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模式下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

2022-11-24 18:01朱金宁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8期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活动

朱金宁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3)

16世纪初期,国外学者的调查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并具有良好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人,会避免很多健康问题,而久坐不动、处于静态生活方式的人深受健康问题影响,并得出良好的健康得益于积极活跃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结论。研究显示,在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肥胖、脂肪肝、高血压等疾病都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方式有关[1]。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应将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纳入公共教育,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1 问题的提出

身体健康是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的低龄化问题突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青少年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一项针对电子视屏时间的研究发现,我国仅有7.1%的儿童青少年每天观看视频的时间少于2h[2]。甚至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2h,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概率将会增加5%,心血管疾病严重者更容易造成心衰,直接导致全因死亡率提升至13%。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达52.7%,较2019年上升2.5%,高居全球首位[3]。青少年健康状况持续下滑给青少年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学校也背上严重的社会问责,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该文通过对知信行健康模式进行解读,了解知信行模式内涵,对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以期促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2 健康相关概念

2.1 体质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体质定义为满意地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WHO对体质典型的界定是身体运动能力表现和健康[4-5]。

早在1948年,WHO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皆健全。

2.2 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把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内容,坚守科学和真理,通过人际传播或其他多种渠道进行有效传播。麦奎尔认为,个体的健康只能依靠个体自己负责,通过生活行为方式和生活形态的改变,拥有更健康的生活[6]。健康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即增进健康认知,改变健康态度与行为及提供健康技巧的学习。

2.3 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指在一定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7]。该文中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终身的体育行为,是一种持之以恒地坚持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

3 知—信—行模式下的健康知识传播

知—信—行模式是由英国健康教育学家柯斯特提出,强调知识、信念、行为在促进个人健康行为改变方面的关联作用。该模式通过向人们传播健康的知识和信息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健康的信念,正确的态度和健康的信念是健康行为改变的动力基础。

3.1 知:知识,健康知识传播的基础

知就是知识,是健康传播的基础和先行条件。学校传播健康知识,青少年对健康知识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该研究中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向青少年传播健康知识是一种强制力的表现,但此处的强制力是褒义的,青少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久坐不动的静态行为需要外力去强制改变,学校是最佳引导员。只有当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和健康知识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体育行为时,健康行为的事实就内化了,成为其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知识到行为自觉,是行为习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道德层面讲,社会学研究社会客观事实时,通常会以一种道德力量的方式进入社会个人,通过道德因素的渗透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时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在这种渗透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3.2 信:信念,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条件

信就是信念和态度,是体育健康传播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行动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信念,这种信念必须是根深蒂固的。健康知识的传播,一定要与青少年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相联系。学校引导青少年主动了解自身体质状况,有针对性地传播健康知识。尤其是当青少年接受了来自学校传播的体育健康知识时,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和学校传播的有效性,会使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愿望增强,渴望健康的迫切性会使他们的态度自觉发生改变,态度的转变是为了更好地付诸行动,健康的理论知识指导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实践,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活动产生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

3.3 行:行为,健康知识传播的结果

行是行为、行动,是健康知识传播的结果。健康知识传播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养成规律的体育活动习惯,将体育活动习惯融入生活日常,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知、信是行的前期基础,但知识的接受、内化再到行为输出需要一定时间。根据量变质变规律,只有当量变(知与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引起质变(行),知识转化为信念,信念付诸实际行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在哲学上解释为人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需要由理论上升到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内化过程中,还受到如学校、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青少年时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运动习惯,将为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做好铺垫。

4 研究结果

4.1 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播健康知识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里,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儿童处于形成过程(生长发育)之中。该研究中,健康知识传播的对象是青少年,学校承担着正确引导青少年体育行为实践的重任。根据知信行模式理念,健康知识的传播,有助于青少年的态度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知识学习和体育运动参与,自我衡量和评价运动效果,效果越显著,说明青少年的态度转变越彻底,主动健康意识越强。学校可借鉴国外对青少年体育行为培养的三大策略:科学的健身计划,完善的保障体系及良好的舆论环境。深入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延长“感兴趣”期限,形成运动行为自觉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比语言表达的价值更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让青少年主动健康,为行为的改变做好铺垫。青少年时期的体育活动是个体成年期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来源,避免静态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长期坚持下去。

4.2 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是培育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基础

学校是健康知识传播的第一课堂,家庭是健康知识传播的延伸,学校为切实承担起健康知识传播和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主体责任,从活动时间、体育教师队伍、场地设施配置及比赛体系建设4个方面,构建科学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助力青少年形成终生体育行为。其次,家庭树立体育运动家风,发挥言传身教作用,积极鼓励并提供尽可能多的运动机会,让青少年在学校所学理论健康知识和技能得以充分应用,并将学校的运动习惯延续到家庭日常,持续强化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能帮助青少年对健康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增强主动健康的信念。

4.3 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联动是培养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保障

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联动,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保障。学校层面,通过多样化途径向青少年传播体育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体育意识,形成体育行为自觉。家庭层面,作为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拥护者,辅助青少年将体育健康知识用于体育实践。一方面,要保证健康知识迁移后的质量;另一方面,需持续强化健康知识传播效果,青少年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自身健康行为的影响,家长的行为是影响青少年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层面,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造有利于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便利环境,如日常锻炼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重点就是要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放松的运动空间,促进青少年群体更好地进行体育行为。

5 青少年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策略

5.1 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合理分配健康教育课程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应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完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合理分配健康知识理论课程和体育活动实践课程,推进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完善相关制度,为教育课程的课时分配提供制度依据[8]。其次,围绕健康知识传播,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举办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知识竞赛活动,传播健康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将知识内化于日常生活。最后,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发展技能教育,开展多层次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技能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5.2 深化家庭体育理念,保持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延续

《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做出明确规定,即父母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有责任对其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青少年在接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学校承担某一个阶段的教育任务,学校对体育活动的水平、内容和强度合理设计,引导进行体育活动[9]。家庭教育是贯穿青少年一生的人生课程,家庭成员的体育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会对其产生永久影响。深化家庭体育理念,保持青少年将健康知识和体育活动习惯从校内到校外的延续性。

5.3 多部门协作,为青少年搭建体育实践平台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整合体育、卫生、教育等部门的优势与资源,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安全运动及健康的公共环境,学校从知识传播、家庭从兴趣引导、社会力量从竞赛体系支持及政府从政策保障等四位一体的角度,同步搭建有助于青少年积极投身于兴趣爱好与技能展现的体育活动实践平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的体育活动习惯,为其成年时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将体育活动习惯与城市发展理念相融,并慢慢渗透到交通设施、公共绿地、建筑环境等规划之中,让体育活动纳入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体系。学校联合政府部门推动体育、教育、卫生等建立健康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评价体育活动后的健康效益,全方位、全周期助力青少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6 结语

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体育塑造人格”的箴言自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蕴含其中,正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体育强国战略下,多主体协同联动,共同构建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机制,搭建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平台,营造“健身出行,有你有我”的健康生活方式氛围,真正实现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健全人格的全方位发展,为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青少年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们的“体育梦”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