面描写罪恶的根源,勾勒地狱模样,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对原罪和本罪提出观念,搭建了形象化的炼狱框架,总结并传播了七宗罪文化。《神曲》中体现着日神崇拜,阐述了其在人类文明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心理情节。来源于古老神话的符号,与黑暗进行对立与抗争,秉承秩序观念,强化美学意识,永恒的秩序是精准与协调的美。人类为了生存而积极进行抗争,从信仰自然转化为信仰抽象的神, 体现着对光的高度追求。赞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现实主导人性,宗教情节与两希文化并存,重视人体本性、对天堂及宗教神权的信奉[6]。

4 结语

《神曲》 是极具象征性及倾向性的文学作品,将思想内涵照进现实,揭露教会败行劣迹,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让但丁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作品极具想象色彩,采用梦游形式,以自身为线索开展全文论述。 创作一部作品, 将个人遭遇与祖国命运联系,致力于意大利走出苦难,实现国家复兴。 对人的生存现实进行深度挖掘,文章结构严密,描绘形象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哲学观念:构造具体景观形象,为读者呈现视觉盛宴。对《神曲》的进一步挖掘,需要从多层次展开学术研究,分析其艺术创作特征,努力剖析时代背景,体悟深层次价值内涵。

猜你喜欢
但丁神曲罪恶
年老的画家
罪恶
刷屏新神曲《踩踩踩》成屏霸
罪恶赎金
一代人唱,一代人忘,神曲照常升起
《罪恶赎金》
神曲MV怎么撸? 让神曲界一姐王蓉教你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