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探索历程与实践模式

2022-11-24 10:58洪慧芳
江苏教育 2022年72期
关键词:研习沙盘工作坊

洪慧芳

一、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初衷与目标

心理健康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成长的职业,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的精进上,更体现在对自我生命的追问与养护上。为此,笔者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路径,构建了区域性积极心理深度教研体系,包括主题融合教研、体验教研及同题异构教研、兴趣教研、研习教研。[1]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以下简称“研习工作坊”)正是其中第4层教研的载体。

研习工作坊诞生于2016 年。当时,福建省泉州市的心理教研体系已探索出体验教研和兴趣教研2种模式,但这2种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在教研中找到归属感和兴趣点的同时,也被激发了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希望更系统地学习心理辅导技术,更深入地探讨心理领域的主题。于是,研习工作坊应运而生,以服务于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的纵深发展为目标。

二、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发展历程

笔者从2013 年开始探索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将之界定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各种具有系统性、系列性统筹安排的活动总称。[2]研习工作坊延续了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精髓,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是一项伴随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的行动研究,为不同兴趣点和擅长点的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了职业发展的舞台。

第一阶段(2016.3~2016.10)是探索期,笔者探索了团体辅导研习工作坊和沙盘研习工作坊。此阶段,研习工作坊的发展指向体验的“深刻性”和技术的“专一性”。体验的“深刻性”指团体辅导研习工作坊围绕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从“家”的角度切入,从更深层次探索心理健康教师与原生家庭、现有家庭的关系。技术的“专一性”指沙盘研习工作坊以创新沙盘的带领方式为主要目标。沙盘疗法的魅力不仅在于成长陪伴或者作品解读,更在于个体的自我成长。由不同形式、不同创意承载而成的沙盘研习,将带领心理健康教师寻找自我生命的疆界、发现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内心的呈现。以上2 种研习工作坊均为封闭式团体,每月开展1 次活动。

第二阶段(2016.10~2019.3)是发展期,研习工作坊的发展指向主题的“深入性”和技术的“系列性”。笔者将“家”的主题进一步拓展,转化为家庭夫妻关系研究和亲子依恋关系研究2个工作坊,这是主题“深入性”的第一个体现。家庭夫妻关系研究研习工作坊以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的理论为依据,深入研究家庭中的夫妻关系;[3]亲子依恋关系研究研习工作坊以依恋理论为依据,深入研究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主题的“深入性”还体现在亚隆团体研习工作坊的诞生。亚隆团体研习工作坊以研读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著作《叔本华的治疗》为主要形式,探索小说中蕴藏的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的理念与技术。[4]技术的“系列性”体现在沙盘研习工作坊的第二阶段,注重探索主题式的系列性工作坊,围绕同一主题创新带领技术,并开启两年一期的封闭式团体模式,每学期开展2~3次活动。

第三阶段(2019.3 至今)是稳定期,研习工作坊的发展指向主题、技术的“多维性”和形式、载体的“多样性”。此阶段,研习工作坊全面“开花”,家庭教育主题研究新加入了正面管教研习工作坊,技术涉及“沙盘”“绘画”“亚隆”“叙事”“心理剧”“卡牌”,形式包含了体验分享、读书讨论、案例研讨等,且两年一期、一学期1~2 次的活动模式得以固化。

三、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特色、模式与实施策略

(一)研习工作坊的特色

1.包容性、接地性强

在与同行交流时,笔者发现有些地区以某心理学流派或某心理技术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教研学习的载体。这样的教研策划虽然有利于心理健康教师深入学习技术,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教师的职业兴趣。笔者更倾向于“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只要是有利于提升个案概念化水平、有利于掌握技术、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内容,都适合研习工作坊。因此,研习工作坊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以容纳多种多样的学习载体。因为每一个研习工作坊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并且每一次主题都经过用心推敲,所以研习工作坊深受心理健康教师的喜爱,符合心理健康教师的需求,有较强的接地性。

2.系统性、持续性强

目前,研习工作坊包含2 大类型:家庭教育主题研究(家庭夫妻关系研究、亲子依恋关系研究、正面管教)研习工作坊与各种流派技术(“沙 盘”“绘画”“亚 隆”“叙事”“心 理 剧”“卡牌”)的研习工作坊。二者均注重系统性与持续性,不仅依托专业书籍、文献与系统培训,还通过原创设计、解读文献与书籍、改良体验方式等落实相应的研习内容。以家庭教育主题研究研习工作坊为例,系统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其中感知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互动体验中觉察自己的家庭角色,这样既疏通了他们与家人的关系,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家长,从而更好地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做好家庭教育指导。专业技术的研习也因相匹配的载体更具系统性,能帮助教师逐步实现对技术的系统理解与体验。另外,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调整研习工作坊的运行机制,让研习工作坊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持续性。

3.反思性、创造性强

笔者构建研习工作坊不仅是为了搭建学习、体验的平台,也是为了锻炼心理健康教师的学习力、反思力与创造力。笔者与各研习带领教师一起深度理解、思考与创造。如沙盘研习工作坊的目标是创新沙盘的带领方式,家庭夫妻关系研习工作坊将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体验,亚隆团体研习工作坊则利用小说探索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的奥秘等。每位研习带领教师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翻新与深耕,带领参与研习的教师一起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促进职业发展。

(二)研习工作坊的模式

1.“寻”:物色适合的研习带领教师

研习工作坊脱胎于兴趣教研,因此,笔者物色的研习带领教师均在兴趣教研中有过带领经验。笔者一般会设置一年到一年半的带领孵化期,还会邀请他们在主题融合教研的不同教师群体中带领活动,检验他们担任带领者的能力。当他们有稳定的带领理念和技术、有独立设计工作坊方案的能力、有反思工作坊的能力时,就具备了独立带领工作坊的实力,笔者就会邀请他们担任研习带领教师,展开一段更深入的职业探索之旅。

2.“定”:确定相应的研习方向与架构

笔者会与研习带领教师进行多次深入交谈,确定研习工作坊的方向与架构,鼓励他们明晰兴趣点,选择相对固定的学习载体开展活动。在与笔者共同讨论后,研习带领教师确定第一次研习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随后在团体中发布招募公告,组建研习团队,制定相应的研习规则。

3.“试”:开展试验性研习工作坊

为了确保研习工作坊的效果,我们将第一次研习活动界定为试验活动,其与正式活动的区别在于主题的选择。有的研习工作坊因为参与教师均参加过兴趣教研,会直接延续已有主题;有的研习工作坊则因为全新的参与教师而重启兴趣教研阶段的活动主题。

4.“调”:根据研习结果调整研习方案

笔者全程参与研习工作坊并评估研习效果。第一次研习后,笔者根据参与教师的反馈及自己的评估,与带领教师进一步确定下一次研习的方案和注意事项。通过对两次研习活动的评估与反馈,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研习工作坊的学习载体和风格,并逐渐形成稳定的研习频率。

5.“思”:定期反思研习工作坊的效果

在形成稳定的研习风格后,笔者以一年为单位,在中期和末期反思研习工作坊的开展效果,并在下一年思考调整策略。每一期研习工作坊结束后,笔者会与带领教师一起反思、讨论下一期研习工作坊的推进方向与策略。

6.“续”:做好多期研习工作坊的衔接

研习工作坊目前稳定的开展频率为两年一期,但因为每个研习工作坊的起始时间不同,所以研习工作坊的衔接不完全同步。笔者会与带领教师一起做好前一期工作坊的收尾与新一期工作坊的开启准备工作。目前,研习工作坊的参与对象为曾参与过体验教研的教师,未来会做更大范围的延伸,惠及全市心理健康教师。

(三)研习工作坊的实施策略

1.螺旋式演进策略

研习工作坊发展到第3 阶段时,我们设计了两年一期、一学期1~2 次不断螺旋式演进的实施策略。有的参与教师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全程参加研习,但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就可以参加不同期的研习。

螺旋式演进策略指每一期研习工作坊并不完全复制之前的内容和模式,而是在上一期研习工作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延伸、聚焦、前进,从而达到巩固与提升的效果。笔者会在第二期研习工作坊开启之前与带领教师讨论并确定工作坊的整体设置,通过复盘第一期工作坊的得失,奠定第二期工作坊的整体走向。可能是同一主题选择不同的学习载体,也可能是不同主题探寻相应领域的核心问题。如第二期家庭教育主题研究的多个工作坊并没有复制第一期工作坊的内容,而是继续探索新的主题,并在其中复习或串联以往内容。又如每一期绘画研习工作坊虽然以不同的画作类型作为学习载体,但是会让参与教师回忆、对比自己前一期的作品,从而在解读中看到彼此的成长,既巩固已掌握的绘画技术,又解锁新的绘画解读技能。

2.人文式进退策略

研习工作坊的难点在于参与教师的坚守与练习。为此,我们制定了人文式进退策略,即研习工作坊的准入与退出具有人文性。第一,我们会在研习工作坊开始前招募参与教师,他们可以在第一次活动后再确定是否加入;第二,参与教师每学期可以请一次假,如果恰巧一学期只有一次活动,那便自动退出工作坊;第三,退出的教师可以在下一期重新加入工作坊;第四,若遇到病假、产假等特殊原因,我们会为参与教师保留参与席位;第五,我们允许在特殊情况下的迟到或缺席,如工作坊与教师的工作或生活事务冲突时,他们在活动期间及时赶到,就不算缺席活动。这样的策略保证了参与教师的参与度,也尽可能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

3.激励式反馈策略

在带领教师带领工作坊的起步阶段,笔者会在创意、资源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还会持续作为他们的支持者,反馈活动的优点和改进建议,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带领其他教研层次的团体活动,提高其带领工作坊的能力。

4.补偿式带领策略

研习工作坊的稳定推进还面临带领教师缺席的挑战。当带领教师即将休产假时,笔者就会启动补偿式带领策略,即在带领教师产假前后增加研习频率,或由笔者代替带领教师,发起读书、研讨活动,巩固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

四、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实践反思

在开展研习工作坊的实践过程中,笔者经历过策划活动的“理想主义时期”,即从理想的角度,每一个研习工作坊在每学期都需要开展多次活动,锻炼带领教师的同时也给参与教师尽可能多的沉浸机会。然而现实是,带领教师的设计精力有限、参与教师的参与精力有限,于是,研习工作坊便形成了稳定的开展频率。这反而在无形中给了带领教师、参与教师一些空间和时间去消化、成长。未来,我们将维持这样的稳定频率。同时,笔者也物色了新的研习带领教师,还会增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取向、认知行为治疗取向、表达性艺术治疗取向、完形取向等研习工作坊。当然,如果参与教师能稳定扎根于同一个研习工作坊,从中生发出新的或更深入的兴趣点,让研习工作坊既能“开枝散叶”又能“孕育新生”,那就是更美好的愿景了。

猜你喜欢
研习沙盘工作坊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奇妙的沙盘游戏
ERP电子模拟沙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拒绝入侵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