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22-11-24 12:10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产者产业结构农产品

周 韧

(鞍山开放大学,辽宁鞍山 114000)

一、乡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背景

目前,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我国以农产品为主体的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高度完善的市场经济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对于买方市场的适应度,明显阻碍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直接造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差距过大的不良后果[1]。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形势,做好“三农”工作,确保乡村经济良性发展,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合理调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乡村经济产业布局,协调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均衡

乡村经济产业结构不均衡是乡村经济产业结构欠缺科学性的表现,是导致乡村经济产业水平整体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阻碍了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乡村经济企业化程度较低,一些合作社、小作坊等缺乏统一公司制度的约束,运营主体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形成产业链,而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者的眼界与格局,虽然保留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但忽略了产品深度加工可能带来的附加值。即便是纯天然、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多,不均衡的产业结构也会导致单一品种的产品过度产出,易产生滞销风险,进而导致价格下跌。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化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而陈旧的生产意识使部分生产者漠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不愿意接受科学的生产模式,甚至拒绝学习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导致乡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2]。另一部分生产者虽然购买了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却由于教育环境、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正常、规范地使用。这种提高乡村经济产业机械化程度的活动则过于形式化,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产品产量与品质,而对先进生产设备的错误使用往往会令产品质量下降,收效适得其反,甚至还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危险后果。

(三)质量架构不合理

不可否认,农产品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准,毕竟“民以食为天”。即便是从调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自提升产品产量向提高产品质量的转化、由囤积普通产品到推广优质品种的改变,这一切都必将成为调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活动中醒目的亮点。遗憾的是,受乡村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大多思想守旧,懒于创新,虽然经很长一段时间的改革发展已基本上形成“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局面,但是其中也隐含着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过分强调实用品种而放弃优质品种的弊端。

(四)文化传播不普遍

“紫蟹黄鸡馋杀侬,醉来头脑任冬烘。农家别有农家语,不在诗书礼乐中。”千百年来,乡村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传播,这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凝聚力。文化兴邦,亦可兴农,乡村产业结构一般单调简陋,有时不重视企业文化,农产品也就因为缺少了历史沿革、人文因素等“精神包装”而变得不够细腻,甚至趋近俚俗。

三、优化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

(一)均衡产业结构

若要使乡村经济产业结构达到合理均衡,首先必须做到思想观念上的高度统一,使生产者从根本上相信科学的生产经营理念,从而接受崭新的乡村经济产业结构模式。乡村大抵都是些儿偏僻、开阔的地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土特产”作为生产活动的基础原本无可厚非,不过久而久之一些人就会形成习惯,故步自封,不思创新进取,即所谓“生产惯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司空见惯,虽然早已驾轻就熟,却因为过于独立分散而难以步调一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乡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显然不可取。农村合作社这一理念相对先进,不过由于一些生产者长期独立从事形式单一的生产活动,思维僵化,合作意识淡薄,无法真正领会农村合作社理念的本质内涵。这种情况对乡村经济影响较大,往往会使一些参与者散漫、懈怠,从而逐渐降低主观能动性,生产热情日益减退。比较可取的做法是大力推动乡村经济产业化进程,尽量做到乡村主体经济企业化,通过企业文化和专业培训提高生产者的集体责任感与劳动技能,以严格规范、奖惩分明的企业制度来约束生产者的行为并有效刺激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尽快整合资源,振兴乡村经济。

其次,要尽早打破乡村传统的生产观念与模式。以企业的视角重新定位自身存在的价值,揣摩消费者心理,迎合消费者喜好,积极完成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并借助自身优势形成产业链条,进军相关经济领域,准确评估市场,展望未来。

最后,要努力实现乡村企业产品多元化。通过技术引进、科技开发、合理采购等多种途径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品位,杜绝由于单一品种的过度产出而造成的产品滞销现象,从而稳定市场价格,维护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

(二)完善基础设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技术早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要推行科学的生产模式就必须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往往价格比较昂贵,而能够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往往也需要一定的机械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一些乡村生产者收入较低,专业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因素为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设置了障碍。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借贷、乡村企业的设备租赁与政府科技兴农基金的扶持都是解决生产者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乡政府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办讲堂,定期传授农业、科技、机械等专业知识,及时为乡村生产者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当然,尽快完善水、电、煤气、汽油、天然气、道路交通以及网络覆盖等乡村生产活动中所需的配套设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优化质量架构

乡村经济产业发展始终比较迟缓,乡村产业一体化未能顺利实现,作为乡村支柱产业的种植业也逐渐呈现出产品单调、市场占有率低、交易量紧缩等不良态势,这些都与农产品质量架构不合理大有关联[3]。一些乡村生产者的生产观念比较传统、守旧,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严重忽视对外界优质资源的引进,导致大量商机被白白浪费,优化乡村农产品质量架构刻不容缓。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引进优良品种,科学生产,大胆创新,努力摆脱乡村农产品“中低端过剩、高精端稀缺”的尴尬局面,避免滞销类产品的过度生产,突出优质农业精品在乡村经济产业中的地位,从而促进供求关系平衡,提升市场占有率。这是优化产品质量架构的必由之路。

(四)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邃,寓意深远,发人深思,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也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乡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一些生产者文化水平不高,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经济产业的格调与品质。乡村经济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首先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号召有文学素养的优秀人才来支援乡村教育工作,优化乡村教师团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适学人群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生产者去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究竟能够赋予农产品怎样的内涵。其次,鼓励更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投身乡村工作,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为乡村经济产业多元化发展增添新的活力[4]。最后,要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改变乡村整体面貌。“精准扶贫”是振兴乡村经济的点睛之笔,在吸引资金,推动乡村经济区域化、企业化的同时将文化产业引入乡村,以传统经典打造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文化兴农,利用历史沿革、人文因素等“精神包装”增加农产品文化含量,提升市场占有率[5]。

综上所述,近年来乡村经济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其产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以均衡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品质量架构、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才能全面调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完成乡村产业的华丽转型,推动乡村经济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者产业结构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会安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