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究型审计路径辨析

2022-11-24 23:22
中国农业会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工作分析

鞠 薇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把研究工作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021年6月,《“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中专门提出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审计持续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审计,做到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客观上需要审计更加自觉地全面、整体、联系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和推动解决问题。面对审计工作新挑战以及新时代赋予审计工作的新职责新使命,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把研究问题作为工作前置,把揭示问题置于全局中审视,放在历史中思考,不再割裂地就事论事,是审计的发展方向。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内在需要。 从国家审计的类型来看,已经开展的有中央财政管理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国有资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等等。虽然各审计项目之间,审计目标、内容重点、方式及组织实施等均不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可以独立组织实施,也可以依托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同实施。如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既可以是独立任务,也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将重大政策落实作为重要审计内容。近年来,审计工作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工作,从源头抓起,着力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分层次、分模块安排审计项目;灵活统筹组织方式,多领域、多角度有机组合,将统筹思想贯穿于审计执行全过程,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效能。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让审计站位更高、视角更广,做到跳出审计看审计、跳出审计做审计;也可以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即一个审计项目出多项审计成果,有信息、有结果,还有专题研究报告。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审计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 审计思路和理念创新,需要审计人员去具体落实,各类审计项目需要审计人员去组织开展。从长远看,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决于审计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队伍关系着审计的未来,是审计事业常青的干部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少数审计干部的能力还不过硬,表现在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强,自我加压更新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维犹存。由于研究工作做得不深不够,对审计工作的整体情况没有系统概念,导致问题看得不准、建议写得不实,甚至观点不鲜明,逻辑不严密。开展研究型审计,坚持“大专业化”的宏观思维,运用审计业务与综合工作,提升业务“硬技能”和管理“软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锻造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的审计队伍。

二、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特点分析

(一)研究型审计的内涵。 当前对研究型审计没有统一权威的说法,各种表述都有自己的立场。笔者认为,研究型审计不同于纯理论的学术性研究,而是建立在审计实务基础之上,与审计实务高度融合的应用型研究。把对政策、体制、机制的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把研究贯穿于审计实施全过程,改变以往只注重揭露问题、简单提建议的惯性思维,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审计工作。

(二)研究型审计的特点。一是系统思维开阔。研究型审计更注重系统的概念,对审计对象、审计过程、审计方法和审计成果等多方面都要放在大背景、大环境中去审视研究,不是割裂地简单分析、就事论事,可以横到边纵到底。二是审计方式灵活。研究型审计既可以采用传统的审阅法、比较法、归类法,还可以召开专题研讨会、与科研院所合作、网络调查等。相对于传统审计更加注重点面结合,依循实际动态调整审计思路和方法,更注重灵活性。三是注重分析研判。研究型审计更注重发挥智囊、谋士和建设性作用,将服务理念融入具体审计工作之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做好研究型审计路径思考

(一)加强审前调查研究。在传统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型审计更要注重分析审计对象多方面的情况,争取做到全面分析、立体画像。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研究政策或者背景等外部宏观因素。国家政策或者相关法规的出台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政策历史沿革、发展演变过程如果梳理不清,将无从下手,或者对于问题的出现做出过于片面或者主观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思考,就难以与被审计单位形成有理有力的沟通。通过细致的研判分析,可以发现宏观环境对于政策或者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二是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等。这其实是对单位内控风险的判断过程,也是我们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过程,可从中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重点资金、重点风险隐患等,做到有的放矢。

(二)坚持审计数据先行。 研究是在现有大量的审计数据和佐证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提炼。在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报告撰写等全过程需要梳理大量的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方面的资料,包括国内外相关部门或者行业的有关数据,收集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个体数据及其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影响等,收集以往的审计结果和其他监督机构的监督成果,并做出横向和纵向分析研判。纵向分析是基于被审计单位自身在历年发展中出现过的风险和问题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横向分析是基于同行业或者同类经济主体的对比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

(三)持续审计能力建设。强化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这是我们在开展研究型审计中所需要的。审计人员选取须有项目相关专业资质的,除了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外,必要时也可以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为审计项目每个阶段的评价、分析做出相应协助,借助外脑拓展我们的视野。后续研究成果的完成,可以由专业智库人员或研究机构配合进行。

(四)抓好审计结果运用。一是加强审计查出问题研究,强化报告定性表述、原因分析的精准度,提出科学合理、分类施策、切实可行的整改要求。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下,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风险隐患,站在全局的高度归纳提炼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由表及里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提出可行性建议,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推动加强源头治理,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防患于未然。二是与其他监督机构形成合力。如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合作,互相学习借鉴,共享监督成果,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审计发现重大问题处理和追责力度,对屡审屡犯、屡教不改的,开展专项治理,切实做到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三是提升审计结果透明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群众共同监督审计结果运用及落实情况。四是以成果分析提升审计人员素质。通过对以往审计成果的研究分析,做成相关教学案例,分享给审计人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其审计工作能力,优化审计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研究型审计工作分析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7P营销理论与学科服务推广: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