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与科学课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

2022-11-24 09:51郑凤仪江苏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课课外活动

◇郑凤仪(江苏: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从人类文明出现那天起,数学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不仅是对事物的度量和推测,其中更是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近代在规划学科门类时将数学与科学分开管理,但本质上数学与科学仍有着密切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将活动课与科学课相结合,通过跨学科整合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实现综合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与科学课的关系

数学与科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但却存在密切的联系,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优势,并对学科课程改革有着积极意义。众所周知,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测量、计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只有获得准确的数据才能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的前提下。而小学教育阶段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测量和计算是应用频率较高的手段,尤其是教材中涉及对物体长宽、体积、面积、重量等数据的测量及数据的统计。可见,教师要注重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并在学习相关知识时,通过相关教具辅助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物体测量精确与应用情况,再设计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及良好的习惯。一般而言,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促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操作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合理地将数学课程与科学课程相结合,进而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与科学课整合的意义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课与科学课相结合,很多人都不了解二者整合的意义,其实,“学科融合”的内涵在于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并为后续的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统计”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统计学知识贯穿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且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制作统计图表,并利用图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正是学科融合的本质和内涵。带有探究性质的数学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以日常生活现象和问题为基础,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进而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可见二者之间存在共通点。另外,小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对基础科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数学活动中更容易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多角度探究世界,丰富自身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还可以培养科学态度。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

综上可见,将数学课程与科学课程相整合有着重要意义,能够让数学课程更加丰富、有活力。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不仅要掌握教材中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自身思维、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只有综合提升才能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小学科学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学科,这一阶段教学目的并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常识。学生所学内容不仅生动有趣,且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对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有效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出发展开探究。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STEM 教学理念中所主张的“科学”与“数学”相结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展开科学的分析,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梳理思维、强化逻辑。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

(一)与学科课相互影响

活动课与学科课都是学校课程形式的一种,且具有相对应性,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进而获得丰富经验和实践的课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经多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课程设置地位来分析,学科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更多是围绕学科课来开展,占据课时比例并不大。一般来讲,活动课开展频率要远低于学科课。第二,从教学目标来分析,学科课的教学目标清晰、贴合学生学习需求,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而活动课则更随意一些,并未对学生个体做出规定或要求,因此其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要求人人都懂,只要积极参与,就会有所收获。对比分析发现,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般严谨和刻板,而应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第三,从教学内容展开分析,学科课的内容固定,更多是理论性知识,教材中有着缜密、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内容并不需要严密的知识体系,围绕学科课中的某个点或某个案例进行设计即可,且内容要结合教学进度时常更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验证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第四,从教学方式来分析,学科课主要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对知识展开学习和巩固。而活动课则更侧重学生的个体实践,重视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教学地点不受课堂限制,探究形式也可以自由选择,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尽管活动课与学科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仍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虽然教学侧重各有不同,但培养总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学生能够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和平行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可以设计数学活动课。首先,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探究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更远一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木板搭建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之间呈一定度数的角;再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上,轻轻地松开手,让物体自动往下滚,停止滚动后量出其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反复实验和测量,可以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如选择30cm 长的木板和36g 的圆柱形固体胶作为实验器材,通过更改斜坡与地面所构成的角度,如选择30°,45°,60°,75°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实验,以得到更可靠的结论。

(二)与课外活动课相互影响

活动课与科学课对数学课外活动也有较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数学活动课形式与数学课外活动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但深入分析发现,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数学课外活动多被视为学生课余生活,参不参加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态度,主要功能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虽然也能够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但由于并未作为正式课程被纳入教学体系中,开展时间不固定、频率也不固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因而教学地位得不到保障。而且,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始终未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更多的是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而数学活动课则被视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的课程,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相混淆,而是应结合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活动课。由此可见,数学活动课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课外活动开展的不足,能够以针对性更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其综合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拼长方形”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请分别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成长方形,你有几种拼法?学生在第一次进行图形转化时,转化的成功率有较大的差别,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无法通过转化成功拼成长方形,尤其是在梯形的转化和计算上略差一些,教师在活动中应从平行四边形入手给予学生指导,引导其充分体会转化的过程并掌握“转化”的方法,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习奠定基础。首先,利用梯形的万能公式,引导学生进行拼凑练习,围绕上底的一个点,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借助转化思想自主验证这个猜测是否正确,进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其次,设计拓展活动“叶子的故事”,以一片叶子为主线,让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叶子的外形、重量,任选一棵树估计上面的叶片数量,最后延伸到叶子这样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解的计算方法上。基于此,教师无形中将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并在整合后围绕活动课将知识点进行了定位和划分,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路径,构建并整合新的教学路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与其他数学活动相互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学科教学活动、竞赛及其他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学科课的衍生活动,本质上就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而开设的,是学生学习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活动,内容与一般课堂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体来说:传统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取相关的知识。但数学活动课则是以活动为主,重视学生的自我活动,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行确定探究主题,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来掌握活动方向。数学活动课中也可以设计竞赛环节,带有竞争意味的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教师要认清其与一般数学竞赛的区别,摒弃传统的选拔方式,面向大众展开竞赛。因此,活动课还被称为数学教学与竞赛辅导的结合,能够被更多学生所接受,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科学课中,为了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教师应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明确其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具体影响。在设计和开展数学活动时,从观念、实践两个不同的层面,对活动课与科学课及其他数学活动做出界定,以保证活动课本身结构与体系合理,进而提高数学活动开展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科学课活动课课外活动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课外活动类作文
活动课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