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相关思考

2022-11-25 15:31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声乐

许 可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401520)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是宗教信仰的产物。13 世纪早期,欧洲音乐发展到复调音乐时期,声乐演唱也为多声部合唱形式,为了遵循圣经“妇女在教堂中应保持缄默”的古训,合唱团逐渐以男童音代替女声部,由此出现了“阉人歌手”。随着欧洲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阉人歌手”的演唱方法被保留下来,且反复推敲改进,形成了后来的美声演唱法。作为一种经典歌唱表现形式,美声唱法具有音色优美、圆润、多变,音量可塑性强,音区划分严格,音区和谐统一等特点,是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演唱形式。经历了欧洲大歌剧时代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发展后,全球范围内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这也为美声唱法的日臻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种经典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一度代表了歌唱艺术的最高水平。文本通过回顾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思考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艺术中的应用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是由“阉人歌手”创造的,由宗教音乐演变而来。随着歌剧的诞生,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时代,但彼时的欧洲各国国际关系复杂,人们的社会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作曲家为了迎合人们内心的渴望和情感需求,在原有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希腊悲剧元素,把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通过歌剧中美声唱法的演绎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当时欧洲普通大众的内心渴望进行了完美解读,并因此很快得到大众的喜爱和肯定。由此可见,美声唱法的体裁和形式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及普通大众的内心渴望。

二、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历程

20 世纪初,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当时,美声唱法的传入途径有两个,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赴美、法、德、意等国留学归国的声乐学生的传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黄(黄友葵)、喻(喻宜萱)、周(周小燕)、朗(郎毓秀),后来,这四人被称为中国美声唱法“四大名旦”;二是十月革命后一些著名的俄籍演唱家来我国传播美声唱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当时著名的俄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进入20 世纪50 年代后,欧洲一些美声唱法乐团及声乐教授来华讲座,彻底掀起了国内学习美声唱法的热潮。比如,1956 年来华的保加利亚声乐教授主要传授美声唱法的发音和基本演唱原则;20 世纪60 年代意大利声乐教授伊利斯·克拉岱蒂等人来华传授美声的关闭唱法;1979 年以美籍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为代表的一行人来华进行了为期5 个月的美声唱法讲学与授课等。此次讲学在我国美声唱法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主要强调了运用美声唱法时要将整体品质放在第一位,演唱时力争做到集声音、表情、语言动作等所有艺术美于一体,高音不冲不滑,低音不压不垮。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如1982 年美国一流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Fello教授到上海音乐学院为13名中国学生讲学,他使用轻机能训练法教导学生美声唱法的发音、气息调整及歌词朗诵方法等。而在1989 年和1993 年,国际知名歌唱家——擅长演唱德国艺术歌曲的荷兰女高音Ameling 来华讲学,主要讲解艺术歌曲的伴奏理解以及对演唱作品的诠释。在西方国家不断向我国输出美声唱法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我国本土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美声歌唱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施鸿鄂、魏松、戴玉强等,他们创作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如《满江红》《茶花女》《又见西柏坡》等。

三、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唱法是由作品的风格决定的,由文化、风格、语言三部分组成。我国声乐界的两大主流唱法分别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不管哪种唱法,其发音基础都是不能改变的,这样才能确保正确、科学的发音方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声唱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大批民族美声歌手开始出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使美声唱法获得了广泛传播,同时,歌唱家对美声唱法技巧的应用和结合更为灵活,这进一步推动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广大群众普遍对美声唱法认知较少,要想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博取观众的眼球,就需要借鉴和参考民族唱法。通过对传统戏曲、民歌等音乐作品的演唱经验和演唱技巧的继承和吸收,在声乐题材和演唱技巧上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将科学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风格、语言进行有效融合,演唱出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声唱法的中国化。

四、新时期中国的美声唱法

21 世纪以来,全球格局的巨大变化导致各个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西艺术的相互借鉴已成必然趋势。随着人们的文化修养程度逐渐提升,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热烈。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众对美声唱法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包容程度也在逐渐提升,这是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领域立足的绝佳时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是单纯将西方的美声唱法引进到本土就可以了,因为无论从艺术鉴赏视角来看,还是从美声唱法所传达的深层文化底蕴来看,美声唱法都不符合现阶段我国民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在保证美声唱法的纯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是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美声声乐的重要方向。

五、美声唱法在我国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借鉴、突破创新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发展比较曲折。最开始,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途径一是赴美声乐学生回国后传播,二是由外籍人员引入我国。当时,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艺术领域可谓一枝独秀,创作的曲目也多以传播爱国思想或唤醒民众爱国救世意识为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外声乐艺术代表团及个人多次来华讲学,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长足发展,声乐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本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歌剧《江姐》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我国采用美声唱法的典范作品。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途径逐渐增多,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美声唱法的题材和形式也日益丰富,这时,我国美声唱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并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肯定。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涌现了一批本土美声演唱家,其演唱的美声作品完美诠释了艺术无国界的理念,他们通过美声唱法的完美演绎,让世界看到了东方神韵,推动了我国声乐事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展现了大国的文化艺术学习能力。

从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整个历程不难看出,美声唱法之所以能在中国有一席之地,除了因为它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之外,美声唱法对其他艺术文化的吸收、消化也功不可没。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新时期,我国文化自信水平越来越高,美声唱法要想在中国声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绝不能对欧洲音乐文化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合理借鉴其蕴含的音乐内涵和文化底蕴,并在这一基础上融入家国情怀,如此一来,才能既保证美声唱法的纯正性,又展现其艺术特性,使更多的国人认识、接受并喜爱美声唱法。

(二)大力发展艺术事业,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其在我国的发展势必要迎合国人的艺术诉求,要想发展中国特色美声艺术,我国美声音乐人既要科学掌握美声唱法的原则,又要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变迁及民众的内心诉求有所了解,并对本土声乐唱法了然于心,充分融合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并在其中加入民族因素,进行风格多样的声乐演唱,在展现美声唱法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传承我国的民族声乐。以秦腔为例,秦腔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特殊的声乐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陕、甘、宁地区,具有唱腔高、曲调凄凉婉转、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的特点,符合黄土高原地区民风粗犷的地域特点,很受当地老一辈民众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城市化日趋加深的背景下,秦腔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青少年的审美需求,作为西北地区的特殊艺术形式,秦腔正在逐渐被遗忘,为了继承并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秦腔演员开始尝试采用美声唱法演绎秦腔曲调,并对乐器进行改革,从而使秦腔重回大众视野,获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秦腔和美声唱法在唱腔、训练方法、发音标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唱法相通的现象完美地解释了为何著名的美声歌唱家金铁霖能够培养出如宋祖英、彭丽媛等这样的优秀的民族歌唱家。学习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学习人员需要遵循千篇一律的发音规则,音乐人可以适当在本土声乐中找突破口,融入美声唱法,再求同存异,创作出多元化的综合美声作品,推动中国美声艺术的飞跃发展,当然,这需要有较高艺术造诣的音乐人才来完成,因此,大力发展声乐艺术,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重视中国美声声乐作品的创作

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蒙特威尔曾表明: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的艺术审美需求逐渐提升,大众对好的声音和好的声乐作品的需求持续攀升。在这一期间,美声唱法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在我国声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音乐制作人创作出人民听得懂、喜欢听且易于传唱的美声声乐作品。最重要的是,创作出的作品要有中国特色,要符合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同时还要保留美声的“原汁原味”,真正达到演绎国外经典时纯正,演绎民族曲目时正宗的效果,消除中国民众对美声唱法的距离感,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彰显艺术无国界的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中国美声艺术聆听中国声音,感受东方神韵。

(四)艺术歌曲的创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我们一直以来都大力提倡艺术作品的人文关怀,而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艺术歌曲,在创作时要把“以人为本”思想放在首位。在艺术歌曲中体现人文关怀更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提升广大群众对作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同时,也使欣赏者对音乐之美有一番新的感受,从而为美声唱法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五)强化市场意识,加强美声唱法的推广

市场意识的强化和美声艺术在市场上的不断推广,可以使更多人主动了解美声唱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美声实践。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可以推动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同时,还可借助演出场所建设、艺术培训及音像出版等方式,将美声艺术渗透到广大群众中去,使美声唱法深入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六、结论

音乐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人,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国民音乐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也关系到公民素质的培养,同时,国民的音乐素养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艺术鉴赏能力,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与美声唱法起源地的一些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美声唱法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声唱法音乐风格独特,与国民的审美需求不匹配,在我国一直难以得到普及和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美声唱法要想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势必要“入乡随俗”,即在传承美声唱法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本土元素,融入本土民俗,贴近大众,走进百姓生活。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对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本土化,以及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声乐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