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磁共振成像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2-11-25 10:43周宣明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异位症磁共振盆腔

周宣明

合浦县人民医院 广西 北海 5361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其病理机制为腺体、间质等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由于其具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的特点,因此可侵犯全身各个部位,其中以盆腔最为常见,因此临床又将其称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诱发不孕及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2]。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在育龄期女性妇科疾病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约为10%~18%,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有40%的患者合并不孕。由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相关症状类似,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其诊断方式受到了临床重点关注。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进展后,磁共振成像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无电离辐射,能够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多面观察、无需注射造影剂的优点[4]。本文现针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磁共振成像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分析,主要综述内容如下。

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

1.1 发病机制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内以外的部位,并生长、浸润及反复出血,异位活内膜组织可随着卵巢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充血、肿胀和出血,同时还会引起平滑肌组织反应性增生,使局部解剖结构扭曲变形[5]。目前临床针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临床经过研究后提出了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等理论,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6]。种植学说是临床最早提出的理论,认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与经血逆流、淋巴及静脉播散、医源性种植等因素有关,认为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沿输卵管进入盆腔并种植,从而导致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7]。针对这一理论,临床学者进行研究发现[8],在患者月经期间进行盆腔探查可见经血,且经血内含有子宫内膜。目前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展,有关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相关理论也不断增加,认为发病机制也与患者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激素、炎症状态及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同时分析临床相关研究发现[9],不间断排卵周期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存在一定影响。但该理论还需进行进一步验证。

1.2 病理表现

临床主要将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腹膜型、卵巢型及深部浸润型,其中深部浸润型是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指病灶位于腹膜下5mm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0]。临床研究表明[1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依次为宫骶韧带、肠道、阴道、膀胱、输尿管,发生率分别为52.7%、22.7%、16.2%、6.3%、2.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①位于盆腔腹膜和卵巢表面腹膜;②卵巢囊肿内衬黏膜子宫内膜植入;③位于直肠和阴道之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与脂肪、纤维组织混合形成复杂、坚实的复合物[12]。当患者存在上述任何一个病理表现形式时均可引起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或基质细胞慢性出血及炎症,从而对神经末梢造成刺激,引起疼痛的同时还可影响输卵管正常功能,减少子宫内膜容受性,对卵母细胞和胚胎的发育造成阻碍,最终引起不孕[13]。

2.磁共振成像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

2.1 扫描方法

扫描前做好相关准备,主要包括适度充盈膀胱、不行清洁灌肠,直肠及阴道内未放置填充物;常规平扫扫描参数如下: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盆腔入口到耻骨联合,成像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echo,TSE)T1WI和T2WI,成像方位为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①矢状位:T1WI、T2WI、DWI、动态增强压脂;②轴位:T2WI、增强压脂;③冠状位:T2WI压脂,增强压脂[14]。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按照0.1 mmol/kg、流率2 .5mL/s 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采用三维容积内插扰相序列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T1WI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参数:TR 3-5ms,TE 1-3ms,FA12-15,NEX2次,层厚3mm。注射前采集一次矢状位图像,注射23-25 s后再连续扫描4期,656采集延迟扫描的矢状位图像。有研究认为[15],T1WI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金标准,推荐采用T1WI抑脂和非抑脂相结合,可以通过2D或3D-Dixon水脂分离技术来实现。

2.2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可受到病灶内各种组织成分比例、出血量及初雪时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信号强度,当患者存在亚急性出血时,磁共振成像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在压脂像上强度更高,但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当患者存在反复出血症状时,磁共振成像可见不规则、粗毛刺状的轮廓,在T1及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16-17]。腹膜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器官或腹膜表面可见斑点或小囊;卵巢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磁共振成像表现为T1加权像高信号囊肿,T2加权像均匀低信号[18]。而不同部位的深部浸润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表现出的磁共振成像不同,具体如下:①直肠阴道隔:T1WI上低至中等信号伴斑点状高信号,T2WI为均一的低信号[19]。②子宫骶骨韧带:T2WI低信号伴或不伴高信号,韧带内结节,单侧或双侧针对能够后,根部厚度>9mm,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当子宫骶骨韧带病灶不伴高信号而仅表现为低信号与子宫肌层及盆壁肌肉信号相仿时,极易漏诊,垂直于宫颈的薄层T2WI对诊断有帮助,SWI可以提高子宫骶骨韧带病灶的检出[20]。③膀胱:增厚膀胱壁内见点状T1WI高信号[21]。④直肠及乙状结肠:局部肠壁增厚部位存在T2WI上低信号或T1WI上斑点状高信号[22]。⑤直肠阴道隔、阴道、输尿管:均表现为T2低信号,可伴随T1高信号或T2高信号,当输尿管旁出现线样低信号并输尿管走行失常成角时,提示输尿管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可能[23]。临床研究表明[24],当输尿管完全包围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时,输尿管受累的几率约为50%,当包围输尿管周径<180°时,输尿管受累几率>80%。

2.3 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

常规磁共振成像是临床疾病诊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诊断方式,以磁共振现象为原理,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从而对人体内氢质子产生作用,形成磁共振现象,脉冲停止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经过处理后将产生的信号转化为图像[25]。

2.4 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逐渐应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相较于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在保证一定诊断效果的同时缩短了诊断时间[26]。

2.5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最早被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近几年逐渐应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其诊断原理为扩散加权成像技术,通过利用三维立体角度对扩散各向异性信号数据进行分解、量化,从而精细显示组织微结构并进行量化分析,使临床疾病诊断准确率有效增长[27]。

3.小结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可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疾病,由于其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为了便于临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并针对疗效进行评估,临床多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及评估。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诊断价值较高的技术,具有无电离辐射,能够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多面观察、无需注射造影剂的优点,同时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不断发展,除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外,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也逐渐应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且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也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异位症磁共振盆腔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盆腔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