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

2022-11-25 00:19王雪钰侯凤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王雪钰 侯凤英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

王雪钰 侯凤英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以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为理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任务孕育而生。习近平在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逻辑”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体”的思想;在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自然异化”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思想;在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实践中介”理念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明发展之路”的“两山”理论。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凸显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发展的优良品格。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生态文明;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在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走绿色低碳可循环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而这样的伟大工程想要取得成功有必要深入发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内涵,从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寻求理论指引,并且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为具体实践引领,进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 “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体”: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逻辑”的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89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所提及的自然就是指人类现实活动中作用过的自然,即现实的自然。马克思认为对人类而言,人化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从实践角度看,自然科学通过劳动打通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从现实性角度看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劳动本身,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真正认清自然中的人。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最终实现人化自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49。在马克思看来,首先,自然具有优先存在性,自然先于人类的产生,人类一切活动都是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人类依靠自然界生存,人类为了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界[3],可以说没有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人类生命的延续。其次,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依据自身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存在使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界的形态,赋予其新的属性,创造出自然的新价值,从而使自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最后,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人类所有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持续交互的人的身体[4],二者是一个辩证的有机体,只有“人-社会-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有利于人类生命的繁衍,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维护好生态的平衡。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辩证逻辑的论述,告诫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不应抱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对自然的毫不关心,最终会导致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危害。人类虽然能通过生产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合人类的生存于发展,但是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均受制于自然界,因而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体。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从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汲取营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5],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的认识和把握了自然规律,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所必须遵守的法则,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现实层面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础上批判了传统自然观中自然与人类孤立存在的观点,将人类与自然看作有机的统一体,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观认为自然能够被人类完全改造,认识自然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来发展经济,把利益当作人与自然相处的唯一目的。这种由于过度追求人类理性的唯目的论倾向,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只有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改造,才能更好地作用于自然,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为目前我国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提供了实践的指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相继出现,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威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切实改变污染环境的现状,科学治理,全面推动绿色发展。首先要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控,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设立生态区,支持生态区将工作重心放到保护环境上,形成国土资源的循环发展体系。其次调整工业生产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全力支持,在污染严重领域实行绿色改造。同时要倡导节约的生活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就是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的同时,应该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如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为思想指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有利于人类社会实现发展价值与秩序价值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础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提供理论指导,是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二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自然异化”理论的发展

自然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早期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1857-1858)》的批判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内部一致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得以形成真实存在的真实动力。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现实自然界——首先看作人类生存资料的来源地,然后当作人的生命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对象(建筑材料)和用具——变为人的无机的躯体,人依靠自然界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本质上取决于社会实践方法的科学合理与否,不合理的活动造成了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异化。马克思认为社会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人类社会物质性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从表象上看,当人们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从事活动时,人与自然就是相协同的,反之就会产生变异。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异化了的劳动方式有四个形态,即劳务生产和劳工相变异、生产劳工自身和劳工相变异、人与其类本质相变异、人和人相变异。这四种形式实际上已经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异化,异化使人在自然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的利益关系上产生冲突,从而人与自然相异化。在异化状态下自然界作为实践的客体,仅仅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它本身的规律被忽视,由此产生出自然界需要按照其本身发展规律运行,而人类企图打破这种规律的现实困境。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势必会对自然进行不断探索和改造,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人类毫无休止的实践活动,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必然会在某个阶段造成生态的恶化,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变成威胁人类生存的敌对势力,人从自然界的一分子变成破坏自然的力量,人与自然发生异化。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克服异化的出现,用科学的意识指导我们的行动,才能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自然异化”理论揭示了人类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类活动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也是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深刻总结。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扬弃异化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异化逐渐产生,人的异化进而导致异化消费的出现,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要,而是转变为向自然界进行索取的盲目消费,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毫无节制地消费自然界,这种过度消耗导致生态危机出现。异化消费思潮伴随改革开放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生态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人们理性消费,推动绿色的生活方式,这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创新,是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估之上,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我国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曾奉行过唯经济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进行无休止的改造,改造后又意识不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只破坏不保护,对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以“现实的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进行创新,他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理论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生态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人类造成,必须由人类解决,为了克服生态危机,我们要对错误观念进行反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摒弃传统的“战胜自然”“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之根本,我们必须以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重新认识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保护问题关乎每个人,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122,只有意识的提高,才能带来行为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可循环的低碳发展理念,是对自然异化带来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基础上的深入思考,充满了浓厚地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内涵。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统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7],意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要让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人类只有真正觉醒,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化自然。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大方面。既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不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管控力度,对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督,对绿色生产企业进行严格把控,为居民的绿色消费提供切实的保障。同时,也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生活方式中,加大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在全社会进行绿色消费教育,通过政府引导使人们养成绿色消费习惯,摒弃过度消费、奢靡消费等不良生活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爱护自然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生态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全体公民自觉的追求,真正建成绿色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自然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扬弃了异化消费思想,大力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倡导实现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统一,这是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

三 “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明发展之路”: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实践中介”理念的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劳动这一特殊的实践形式能够体现出人类自身发挥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使人-自然-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最基本的形式,人类通过实践将自然界的资源转化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从而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马克思指出:“有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马克思将实践看作自然与人之间的中介,认为人应该承担起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体责任[8]。马克思实践中介的观点是其人化自然观与其他自然观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正因为人类实践的介入,自然界才能实现自在自然与人为自然的转化。人类实践水平的发展制约着自然界的发展,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又会受到自然界的束缚。一方面,人类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不断改造自然界使其适应自身的发展。恩格斯提出“在自然界中没有独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的。”[9]928“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9]744另一方面,自然界又在不断排斥人类的不和谐行为,以恢复生态的原始平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发生异化的社会根源,获取利益是资本家的唯一目的,《手稿》中写道“资本占有者决定把资本投入农业还是投入工业……其唯一动机是对他自己的利润的考虑”[10]。资本家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生产,评判的标准仅仅在于是否有利于其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资本家们毫不关心的问题。资本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不断承担更大的风险,纵使这些风险可能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加大对生产的投入,不断挖掘自然资源,不断扩大的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资本主义生产实践符合资本家逐利的目的,但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生态破坏。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实践中介”理念启示人们在进行实践时,要追寻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借鉴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实践中介”理念的基础上,总结我国一些地区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生态规律的做法,创新性地提出“两山论”,“两山论”将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作为经济建设的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89,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了生态的自然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绿水青山才是民生所愿。习近平总书记将“绿水青山”比作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比作经济发展,不仅强调对生态的保护,而且更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11],一方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不能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使实践实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并非能够完全与生态相适应,由此“宁要绿水青山,不用金山银山”,倘若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生态的破坏,那么,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违背规律的,必须予以弃之,即人类的实践活动合规律是第一位的。“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系统论述了发展与保护的相辅相成,是对原有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的延续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明发展之路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新之路,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变革,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内核,是建立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基础上的,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统一的科学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工业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发展时期[12],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生态危机。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时期产生的生态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也有体现,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转嫁污染的对象,“洋垃圾”随处可见,同时自然资源匮乏,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频发,更大程度上算是环境的受害者。“两山论”对经济和生态进行深入思考,指引我们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明发展之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带动技术的创新,加大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力度,推进生产的绿色化、智能化。制定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监督管控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生态效益纳入考核体系,推动经济和生态的可循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将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上升到深刻的理论层面,蕴含丰富的“绿色文明”的发展理念,对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谐美丽的生态最终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杜茹,纪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生命共同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00-106.

[4]李贵成,夏承海.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J].理论导刊,2018(11):52-58.

[5]张乾元,冯红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6):1-6.

[6]方世南.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1-8+111.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J].求是,2021(22).

[8]赵家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45-5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181.

[11]靖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蕴[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

[12]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1):58-64.

2021-11-20

王雪钰(1996-),女,山东烟台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侯凤英(197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23

A

1673-2219(2022)01-0006-04

(责任编校:潘雁飞)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