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尿失禁相关危险因素及康复护理干预新进展

2022-11-25 10:43冯利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漏尿括约肌盆底

冯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2

尿失禁是一种能客观证实的病症,表现为不自主漏尿,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及盆腔手术、尿潴留、绝经期、分娩损伤等因素引起,老年人常见的尿失禁类型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全球尿失禁患者中,约有15%~30%的患者为老年人,而在我国,老年人尿失禁患病率为18%~55%,其中女性占比较高。分析相关调查报告发现[3],老年尿失禁在女性中发病率约为51%。尿失禁可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交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长期卧床患者伴有较为严重的尿失禁症状,可引起失禁性皮炎等一系列皮肤问题,延长住院时间、居家安全存在隐患、社会功能缺陷、医疗经济负担加重,影响患者疾病预后的同时,还可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诱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4]。因此针对老年尿失禁患者需采取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对机体的影响。本文现针对老年患者尿失禁相关危险因素及康复护理干预新进展进行分析,主要综述内容如下。

1.尿失禁分类

1.1 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患者在打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膀胱内尿液不自主的沿尿道外口渗漏,多见于女性群体,主要发病机制与膀胱颈尿道近端高度活动性尿道内括约肌缺陷有关[5]。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尿失禁患者中约有40%~50%为压力性尿失禁。临床将压力性尿失禁分为三个等级,主要包括:①Ⅰ度:咳嗽、笑、喷嚏时发生漏尿;②Ⅱ度:行走、上楼梯时发生漏尿;③Ⅲ度:站立或卧位时均有尿失禁。

1.2 急迫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表现,或是由膀胱肌肉紧张过度和尿道括约肌合作不当引起的尿频、尿急等症状,多见于中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尿意时不能由意志控制而尿液经尿道流出。经过调查显示[7],急迫性尿失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20~30岁年龄段女性中发病率为15%,30~40岁为16%,60~70岁为20%。

1.3 混合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是指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同时存在,并伴有膀胱括约肌机能不全,主要分为既有压力性尿失禁又有逼尿肌过度活动引起的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合并单纯的逼尿肌过度活动[8]。

2.老年患者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2.1 部分治疗药物的使用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老年人机体多方面器官功能逐渐下降,逐渐诱发大多数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而部分治疗药物可对老年人尿道功能造成损害。如治疗神经方面病变的药物会与患者的身体调控机制交互作用,引起神经失调,从而导致尿失禁的产生;β-受体阻滞剂等类药物能增加逼尿肌的张力,地西泮类药物可以使逼尿肌松弛,精神病用药则能使括约肌松弛,这些药物均能一定程度地对下尿路产生影响,引发尿失禁,另外,降糖药、α受体阻滞剂、雌激素、镇静麻醉药等药物的使用也会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9]。

2.2 腹内压增高

腹内压增高是引发尿失禁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腹内压增高后可增肌尿道以及盆底肌肉等尿道支持结构的负担,使盆底肌或尿道括约肌松弛从而导致尿失禁。临床研究表明[10],肥胖、吸烟、便秘、每天坐位>2h、重体力劳动等可增加尿失禁的患病风险。

2.3 激素影响

女性在妊娠及分娩期间,体内会分泌出大量的雌激素及孕激素,从而使尿道支持结构强度降低,同时分娩时患者腹压可增加,胎儿娩出可对盆底肌肉造成损伤,若不及时采取康复锻炼措施,可增加尿失禁发生风险[11]。

3.老年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3.1 心理护理

尿失禁极易对老年患者心理造成影响,诱发抑郁等不良心理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为老年尿失禁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重对心理的护理,应主动、积极的关心、体贴患者,并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我感受,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尿失禁的发生机制及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足够关爱及尊重,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充分满足患者个人需求,从而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3.2 功能锻炼

3.2.1 盆底肌肉锻炼

针对机体状况允许的患者,可通过适当的功能锻炼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缓解尿失禁症状,从而减轻疾病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盆底肌肉锻炼通过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多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从而锻炼盆底肌肉,加强控尿能力。临床学者针对尿失禁患者给予盆底肌肉锻炼[12],结果显示,锻炼8周后60%的患者尿失禁症状有效改善并治愈,而患者满意度高达99%。

3.2.2 耻骨肌锻炼

耻骨肌锻炼主要指在排尿过程中患者主动中断排尿,并再继续排尿的重复锻炼,可有效帮助恢复尿道括约肌功能。临床学者将耻骨肌锻炼及盆底肌肉锻炼联合应用于尿失禁患者护理中[13],结果显示,相较于护理前,患者护理后盆底肌功能有效提高,漏尿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2.3 膀胱功能锻炼

要求患者按照规定时间排尿,并逐渐延长排尿的时间间隔,勿1次摄入大量的饮用水,每隔1~2h将膀胱内积蓄的尿液排空,并逐渐延长排尿间隔,当患者已经能够每隔1~2h正常排尿时,可适当将排尿时间延长至3~4h,从而提高患者对膀胱的控制能力,改善漏尿情况。

3.3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尿失禁严重程度及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针对患者每日饮用水摄入量,可控制在1500~2000ml之间,避免患者摄入大量液体,引起多尿症状,使尿失禁加重。同时告知患者睡前应限制饮水,减少夜尿现象,同时针对患者摄入液体的种类也有所要求,禁忌摄入浓茶、可乐等可对膀胱造成刺激的液体。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报道发现[15],富含咖啡因的饮料、碳酸饮料等可对膀胱造成刺激,与尿失禁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3.4 护理用具

目前临床针对老年尿失禁患者常使用的护理用具包括留置导尿管、护垫、纸尿裤、医用接尿器及避孕套式尿袋等。①留置导尿管多见于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此类患者长期卧床,通常肢体功能退化,肌肉萎缩,因此无法下床活动,通过为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方式可避免尿失禁对患者会阴部皮肤造成影响,减少失禁性皮炎发生率。②护垫及纸尿裤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安全性较高的尿失禁护理用具,具有透气性好、不限制活动等优点。临床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发现,相较于留置导尿管,采用护垫及纸尿裤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较低,皮肤改善较少。③医用接尿器可有效避免留置导尿管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尿管不畅等并发症,具有可反复使用、价格低廉的优点。④避孕套式尿袋多见于男性老年尿失禁患者,选择合适患者阴茎大小的避孕套式尿袋收集尿液,对患者翻身及外出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小[16]。

4.小结

尿失禁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对其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可对患者疾病预后造成影响,使病情恶化,因此选择合适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功能锻炼、饮食护理等措施,鼓励并关爱患者,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改善盆底肌及膀胱功能,从而改善漏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帮助患者减轻尿失禁症状,同时避免因不合适的护理用具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可将多种辅助器械及锻炼方式应用于老年尿失禁患者护理中,从而起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漏尿括约肌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分析老年患者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你被漏尿困扰了吗?
缘何会出现产后“漏尿”
排便的奥秘
前列腺术后漏尿一般是暂时的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