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场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2022-11-25 14:17杨彩萍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广场文化遗产物质

杨彩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存下的精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需要历代传承、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是人类历史结晶的损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在即将面临消失的危机节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职责所在。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面临消失的可能。广场文化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拓宽了其文化表现形式,富含时代底蕴、民族性、区域性与个性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构公共文化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自信的来源,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场文化的紧密互动促进了文化的积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场文化的共通性

(一)大众性与公共性

广场文化跨越阶级、地域、职业、年龄、性别,是被民众广泛运用发展的文化形式。市民积极参加广场活动,弘扬广场文化,传播健康的生活态度,营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氛围。在不同城市流传着不同的广场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广场文化也在得到不断地演进和发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中,大众性、公共性是广场文化的特殊性质,它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公共文化提供传播载体[1]。被国家、地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记录着中国历史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传统技艺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中国上下5000年悠久的历史与价值底蕴,包含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观念,是来源于民间的文化内容,超越了不同民族与时代的局限,不受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如皮影戏、京剧、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震撼性与娱乐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具震撼性的,那些传承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色彩,它们凝聚着历史的精华,积淀着前人的智慧。如皮影戏、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在一天工作之余娱乐放松的内容,富含趣味性与娱乐性质,打破了沉闷且无聊的工作生活,正如广场文化一般,都是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形式。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有了更强的经济与更美好的生活条件,电子设备的出现增加了民众的生活内容,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渐远,广场文化的盛行和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作为广场表演的内容核心,使广场文化更加多元化。在紧张繁忙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广场文化使民众全身心投入到业余生活中,抛除工作的烦恼,使身心得到全面的舒缓和放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丰富民众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2]。

(三)民族性和地域性

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历史底蕴,中国是拥有和容纳不同文化的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差异,回族、高山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着其独特的节日和文化习俗。正如广场文化一般,中国的各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包容性,南方和北方因天气条件不同有着不同的广场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有着其独特的广场文化内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属于其自身的文化与传统,与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价值观念、人文条件有着紧密地联系。中国之所以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文化自信感与认同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容万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场文化是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凝聚。

(四)调动民众积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中国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是第一位,中国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诸多人沉甸甸的积累,调动民众积极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才能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场文化有着极其相同的特质,那便是民众的积极性。广场文化的孕育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市民公众,公众作为参与者、观赏者,积极参与其中,使得广场文化得以发扬壮大,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丢失是由于少有人传承、少有人关注所导致的,调动民众积极性能够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增加了广场文化的表现形式,为其增添新鲜动力和色彩,吸引更多民众的关注,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唯有更多人参与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才能使其继续焕发熠熠光辉,广场文化得到正确的引领和拓展。

(五)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场文化都发挥着积极正面影响,大力严查贪污腐败崇尚勤俭节约,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小品、歌舞等都可渗透此内容,为民众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充分体现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影响,社会舆论的带动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牵引,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内涵,丰富了民众的物质和精神境界,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促进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二者之间深藏的共通性。

(六)文化的不断延伸发展

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蕴含着浓厚的时代风韵,需要不断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场文化都不是静止存在的传统文化,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更新,创新和创造是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创新抵御外来文化干扰与侵略的重要内容。广场文化近几年来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形式,这是民众自发而产生的,广场文化符合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的产物,其并不是故步自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鲜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场文化都要不断发展,结合时代特色,焕发勃勃生机,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进步。

(七)具有鉴赏价值

广场文化拥有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例如舞蹈、歌唱等内容,民众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加入到广场娱乐中,为广场文化注入鲜活力量,这是符合其价值特点规律的内容,反映其信仰、道德价值和审美特点。正是由于舞蹈的优美舞姿才会吸引更多民众的参与,如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传承人,其不同于物质一般地存在,正是由于需要不断传承和保护,才显得弥足珍贵。只有符合民众审美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太极拳、艺术、美食等,这是由于其在各自一方发挥着积极有效的影响,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社会需求,才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广场文化都拥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是劳动人民汗水力量的结晶,富含着独属于其地域民族气候特色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切实反映其所在的历史时代,其独特的历史风貌有着极具魅力的风土人情,具有鉴赏价值,需要继续保护和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场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广场文化多元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是饱含时代韵味与特点的。近些年来民众自发兴起广场文化,民众通过广场形式拓宽娱乐方式,增添趣味和高雅情趣。广场文化的呈现形式包括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太极拳、书法等,使得广场文化更具特色和吸引力,太极拳能够舒缓身心、锻炼身体,其缓慢的节奏能够使民众放下快节奏生活的急迫感,适用于男女老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使广场文化更加多元化,改变单调乏味的呈现形式,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广场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广场文化的融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努力,因为其传承和保护并非易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以及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传承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走在即将消失的边缘,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极高的价值基础,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广场文化的融入和宣传,能够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使其拥有更多传承人和保护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住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场文化互动关系形成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众传承和保护的对象,当前政府和社会也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和关注,各地方政府树立起保护意识,履行保护职责,中国政府加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但随着老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逝世,寻找优秀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3]。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广场文化作为民众自发形成和发扬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可以很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切需要取得关注的需求,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场文化成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从热闹的广场文化中寻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使其得到不断发扬和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拆分细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列入中国特殊保护的对象,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财富,其保护难度更大,口口相传、言传身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唯有更多人的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广场文化作为民众自发而形成的文化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极其相似的共通性,二者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其成为民众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内容,在日常接触中得以获得更多关注。例如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诸多民众的喜爱。皮影小人精巧的动作与形态吸引着无数观众,皮影戏看似生动有趣,实则需要表演者有着极其高超的技艺,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过度注重经济化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得到及时地制止,促进广场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紧密联系,需要民众深刻认识到非物文化遗产的魅力而非其经济性,始终保持初心,将其拆分细化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也能够通过简单地模仿和学习,进一步了解维护中华遗产的深层内涵。

(三)以广场文化的群体性和聚集性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场文化是群众活动,具有群体性和聚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历经时代洗礼和沉淀,是极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困难重重,广场文化是群体活动,拥有公共性和具体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以广场文化的群众性和聚集性为基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广场上,通过亲身体会和接触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4]。用群众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带动起来,促进广场活动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仍然是历史魅力的印记,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正是有着无数志士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性的广场文化结合起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融入新式力量,促进二者结合

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必须得到切实的传承和保护,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互联网拥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储存量大的特点,广受大众的喜爱,将互联网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呈现在群众面前,并增加简易学习教程,使群众能够在广场上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增添动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挥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可以在网络上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独特魅力进行展示;在线下还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比拼等广场活动,吸引更多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广场活动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极具多元化和开创性。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使得其只能通过口口相授、言传身教而获得,寻找传承人是非物质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性、大众性的群体活动,能够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和呈现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广场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民间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得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的内容,广场文化作为自发的群众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优良载体和传承媒介。

猜你喜欢
广场文化遗产物质
布鲁塞尔大广场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广场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