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及价值研究

2022-11-24 11:40王瑞瑛
新课程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传统小学生

王瑞瑛

(甘肃省白银区第一小学,甘肃 白银)

改革开放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诸多文化形式、思想形态、价值观念等纷纷涌入,冲击着大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甚至直接干扰着大众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高举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牢牢占领小学生的思想阵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先进理念和高尚追求去教育小学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理想,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真正实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情操与道德理念,凝结着古人在人生际遇、理想追求和生活遭遇中的所见、所感、所想,更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中直接凸显古人的精神操守与道德理念。因此,小学生能够在接触中直接感悟与接受教化,并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从而在社会交往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思想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将古人的经典故事作为小学生的教育案例,引导小学生一起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理想追求和人生方向,积极为小学生挖掘古人的精神财富、德育食粮、思想滋养和文化营养。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元素。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知识学习内容,是一种高价值、高水平、高层次的认知资源,非常值得小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悦纳、去践行、去传播。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内容,并全面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输送最优秀的文化资源。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氛围上,主题色彩不浓厚

在语文课堂上,难以为小学生提供清晰、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因此,教师不能有效调控学生的认知状态、情绪变化以及心理态势,不能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内容上,教育价值不明显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教育价值尚待开发。课文内容是文学知识、思想教育、德育培养的有效载体,因而不能对其中的教育价值进行有效挖掘必然导致小学生的“营养不良”。

(三)教学过程上,学生体验不强烈

教师为小学生提供的传统教育故事较少,且探究深度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小学生无法获得深度学习、透彻理解的活动空间。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过少,效果不明显。

(四)教学评价上,渗透程度不够深

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生快乐认知、健康成长必需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然而,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成为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价值尺度与评价标准,因而难以对小学生进行科学、高效的教育。

三、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理念、价值体系,也是一种知识学习内容,因而能够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为小学生输送本土化的优秀文化资源和思想教育精华。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包括音乐、歌曲、舞蹈、美术等一系列抽象艺术形式,因而教师可以将这些艺术元素融入语文课堂之中,以此营造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给予小学生较强的心理暗示、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因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助教学氛围的感染性去影响小学生的认知状态、心理情绪和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氛围之中,利用具有较高思想性、情感性、教育性、感染性的教学氛围去感动、感化、感召小学生,积极悦纳其中的教育元素。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 课《慈母情深》教学为例。“孝文化”一直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因此,教师在《慈母情深》一课中可以先借助教学课件进行母爱的情感渲染。教学课件的内容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简短的语言为小学生输送三个含义深刻、意义非凡的教育故事,让小学生在欣赏动画片一样的教学课件中深度感知伟大的“母爱”,牢牢记住历史上这些伟大的“慈母”以及她们的育儿方法和做人标准。三个经典慈母故事不仅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浓浓的母爱氛围,也能够初步启发和教育小学生,因而能够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课件结束时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具有较强亲和力、影响力和亲切感的歌曲再次唤醒小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对母爱的重温和对幸福的回味。这样小学生就在《慈母情深》一课开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情感渲染,自然能够快速感悟到课文中的炽热母爱,进而能够激发对妈妈爸爸的感恩意识,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意识”根植于小学生思想之中。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源于教材课文,而教材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有很多古人的经典故事和趣味案例,其中大多隐含着古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情操与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集体赏析中与小学生一起挖掘、探究和悦纳课文内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小学生直接接触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思想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课文内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为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一起探究、一起讨论、一起拓展,在互帮互助、合作探究中深度学习,切身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中隐含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 课《盘古开天地》为例。“盘古开天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神话故事,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元素。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盘古开天地”这个经典神话故事引导小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想象美、艺术美和思想美,切身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艺术价值。在“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中,极力向小学生展示斗争精神、为民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英雄精神,因此,教师可借此教育小学生要像盘古一样敢于向“黑暗”或“邪恶”说“不”,能够为了人类光明、美好生活、幸福未来而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助人。因此,“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不仅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还隐含着人间真善美和社会正能量,能够为小学生的思想发展、道德提高、觉悟提升和品质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元素和发展动力。由此可见,教师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剖析“盘古开天地”神话故事中的教育元素,以此切实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效果。意识在于启迪,思想在于教育,习惯在于培养。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兼收并蓄与厚积薄发,切实促进小学生思想意识与道德觉悟的提高。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过程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还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讨论、主动交流和自觉辨析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悦纳程度和认知效果。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和整合能力,因而能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主体认知、交流沟通和集体讨论中逐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悦纳和践行。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直接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多维探究与深度学习,推动小学生高质量地悦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滋养。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部分第2 课《传统节日》为例。课文《传统节日》涉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和中秋节等,而且还为小学生列举了诸多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贴窗花、放鞭炮、看花灯、赛龙舟、吃月饼和赏月等,还有扫墓、祭祀等活动。因此,课文《传统节日》能够为小学生提供节日版、习俗版、庆祝版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小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固有礼仪和固化习俗去切身感知真实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常规活动以及思想内涵。这样小学生就会感到优秀传统文化并不遥远和抽象,就“存活于”现代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信服感,进而大幅度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不仅可以按照课文中的节日顺序为小学生制作一个“节日版”的教学课件,让小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亲眼看到传统节日活动,也可以让小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亲口说出自己及家人在传统节日期间的活动,以此加深传统节日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思想意识中的认知痕迹和教育效果。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完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借助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思考主动性以及交流自觉性,推动小学生在认知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中悦纳优秀传统文化,在讨论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慢慢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与践行者。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评价

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古人的做人标准、办事原则和处世理念,因而也可以成为教师与小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执行依据和评价准则。课文内容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好故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课文内容中的是是非非,也可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和思想意识去评价课文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文内容,尤其是古文具有非常接近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因而用优秀传统文化去评价古文更适宜。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评价之中,让小学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评价中评古论今,表现自己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与“三观”标准,进而悦纳优秀传统文化。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 课《元日》为例。王安石在《元日》中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小学生描绘了古人过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等传统习俗和喜庆画面,让小学生看到古人欢庆春节的喜悦、祥和、温馨与幸福。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人如何欢度春节,教师可以从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中剪辑一些视频资料,让小学生了解古人的春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春节,比较现在的春节与过去的春节有什么不一样,说说自己喜欢现在的春节还是喜欢过去的春节,等等。教师更要组织小学生站在“传统习俗”与“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去评价春节放鞭炮的可行之处和禁放之因,借助小学生的主体评价和多维交流去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效果。因此,小学生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评价时能够在交流、沟通中再次感知、处理与悦纳优秀传统文化,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与教育效果。

(五)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直接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还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小学生的语文认知、视野拓展、才干增长提供高价值、高营养、高效益的资源扶持。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思想性与教育性,因而较为抽象、复杂,这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大量辅助性背景知识,有效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缩短小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时代差距与文化差距,帮助小学生更好、更深地掌握课文内容,以此大幅度提升小学生的课堂认知效果。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 课《梅花魂》为例。在小学生的眼里,课文中的“梅花”仅仅是一种景观树,因而难以理解课文内容中所含的深层次思想情感与价值指向。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梅、兰、竹、菊的相关知识引入语文教学,让小学生立足“花中君子”的文学角度与文化底蕴理解“梅花”的意向所指。“梅花”应是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威武不屈、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谦谦君子形象,而“梅花魂”自然就代表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意识、道德品格、理想追求与精神修养。立足本文内容,“梅花魂”可以说是“外祖父”心中的爱国之情、思乡情愫、故土之恋、赤子之情。因此,“外祖父”就是课文内容中的“梅花”,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乡故土的游子。因此,教师在课文赏析过程中渗透的“梅花”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内的意向价值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外祖父”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中对“归不归”与“流泪”的描述,因而能够使小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梅花魂》一文的内容、思想情感、意向所指与文化底蕴。

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是加速小学生素质养成、健康成长的宝贵教育资源,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才能够全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的适宜性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基础,因而与现代社会具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照搬照用,要与时俱进,切实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适宜性和针对性。

(二)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的思想性

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案例、文明礼仪、良好习俗等人文资源输送给小学生,利用这些趣味化、人文化、知识化的文化内容去教育小学生,主动干预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

(三)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的教育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德育培养,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精神情操和品质修养,加速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的时效性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催生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然也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提供了时代助力。因此,教师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时效性,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

教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也是小学生知识学习、性格养成、思想提高、道德培养和觉悟提升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和实施价值,并借助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而付诸行动,主动利用优秀的优秀传统文化去占领小学生的思想阵地和“三观”标准,切实促进小学生的快乐认知、健康成长,使小学生的早日成才,让小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传统小学生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清明节的传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