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博士生生死观教育的研究进展

2022-11-25 10:43陆铭羚邓海林罗瀚文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死观博士生医学

陆铭羚 邓海林 罗瀚文

1.柳州市柳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柳州 545005

2.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5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浅薄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我国传统文化“重生忌死”的观念造成当代大学生对死亡的漠视。其次,社会复杂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应对心理困惑缺乏技巧,抗挫能力差。第三,我国的生死观教育构建当代大学生生命理念的“实效性”差。据调查,“医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43%”、“医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6.42%”[1]。由此可见,当代医学生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的报告率较高,医学院校应引起重视[2-3]。医学博士生属于大学生范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我国医疗科研技术的中坚力量,其职业性质关涉人们的生命安危,甚至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进程,重视医学博士生的生死观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为调查目前我国医学博士生的生死观现状,探讨我国医学博士生健康生死观教育的实效途径,故作此研究。

1 生死教育的定义及医学博士生生死观的教育意义

1.1 生死观教育定义

生死观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生命观教育,另一方面是死亡观教育。生死观教育问题是指导人们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以及让人们明白生命和死亡之间关系的问题[4-5]。健康的生命观教育引领人们多维度地去感受生命的存在形式,体认生命的本真意义,热爱生命,不轻易放弃生命,进而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正所谓生死相依,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忌讳谈及死亡,当代年轻人,甚至医学专业博士生对死亡认识浅薄,以至近十年余年来大学生轻生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首先,当代医学博士生们应该正视死亡,理解死亡是生命自然转归的一种结局现象。其次,通过死亡观教育向医学博士生介绍疏导心理问题的实境知识与技巧,更有勇气地应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境和挑战。最后,死亡观教育要指引医学博士生们合理规划有限的人生,设计好学术生涯,让学术生命价值永存,提升人生价值[6]。

1.2 医学博士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死观意义重大

第一,是共筑当代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7]。第二,是医学博士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崇高人生价值的基础。第三,有助于提高医学博士生的人文素养。第四,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博士生的职业需求。第五,有利于完善医学博士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塑造良好医患关系。

1.3 生死观教育重在塑造医学博士生健康、完善的人格

培养医学博士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应该从培养正确的生命观着手,灌输生命价值至上的理念,让他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热爱、尊重生命,培养生命信仰。正确获得生命认识之后,才可内化为医学博士生自身宝贵的生命观念,进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对自己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系统完善的生死观教育不应局限于仅仅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仍需注重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授应对人生逆境知识和技巧,磨炼生命意志力。让医学博士生深入理解人生本来就是充满欢笑,也存在悲伤;蕴藏幸福,也包含不幸的复杂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能力,培养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心境,从而面对心理困惑、人生挫折时担当自我生命,悦纳人生、锐意进取[8]。

1.4 生死观教育应包含幸福观的教育

描述幸福的概念虽然许多,但康德说过:“幸福是个很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幸福,但他从来不能确定,并且前后一致地对自己说他渴望的到底是什么。”。正因为幸福观是不确定的,是可以构建的。因此,在构建人的幸福观方面教育有其必要性。教育应该培养人感悟幸福的能力。幸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幸福也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都有灵魂的参与渗透[8]。幸福感的获得可以是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爱,也可以是实现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而不强求是完成人生的宏伟蓝图。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幸福与人生价值实现相联性,必然与人的生死观密切相关。在幸福观教育时可借鉴将宏伟蓝图分解为阶段目标的原则,提高当代医学博士生感受幸福的能力[9]。因此,人生的幸福是需要以健康、合理的生死观为基础的。

2 生死观教育的实效途径

2.1 学校开设专门的生死观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生死观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抓好医学专业课程中生死观理念的渗透工作。医学专业课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时注重融入人文生死观内容,能将专业知识讲解得更深入浅出[10]。

2.2 校园设立“创新型”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心理辅导

课堂有限时间的生死观教育仍是不能够彻底解决医学博士生们的心理问题,通过设立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对医学博士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提高当代医学博士生们的健康心理素质,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医学博士生们的心理问题[11]。首先,形式上创立如“温馨小屋”、“成长加油站”、“魅力阅博苑”等,改变以往人们对心理疾病咨询中心敬而远之的印象,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内更容易被学生们接纳。其次,在学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问卷等形式调查,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及时发现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专项辅导,并让学生定期接受回访、问卷调查,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库,有助于降低个案学生轻生发生率。再次,课堂之外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塑造关爱生命的校园形象,开展多种形式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如:开展生命知识方面的互动竞赛、生命观演讲比赛,观看健康生死观宣教电影,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等,丰富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扭转狭隘思维,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怀。总之,通过“创新型”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有效的完善医学博士生们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困境的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3 医学博士生生死观教育内容

3.1 医学博士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是有志之士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健康积极的生死观指引人们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奋斗,它引领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并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一步步升华生命的价值。医学博士生既然选择了医学这一为人类健康奋斗终生的崇高职业,就应该把这一职业当作事业进行奋斗,超越善待生理生命,达到实现生命价值的层次。作为医学专业学历最高的群体,医学博士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是医学科研技术的中坚力量。人是万物之灵,人的机体是相互联系而复查的系统,医学博士生是高素质的医学科研群体,具备推动人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优势素质基础,医学博士生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维护人类健康,而不应仅仅把医学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树立正确积极的生死观,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医学科研事业,延续自身的精神生命。因此,医学博士生的事业观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切入点可从生死观构建着手,让他们树立健康、合理的生死观。人只有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映照下,才会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才会知道自己的事业是什么,也才会为某项事业而无悔地付出。

3.2 立足生死需要的情爱教育

生命式恋爱是灵魂之爱,是一种发自内心希望对方能真正获得幸福的真挚的神圣的情感。它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的灵魂、相互欣赏基础之上的,渴望能找到一位相伴终生的伴侣,这样的恋爱上升为爱情不会勉强对方,更不会给对方负担,它是会自愿自觉的承担责任与义务,并会富有激情的、全身心的投入、认真对待,直至终老。即使情感受挫,它也能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帮助失恋的对方,同时化痛苦为动力,并能恰当的为受伤的爱情找到一个出口。这才是真正的恋爱,也是生死观教育为医学博士生们指引的情爱观。

3.3 社会媒体的人文关怀引导是生死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部分媒体为追求商业利益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造成不少负面影响,不良社会风气感染部分医学博士生,医学博士生中出现缺乏社会责任感、学术不端、轻生等现象[12]。因此,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进引导宣传力,有效的净化社会大环境,构筑多维度生死观教育系统关爱医学博士生。如移动公交媒体、现代形式的微信平台、QQ软件等,是加强人文生死观宣传力度既便捷又现实的可行方式。移动公交媒体可向广大乘客宣传正能量知识,客观评价时事,正确引导舆论。

3.4 完善的生死观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

在家庭生死观教育中,父母是孩子从出生起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生命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影响孩子的生命价值观。父母也应该怀有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给医学博士生营造乐观向上、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这种家庭气氛中感悟生命中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医学博士生树立健康的生死观。因此,对医学博士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学校必须争取家庭的参与,形成学校与家庭共同关爱医学博士生的“合力”。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同时,注重加强医学博士生的生死观教育有其特殊意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合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对医学博士生们进行生死观教育,今后加强“个体化”方案引导,宗旨在于让他们正确认识、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本质、意义,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死观,提高人文素养,达到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同时尊重、关爱他人生命的和谐。

猜你喜欢
生死观博士生医学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学的进步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