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马甲形制分类与沿边装饰工艺研究

2022-11-24 16:06庄立新
辽宁丝绸 2022年3期
关键词:衣襟马甲装饰

庄立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马甲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考证赵武灵王“胡服改制”中就有马甲形制。汉代称马甲为“镼”,南北朝时叫做“裲裆”,隋唐时期名为“半臂”,宋代称为“背心”、“比甲”,明清时期随不同地区方言叫法各异,又有“坎肩”、“紧身”、“马甲”等多种称谓。目前的历史遗存中最早可见的马甲形式是秦代武士俑的前后护身铠甲,因此有一种说法是马甲起源于铠甲,所谓骑在马上所穿的铠甲;另一种说法是马甲起源于内衣,从西北地区男子“搭子汗衫”的样式尤可见其遗风。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其实源流一致,只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服饰功能转化而产生了分流演化。

一、清代马甲的形制源流

从形制来源看,“马甲”最早是从一片式贯头衣演化而来,也就是将一块长方形的布片对折开洞,方便套入头颈,布边两侧分别装上扎带以方便穿脱系扎,这实际就是“武士铠甲”和“搭子汗衫”最早的形式,区别在于一个着于外,一个穿于内,当然早期的马甲并没有前开门,后来为了穿脱方便,内衣形式的马甲就出现了前门襟。

清代“马甲”虽然是从宋明时期无袖装“比甲”演变而来,但与“比甲”形制和规范有着明显差异。之所以清代称之为“马甲”,源于游牧民族骑马所穿的这类坎肩背心不能太长,衣长以骑上马后遮腰臀为标准,通常是一种标准的“短短衣”,并且为了着装后衣身平服,还会在马甲底摆的前后中缝及左右侧缝开衩,甚至以这种开叉多少,开叉位置分出了等级尊卑,于是,马甲在清代服饰史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制。

清代早期的马甲并没有衣领,大多为无领式坎肩,内衬以“护领”。尤其在战场上头戴头盔,如果头盔护颈内有衣领的话,显然会阻碍打仗时头部活动量,因此清代尤其男子服装长期不装衣领而常用活动式护领,就是为了方便骑射,马甲也不例外。清代中后期,随着满族服饰逐渐汉化,固定领型的时尚的影响由女装而及男装,马甲这类小件服装更是成为“领型”时尚的新潮载体,以至于到了晚清民国男子长衫和之后女子旗袍的流行时代,固定的衣领已经完全成为整件服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同时期其他服装的平面结构不同,马甲的结构上是设有肩斜量的。这主要源于清代马甲装饰繁多,往往正身布片并不很大,平民之家也常用零布拼缀制作,这种分片制作给肩斜结构提供了可行性。另外,一字襟等分片组合形式也为肩斜提供了结构依据,这种前后身片由肩斜而产生的互借结构,等同于西式男衬衫过肩互借的反向形式,但在中国传统服装结构中则属于一种自主创新。

二、清代马甲的襟式与分类

清代马甲款式可以衣襟形式进行分类,衣襟形式也是其受到等级尊卑和时尚潮流影响最多的部件形式。常见的马甲衣襟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以及多用于童装的肩襟。

“对襟”是马甲最早的开襟样式,直接传承于宋明时期的比甲。南方汉族马甲最初沿用直领对襟,满族、北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马甲多为无领对襟和立领对襟,后来随着时尚流变和对穿着功能的认同,无领对襟和立领对襟的马甲成为主流,直领对襟马甲逐渐消失。

“大襟”又称“斜襟”,源于满族袍服,是大众化的一种马甲衣襟样式。大襟是前身左片覆盖右片的掩襟形式,也称右衽。衣襟左右衽曾是古代中国区分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的一种服装标识,少数民族多穿左衽衣,中原汉族服用右衽衣,这也可以看做是封建时代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事实上,早在满清入关以前,其衣襟样式已经随中原汉族改穿右衽。

“琵琶襟”是“大襟”和“斜襟”的一种变化样式,琵琶襟马甲也被称为“缺襟马甲”,是满族行服衣襟之骑射功能元素的移植。行服俗称“缺襟袍”,是满族男子用于征战、骑射而穿着的服装,缺襟的功能在于方便骑马奔袭时打开襟摆,步行或坐卧时则扣上这一块活动的衣襟。

“一字襟”马甲又称“巴图鲁”坎肩,清代官员称之为“军机坎”,因其由十三颗纽扣组成,民间称为“十三太保”。“一字襟”马甲身长及腰,左右开衩,在清代只能为王公、贵族、公主及朝廷要员穿用,平民不得擅用。“人字襟”马甲与“一字襟”穿着功能一致,形式也类似,只是襟式角度略有变化。

“肩襟式”马甲是在肩缝和侧缝处同时开襟的一种无领马甲,与其他马甲最大的不同在于“肩襟式”马甲主要为内穿,功能是实用保暖,因此这类马甲通常并不过分追求审美,由于其良好的保暖功能,且不分男女老幼和贫贱尊卑,曾长期流行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三、清代马甲的沿边装饰工艺

清代是中国服饰史上最为注重繁华装饰的时代,满清入关以后,受汉文化影响的清代历代帝王文化素养普遍较高,艺术审美能力很强,无论“山川风物”、“园林建筑”、“家具陈设”、“服饰穿戴”,还是“古玩书画”、“诗词歌赋”、“音乐戏曲”,均有一定的鉴赏力和强力的主导意志。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清一代在服装服饰品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尤其是在装饰工艺手法之丰富多样方面,较宋明时代具有跨越性发展,这在马甲沿边装饰工艺上可见一斑。

清代马甲装饰形式主要是沿边工艺,装饰手法根据领口、门襟、袖笼、底摆、开衩等边口位置、形状的不同采用镶、嵌、绲、绣和缀饰。由于马甲通常是分片制作再拼缀而成,注重前后衣片肩部、侧缝的接缝贯通,因此,花样联接和线条流畅尤为关键。从沿边装饰的形状看,大襟部位朝下的如意纹和开衩处朝上的如意纹,相互组合构成了寓意“上下一体如意”的美好愿望;而对襟式的领部设计成类似于现代平领的形状,并采用沿边进行装饰,与开衩部位向上的如意云头纹样组合则构成“如意向上”的寓意;襟口、开衩为方尖式沿边则是对“朝笏板”形状的一种模仿装饰,寓意着“朝中有人,步步高升”;纯线条组合寓意着“福寿绵绵,长远无尽”,此外还有模仿凤凰羽毛形状寓意“神仙富贵”的肩部沿边装饰等。

马甲的沿边材质极为丰富,各式布料、绣片、织带、绳线、毛皮和皮革被大量用作装饰,清代马甲装饰工艺的一大特点是重叠的层次和繁密的组合,其中为了花式搭配的对比与统一、强调与和谐,沿边装饰材质的应用非常丰富,有时甚至集五六种材质于一体。一般地,为了便于装饰塑形,细窄的沿边多选用光滑、轻薄和柔软的面料,宽阔的沿边则选用接近身片本料的面料。沿边面料颜色多深于身片本料,这样可以拉开视觉距离,使重叠的层次和繁密的组合被定格在马甲外形轮廓和主体结构的视知觉内而不显凌乱;反之,沿边较浅的也会与深色身片本料拉开视觉差距;而当身片与沿边颜色接近时则常常采用不同宽度的深色重绲边进行间隔,使之轮廓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动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马甲的形制分类与沿边工艺是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原生态并继承和创新设计的一个典型样本,在复兴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大力倡导自主品牌创新和推动国风时尚的今天,了解我国传统服饰在自身发展、创新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于不断充实服装理论、丰富设计方法、创设品牌风格与市场产品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衣襟马甲装饰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形式主义“新马甲”
刚刚好
脱不掉的“大马甲”
DIY装饰沙漏
初 春
实用马甲
走过春天
DIY节日装饰家
如梦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