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扬琴作品《春》的演奏诠释

2022-11-24 08:53王一洋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泛音扬琴声部

王一洋

扬琴自明代传入我国,历经四百年发展与沉淀,现已成为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弹拨乐器,纵观扬琴辉煌的发展历程,它以其典雅悠扬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受作曲家青睐与赏识,在音乐舞台上绚丽多姿,大展风骚。数辈扬琴人的倾力奉献使得大量优秀独奏曲、协奏曲问世,随着民族音乐逐渐迈向世界舞台,民乐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扬琴这种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技法上都在向多元化努力发展。对于扬琴作品的创作而言,历经不同时代,作品本身也带有浓郁的时代感,21世纪以来,扬琴作品的创作逐渐迈向专业化,更加注重艺术审美观念的创新,不仅继承发展了传统艺术风格,同时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变奏、模进、转调、复调、无调性、全音阶等作曲手法被大量运用,不断凸显多元化创作理论,传统与革新并举,代表作有《落花夜》、《漠舞》、《云端》、《原风》、《秋》、《狂想曲》等,作品大多以扬琴华丽的炫技性表演体现作曲家个性化的美学追求,演出形式从之前的独奏形式不再局限,发展为扬琴与钢琴,扬琴与乐队协奏多种形式,为扬琴音乐赋予了全新的发展内涵。《春》正是新时代下颇具代表性的乐曲之一,作品采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在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音乐的同时结合西方作曲技巧,不但展现了浓郁的中华民族人文情怀,又极大地扩展了扬琴作品的创作思路和音乐表现形式。

一、《春》的音乐概析

(一)作品简介

“春之歌,行云如流水;春之舞,妩媚又多姿;春之乐,心旷又神怡:春之梦,梦迹全无影。”扬琴作品《四季》组曲之一—《春》由黄河、王瑟老师创作完成于2009年,于全国第四届扬琴创作与教学研讨会首次亮相,作品一经上演,便以其动人深情的旋律,新奇华丽的技巧吸引了各地扬琴演奏者、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二)作曲家简介

黄河,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联络委员,教育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管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文化部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编委会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音乐学院聘任教师委员会委员。他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扬琴作品,譬如《川江韵》、《巫峡船歌》、《黄梅随想》、《拉萨行》、《黄土情》、《古道行》等等。作为优秀的扬琴教育家,他所培养的多名学生在全国各大音乐赛事斩获佳绩,并于各大高校任教或在全国各大艺术团体中发光发热。

王瑟,青年扬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师,扬琴专业委员会理事,200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是黄河教授的得意门生。着手创作了数部扬琴佳作,其中《秋》曾获国庆60周年北京文艺作品评选佳作奖;《春》、《落花夜》入选文华奖规定曲目。同时在室内乐及其他姊妹民族乐器音乐创作领域进行探索,代表作有二胡重奏《云·风》,室内乐重奏《遥望》、《星空》。

(三)乐曲结构分析

《春》可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子、春之乐、春之歌、春之舞、春之梦,符合我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引子(1-14小节)为抒情的散板,用a小调朦胧的诗意引入主题,表现了春天伊始,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景象;“春之乐”(15-33小节)是慢板,68拍,G大调极具歌唱性,仿佛描绘了雪山脚下正冲破负累、含苞待放的花朵,讴歌了春天的美好;“春之歌”(34-54小节)是小快板,节奏框架体现出固定拍子与散拍子的相结合,通过C大调-G大调-降E大调的转换感受到大地萌芽的生机,感念春的气息;“春之舞”(55-108小节)为快板部分,仿佛是春天的“小步舞曲”,每个音符之间都体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全曲的高潮;“春之梦”(109-128小节)为散板,C大调回归到a小调,再现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渐行渐远的追念、万物轮回永不休止的思考,与引子部分形成了呼应。

二、《春》的演奏技法

作品在演奏技巧上同样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引子采用大量连续泛音击奏,在右手击弦的同时,左手轻触琴弦中部发出泛音列的效果,在演奏泛音时,右手敲击琴弦的力度不应过重,左手的动作要轻柔,使其音色清澈明净,深远悠旷;同音泛音滑抹,即在击弦的同时,另一手用无名指轻触琴弦13处慢慢滑向23处,使音高呈现出由低八度到高八度的转换。这两个技法不但要求演奏者对音准的精准把控,还要求泛音的滑抹力度恰到好处。

轮音以双手持竹在一个音或多个音上依次奏出均匀密集的持续音。此技法有效地将扬琴这个“直嗓子”转换成歌唱性旋律的表达,轮音演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两手单音快速地击弦的同时要保持节奏和力度均衡平稳,击弦时轻柔细密,声音从无到有,如涟漪一般慢慢展开,音响力度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在手腕放松的前提下,稳定手指的演奏控制力,既表达内心的汹涌澎湃,也能抒发深夜的如泣如诉。“春之歌”里大量强奏、弱奏轮竹的交替结合,使此段旋律极具歌唱性,明显强烈的音色处理及轮音紧密而均匀更是对演奏者是否具有扎实基本功的考验。

“春之舞”中作者大胆的设计运用正竹反竹结合演奏双声部复调的技法,两种不同音色的结合来展现特殊的音响效果,正竹饱满深厚,反竹音色透亮明晰,音乐层次感分明,乐句进行极具动力化,同时不规则重音的交替移位,在拓宽左右竹快速演奏空间的同时,使扬琴的立体化音响效果更为深刻。

在现代作品演奏中为了加固音响效果常需要立即止住余音,它仿佛钢琴的踏板,使扬琴音色清亮,增加和声色彩,有效地控制余音,不但能够淋漓尽致地诠释音乐作品,也大大挖掘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现代扬琴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各样高难度的技巧,这就对音色是否圆润、饱满、清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扬琴工作者们不断在乐器研发中进行的一系列结构性改革,自然地促成了扬琴制音器的诞生。在“春之舞”乐段的最高潮处,华彩乐段的快速音阶级进,其力度从pp-fff一路推进,乐段终止处运用制音器快速拢住余音,不但能够淋漓尽致地诠释音乐作品,而且大大挖掘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戛然而止的音乐氛围,期待尾声再现。

“春之梦”与引子部分呼应,采用手指拨弦再次重现主题,最后以同音泛音滑抹结束全曲,朦胧、飘渺、如泣如诉,使人意蕴无穷。

三、《春》的演奏诠释

(一)演奏处理

“引子”段落,两个方面需重点把握,首先,准确运用泛音技巧,校对好音准,感受春天从远方悄然来临,朦朦胧胧的意境。其次,着重做出谱面上标记力度的变化,力度是重要音乐表现要素之一,力度的层次感决定了音乐的层次感,此部分力度变化多样,幅度由pp-mf,张力十足,营造出缥缈、虚幻的音乐色彩。

“春之乐”是全曲的抒情段落,音乐织体为双声部分解和弦,左手上声部演奏主旋律,右手下声部演奏和弦分解,演奏时需保证左手主旋律声部线条感,右手分解和弦音符的准确性,掌握好旋律的流畅性及重音的突出表现,对乐句每一次节奏变化都要了然于心。

“春之歌”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了大篇幅的长轮音,音乐委婉绵长,优美动听,采用双声部的织体,两个声部严格对位发展,其一需注意双声部音位的准确性,频繁转调过程中,务必熟记各乐句调式,演奏逻辑缜密,不可混淆;其二注意轮音密集而均匀,建议做大量的轮音的基本功练习,保证乐句的连贯性与线条感;其三为拨弦的灵巧性及音符时值准确,从而更准确地表达明亮、清脆的音色。

“春之舞”是全曲技巧性最高、个性化特色最明显的部分,速度和织体与前形成完全的对比,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奏中应注意正反竹交替演奏时力度的配合,突出左手主旋律与右手伴奏声部的层次对比,右手演奏时力度要放小,给主旋律让路。连竹演奏时保证音的准确,注意旋律中重音的突出,快速演奏中保证主干音的清晰与颗粒性,乐段结尾处的音阶级进中,突出力度台阶式的表达,似层层水澜,将音乐推到顶点,灿烂辉煌。

“春之梦”作为全曲的尾声,是对前四段乐思的浓缩与结合,是整体意境的回归,演奏者需做到“形散神不散”,演奏过程中注意力度的标记,弱奏时音仍然要带有力量,大臂可适当抬起带出优美的线条感,融入自身对春的热爱、对时光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感悟春天,憧憬人生。

(二)伴奏配合

此曲演出形式丰富多样,除与乐队协奏外,悉数扬琴与小提琴、钢琴的形式上座率最为可观。

钢琴堪称乐器之王,以手指触动琴键发声,小提琴属于线性发声乐器,用弓毛摩擦琴弦震动发声,扬琴则属于击弦乐器,运用琴竹击打琴弦,点状发声,在《春》的小提琴、钢琴、扬琴演奏版本中,配器谢鹏老师充分运用三种乐器不同的音响特点,将点状、线状音响效果有机融合为一体,从而形成音色延续性的互补。

“引子”钢琴以琶音、柱式和弦伴奏,声音浑厚沉稳,小提琴配以大量的泛音、滑音,婉转细腻,在扬琴不断重复的旋律中三者交相呼应,对比中透着柔和。“春之乐”钢琴不断重复扬琴的旋律,采用局部模仿的方法,与之交错,前后呼应。“春之舞”小提琴采用主题的低八度旋律,紧扣扬琴声部旋律发展,增强和声效果,稳定主旋律,使音乐充满动力,推动主题发展。钢琴采用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代替独奏版本中扬琴声部,再现引子素材,不断上行模进,推动乐曲最高潮的来临。“春之梦”再现引子主题,钢琴柱式和弦交替伴奏,以扬琴泛音结束全曲,昭示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留给人无限的遐想。

中华人文情怀中“和”的本念其实早已与音乐审美紧密结合,“和”之丰富与深刻,既体现于“天人合一”的普世音乐美学思想中,也蕴含在“丝竹相和”的嘈嘈切切错杂弹中。伴奏配合时,三件乐器营造出多层的和声色彩以及个性化的音响风格,使扬琴主奏者更需要密切关注声部之间的协调及音响效果的立体平衡,从而准确表达扬琴的高雅气质与和谐内涵。

(三)演奏启示

以《春》为代表管窥其他现代意义上的扬琴音乐作品,即新音乐语境中的扬琴曲,已不仅仅是传统戏曲剧种的伴奏、某个乐种的器乐合奏,而更是一种可以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情感的新音乐作品。调式的突破,节奏节拍的多样变换,技巧的繁杂困难,音乐性的深层表达促使着扬琴音乐进入一个更为广阔和充满时代气息的审美境界,同时也对演奏者的技巧性与音乐性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1、“快速反弹,用力放松”

著名扬琴演奏家许学东教授在其编写的《每日基本功练习》中着重提出了这一概念,掌握科学的演奏方法是提高技巧能力的重中之重,扬琴演奏者必须要拥有正确的坐姿、自然放松的体态、大臂小臂的正确支撑以及灵活的手腕关节。手腕承担着类似交通枢纽的作用,弹奏时不能缺乏弹性,放松时不等于松懈,只有在手腕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支撑力的时候,才能使力量在可控范围内如数地传给琴竹,学会善用力、巧用力,合理、灵活地运用身体各部位的力量,用力之后立即放松,学会在音和音之间转移力量,懂得及时休息,调整手腕的状态,持续的紧张和僵硬是万万不可取的。

2、谱面及“谱面之上”

乐谱是作品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谱面上音符、速度、节奏、力度等标记是作曲家传递给演奏者们的“一手信息”,准确读谱是把握作品的根本,对谱面的标记进行透彻的分析更是深刻理解作品的“敲门砖”。

做足了谱面功夫,规规矩矩的技巧问题得以解决,可没有感情的投入,作品仿佛丧失了灵魂,“只有最纯净的心,才能成就最伟大的艺术”,从演奏者的角度而言,只有真诚地对待音乐,全身心地投入演奏过程,才能弹出感人的音符,从而不断地提高音色构建的能力,使音乐层次更为丰富,音效效果更加多姿多彩,从根本上提高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结 语

被赋予现代意义的扬琴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扬琴演奏者,面对与《春》同类新鲜又陌生的作品时,首要先了解其中别样音乐元素的表达方式,感悟作曲家的初心,而后在实际演奏中,熟悉掌握与之呼应的革新演奏技法,遵循音乐发展的规律,探索乐句的走向,加入自身的个性化处理,淋漓尽致地表达作品风格。■

猜你喜欢
泛音扬琴声部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