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法指导下的教学

2022-11-24 09:51刘培艺江苏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天佑校区
小学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育法陶行知科学

◇刘培艺(江苏: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天佑校区〕)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而真正的小学科学教育是活的教育,是跳出学校这个限定圈的生活教育。要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法作为指导学生的方法,汲取生活中的“源头活水”,秉承“好好生活便是教育”的理念,在提升学生科学学科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鉴于此,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法为中心,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对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以及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法的内涵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哲学的核心内容。这句话强调教育要围绕着生活这个中心来开展,摒弃以书本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传统教育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大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空有教育的躯壳却失去了教育真正的灵魂。而生活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陶行知先生这样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内涵,在小学科学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建立科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纽带,贯彻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核心思想,引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科学知识。

(二)教育媒介多样化

生活教育不是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而且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它是以学校教育的教学形式为基础,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融合而成的“活”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冲出了传统教育的封闭牢笼,也是“生活即教育”的另一种体现。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和社会本就是一个整体,没有围墙可言,教师教学时可以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书本是活的,学问也是活的,学到的本领更是活的。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当生活的观察者,以小科学家的姿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惑,收集有效证据,抓住奇妙疑点,把这些当作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鼓励将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三)教育方式儿童化

陶行知先生曾在《行知行》一文中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阐述了实践和认知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关系。认知的起点是实践,而实践的升华产物又是认知。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而生活教育法真正的方法论便是“教学做合一”。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格局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知识和经验的层面,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具有科学家在面对科学问题时所具备的思维品质。深信亲自尝试、亲自体验才是获取知识的最根本方式,教师的少参与、少干涉才能为学生辟出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思考

(一)知识获取有局限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这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面严重狭窄。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虽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甚至已获得的科学知识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如果此时教师还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把课堂内容固定化,必然导致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停滞不前。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实践和学习,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会与科学对话。

(二)科学实践有缺乏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科学实验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实验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来实现。但是,无论科学实验活动的举办形式是哪一种,实验活动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现阶段,很多学校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配套的相关科学实验器材不足,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科学实践来学习科学知识。学生对科学概念没有生动具体的领会,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对教学科目内容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打造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防止小学生走进知识的误区,教师通过评价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从其他人的评价当中,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及时给予小学生客观真实有效的课堂评价,影响了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成效的判断,也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成果的反馈和修改。

三、生活教育法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积极创设科学活动情境

现阶段,小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科学教材。学生学习的渠道单一,学习视野逐渐变得狭窄,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生活化的科学活动情境,给他们带来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和认识植物,因为小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而校园内边观察边记录边学习的方式有利于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通过搭建生活化的科学活动场景,学生能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寻宝的喜悦感,可让学生更加自然地沉浸在情境中。

在学习“植物”这一单元时正值硕果累累、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在这个能感受生命奇妙变化的时节带领小学生走进校园,融入大自然,从关注这个季节的植物开始,利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植物,也是在更好地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法。自然和社会是学生最好的教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与自然和植物直接对话便是最好的教学,在自然的真实情境中观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与实践的乐趣,收获新发现时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加强组织科学实践活动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广,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后时间进行科学实验或实践活动。因此,学校也应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条件,利用更多的课外活动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实验活动不足的缺陷,让学生了解不断增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法,推动“社会即学校”理念的实践。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上册《观察叶》一课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在校园内发现了叶肉被啃食只剩下叶脉的“神奇树叶”,他们又惊喜又好奇,纷纷拿来向教师展示。这是学生在真正观察体验时的新发现,而这样的只剩叶脉的“神奇树叶”在生活中、在自然界里是很常见的。如果这节课只是单纯地在教室里对照课件教学,出示不同的叶子让学生停留在二维的观察世界里,他们便不会发现如此特别的树叶。

所以,走进生活才是真正的学习,生活便是最好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叶脉和叶肉,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了一次叶脉书签的制作活动。在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中,随着叶肉被不断地腐蚀擦去,叶脉却能依然保留不被破坏。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会发现原来叶脉相对于叶肉来说比较硬而且不容易被破坏,这会使他们自然联想到自己发现的那片“神奇树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整个教学经历了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回归生活的全过程,这也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三)逐步完善学习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法,推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实施,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科学知识再回顾。例如,每周布置一次书本上的拓展小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科学小制作,并对这样的个性化实践采取个性化评价。评价的维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应侧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动手动脑能力,弱化作品的美观、形式等方面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更加勇敢地参与到科学制作中来,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乐在其中。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科学教师还可以搭建互联网评价平台,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学生日常学习动态,同时对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评价。在这些公众平台的留言区,学生和家长都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时效性。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法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对于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好生活便是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这最清澈的“源头活水”,“活”化教材,走进生活;“活”用材料,融入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乐趣。

猜你喜欢
教育法陶行知科学
激励教育法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
我国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