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2-11-25 10:43王荣芳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补液家属肠道

王荣芳

全州县人民医院 广西 桂林 541500

小儿腹泻为小儿高发及常见疾病,是由多种致病菌与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1]。其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低于一岁的患病人数约占50%[2]。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该疾病患儿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存在严重脱水的患儿早期改善其脱水情况十分必要。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机体防御能力差、肠道菌群失调及人工喂养不当等因素均会引发腹泻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同时会阻碍其生长发育。护理干预的实施在该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在予以患儿积极治疗的同时与需护理措施联合干预,可进一步提升疗效,从而能促进其康复。本文就小儿腹泻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小儿腹泻的病因及症状

1.1 病因

小儿腹泻主要的病因可分为易感因素、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三种,而感染性又能够分为肠道内感染与肠道外感染。易感因素:相比较成人,由于小儿自身消化系统尚无发育成熟,消化酶与胃酸分泌不足情况下营养物质要求较高,当患儿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易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当机体防御功能较差情况下胃肠道内SIgA血液免疫球蛋白、胃内酸度低,自身防御感染能力较弱[3]。人工喂养小儿无法从母乳中获得营养成分,加之食物感染与机体防御能力低下,人工喂养更易发病。感染性腹泻:(1)肠道外感染导致的腹泻。主要是因为病原体毒素的作用导致的消化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不断增加而造成的腹泻。通常是由于小儿患感冒、肺炎时,细菌经肠道外或血液中透过肠壁,后经肠道内渗透入引发的肠炎,有时会伴有腹痛,一般位置多在脐周,无压痛感;(2)肠道内感染导致的腹

泻:主要经口入。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黄绿色、带少量的黏液,有酸臭味,严重的患儿会伴有呕吐及发烧的情况;非感染性腹泻:当气候改变、食物改变及喂养时间变化均是引起腹泻的重要因素。在该疾病发病机制上,当婴幼儿服用经病原菌感染水、食物后,大量病原菌侵袭下会导致机体防御力降低,引起疾病[4-5]。同时,当轮状病毒侵入肠道时,会引起小肠绒毛细胞损伤,黏膜回收电解质能力降低,引起腹泻。继发出现双糖酶分泌不足,造成肠腔内糖类消化不完全,被肠道细菌所分解,造成肠道内渗透压增加,加重水电解丢失,引起腹泻。

1.2 临床症状

患儿腹泻作为临床发病风险较高的儿科疾病。通常情况下,若患儿排便频率高于平时,且粪便性状似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有未消化食物、脓血及黏液等,被称之为腹泻[6]。多数患儿出现腹泻后,临床症状表现以排便紧迫感、肛门不适及失禁等,为患儿健康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据相关数据显示[7],我国5岁以下患儿腹泻发病率高达20%,平均我国儿童每次腹泻次数高达3-5次。引起腹泻病原菌多为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及诺如病毒等,早期若未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家属可根据患儿排便情况判断其是否出现腹泻,正常儿童每日多为1-2次,呈黄色条状,腹泻患儿会增多,轻度4-6次,重度达到10次以上。

2 小儿腹泻定义

小儿腹泻通常是由多种致病菌与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其为临床患病率较高的疾病,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年的夏季与秋季为高发疾病,夏季主要由感染大肠杆菌而致病,秋季则因感染轮状病毒而致病[8-9]。

3 护理干预

3.1 基础护理

3.1.1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需定时对病房进行开窗通风消毒,保持病房内环境整洁,并调节室内温湿度为22-24℃、60-70%。

3.1.2 严格隔离

根据患儿疾病的不同实施隔离制度,新入院的患儿需做到床边隔离,直到两次大便培养结果呈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护理人员在接触每名患儿前后需严格进行手消毒,实施护理操作时需佩戴好防护用品,结束后严格消毒再接触下一位患儿;患儿的粪便及尿不湿需采用1%煤酚皂溶液消毒后再丢弃[10-11]。患儿穿过的衣物及用具需高温煮沸后再进行暴晒。定时采用含氯消毒剂对床头柜、门把手、桌子及椅子进行擦拭,以最大程度降低和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3.1.3 病情观察及护理记录

护理人员需每天及时记录患儿的粪便次数、气味及颜色等情况,若有呕吐情况还需及时记录好次数、量及性质等情况,并密切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护理人员需关注患儿脱水、酸中毒的恢复情况及有无腹痛等情况,需定时为其测量体温,适时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若其体温过高时,需减少衣物、头枕冰等处理,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12]。

3.2 综合护理

3.2.1 饮食干预

小儿腹泻病护理中饮食护理干预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护理人员需对患儿的饮食情况实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科学、营养的饮食方案。需注意的是:(1)若患儿处于母乳喂养期,在患儿出现腹泻症状期间可继续实施母乳喂养,不能因腹泻而停止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促进患儿肠道功能的恢复;(2)若患儿食用配方奶粉,可采取半奶喂养,病情严重时予以无乳糖奶粉喂养,以使奶浓度降低,减轻胃肠的负担,加快肠道功能的恢复;(3)患儿在出现腹泻症状期间尽量进食流质饮食,从而利于肠道恢复。例如米汤。限制高蛋白类饮食,如蛋类。同时需减少含糖量高食物的摄入,如糖果。避免加重患儿肠胃的不适感。

3.2.2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通过安抚以使患儿的烦躁不安情绪得以缓解,以提高其配合度及依从性。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及年龄,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其实施宣教,同时需做好患儿家属的宣教工作,如向其讲解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式、护理重点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以增强家属对患儿病情的了解[13]。

3.2.3 心理干预

患儿受病情的影响、加上年龄较小,通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及哭闹等情况。大多数家属因过度担心患儿的病情,极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及理解能力等采取合适的语言与其进行交流,以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可通过使用玩具、音乐及动画片等吸引其注意力,以使患儿的不良情绪得以缓解,同时提升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从而使护理效果提高。此外还需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工作,予以其安慰及鼓励,使家属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予以患儿照顾,从而加快患儿的恢复速度。

3.2.4 用药护理

一般由肠毒素引起细菌、病毒感染所致腹泻,通常情况下不予以抗生素治疗,可积极指导患儿补充维生素B,相应予以补液疗法治疗,可选择口服补液,对临床轻度脱水患儿,予以口服补液盐50-80ml/kg,中度脱水患儿予以口服补液盐80-120ml/kg,对存在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休克患儿,积极予以静脉补液治疗[14-15]。当临床纠正休克症状后,及时鼓励患儿口服补液盐溶液,其中可添加金双歧、思密达及双歧三联活菌等肠粘膜保护剂。对临床侵袭细菌引起的腹泻,予以患儿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若用药后48h内病情无好转,及时更换药物。

3.2.5 口腔护理

指导患儿增加水分的补充,保持口腔湿润及清洁。若其口腔内出现鹅口疮,及时为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将制霉菌素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涂抹于创面[16]。

3.2.6 输液护理

患儿患病后多次的呕吐和腹泻极易造成其出现营养不良及脱水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遵照医嘱及时对患儿实施补液,补液需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原则,同时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体征及精神状态的变化,防止其出现渗肿胀的情况[17]。护理人员需对输液速度进行合理的调节,观察患儿输液部位有无出现红肿及皮疹的现象,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通知医生并实施相应的干预,以保证患儿的安全。

3.2.7 臀部护理

由于患儿患病后大便次数的增多,排泄物会对其臀部皮肤产生刺激,情况严重甚至会出现溃烂的现象。需指导患儿家属及时使用温水对患儿臀部实施清洗,确保皮肤的清洁。若患儿臀部皮肤发红,可予以其氧化锌软膏局部涂抹,以保护皮肤。刘倩[18]等研究表明,对患有腹泻病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其症状得到改善,缩短疗程,同时能提高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谈晓倩[19]等研究认为,予以该疾病患儿综合护理,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并能有效缩短疗程。

3.3 出院指导

嘱咐家属在患儿出院后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并密切观察患儿大便的变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腹部保暖。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患儿的体格训练,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

4 小结

在对腹泻患儿实施护理操作时发现,除用药治疗外,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难以用言语表达自身状况,无法进行沟通。为此,大多数患儿在就诊时出现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护理人员需保持良好的耐心、加强巡房,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针对小儿腹泻,需从患儿的生活、饮食及卫生等方面着手,采用针对性、科学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其康复。早期科学、积极做好预防措施,能有效缩短患儿治疗时间,培养良好生活及饮食习惯,可避免小儿原理疾病入侵,确保其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补液家属肠道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补液盐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要从“肠”计划 肠道SPA三部曲
头孢哌酮钠联合低渗补液盐对重型福氏志贺菌性痢疾的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