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022-11-25 10:43樊日煌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血常规红细胞淋巴细胞

樊日煌

宾阳县人民医院 广西 南宁 53040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血管狭窄或者闭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最终引起心脏病。发病与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诊断常用肌钙蛋白T、血清肌钙蛋白T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预后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1-2]。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实验室中的经典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测项目中较多指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发生机制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有紧密联系[3]。基于此背景,本文对血常规检测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一种用来评估红细胞异质性的重要指标,常将其运用到血液系统疾病与贫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过程中。如检测出的RDW值高于常规范围,那么说明红细胞大小不均匀,体积差异明显,同时也说明无效红细胞生成增多或者红细胞加速破坏,进一步表明患者可能存在贫血、先天性红细胞异常或者造血功能异常等疾病。多个文献研究结果提示,RDW和冠心病的诊断与预后之间紧密相连[4]。目前,RDW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有研究指出,RDW发生变化可能受到血管内炎症因子影响,炎症因子会使红细胞稳态发生改变,对铁代谢产生影响,进而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使红细胞存活时间大大缩短,最终提高RDW水平[5]。影响RDW与心血管疾病潜在关系的机制除了炎症反应还有氧化应激反应。但是是否可以将RDW作为反映血管内炎症因子的重要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

内皮下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损伤为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血小板激活为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之间具有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受到高水平血栓烷A2、β-血栓球蛋白以及表面促凝蛋白等因素影响,血小板体积会慢慢增大,逐渐发生形态学、功能学变化,从而参与到血栓形成中,因此,可将血小板体积变化情况作为反映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趋势。以往研究表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其能够反映出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功能,临床上常将其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测、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方面。Ding[6]等文献结果显示,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体内的MPV水平值会更高。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PV值高于7.55fL,那么说明该患者病情会加重,可能会转为高危心肌梗死。

MPV水平持续升高的状态下,血小板代谢活性也会逐渐升高,同时纤维蛋白原、P-选择素以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表达上调,还会使5-羟色胺与β-血栓球蛋白释放量增多,最终提高血小板代谢活性。因此,有研究推测血小板体积增大会加快血栓形成[7]。美国一项研究报道指出,对行PCI后采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的MPV值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且还有研究指出,MPV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以及血小板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负相关,血小板反应性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之间呈高相关性。故通过对MPV进行研究,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除去氯吡格雷药物之外,阿司匹林在血小板高反应性上也和血栓事件因素有关。Zhang[8]等人文献结果指出,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中、高阿司匹林血小板反应性患者的MPV值之间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研究表明,MPV值主要由血小板压积与血小板总数的比值得出,受到技术标准等因素影响,每个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也不尽相同[9-10]。此外,MPV值还受到年龄、性别、遗传等方面因素影响,与男性比,女性MPV值更高,这些都会增加MPV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可将MPV作为预后预测因素;在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也可以将MPV作为长期随访的预测因子。但是MPV的确切临床价值依然需要临床加大研究量来进一步证实。

3 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冠心病

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与斑块破裂过程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炎症因子会导致巨核细胞增生,血小板增多活化,并使凝血“瀑布效应”进一步激活,最终导致机体血栓。另外,急性心肌缺血出现损伤时,机体会分泌出大量的皮质醇、儿茶酚胺等激素,通过介导淋巴细胞的再分布,使淋巴细胞数值降低。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会将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两个指标整合为一个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出凝血功能是否亢进,而且还可以监测出炎症反应是否增强。机体受到炎症因子刺激后,体内血小板应激性增殖会增加,还会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增加淋巴细胞凋亡。因此,与单纯细胞计数相比,PLR作为炎症标志物的意义更大,可以将机体炎症反应的平衡性更好的体现出来。PLR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Li[11]等文献报道指出,通过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LR水平受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MACE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PLR水平明显升高,MACE发生组的PLR水平也明显提高。还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LR升高和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全因死亡率之间有较高相关性,是导致全因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还有研究指出,PLR越高,那么就表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当PLR高于116,则预测患者的Syntax评分升高的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66%。以上可知,对PLR进行监测,有利于掌握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4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与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将血常规监测指标中的白细胞各亚型作为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血清炎症标志物和冠心病之间有紧密联系。临床上常将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作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的重要指标。不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也和冠心病之间紧密联系。Kose[12]等文献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对照者,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MR明显降低,且LMR和Syntax评分之间呈负相关,因此可将LMR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依然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可以将LMR作为评定冠心病患者预后的主要依据。

5 MPV/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冠心病

血小板体积和淋巴细胞计数为血常规中的常规检验项目,MPV/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PVLR)能够将机体内炎症过程与血栓形成水平准确反映出来。有研究指出,MPVLR和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复杂性之间紧密相关,与PLR相比,其预测价值更高;另外,MPVLR和ACS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对于MPVLR<4.31的患者,MPVLR>4.31的患者更容易患糖尿病与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全因住院死亡率会明显升高[13]。还有研究发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MPVLR处于高水平状态下,其冠状动脉血栓负荷会更重,行PCI术后更容易发生无复流现象,且还会加大死亡风险,因此,可将MPVLR作为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与长期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14]。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上以及预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无复流发生方面,可将MPVLR作为重要评定依据[15]。但是目前关于MRVLR和冠心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临床加大研究量进一步证实。

6 结语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测项目,以其具备的检测方便、快捷、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在各级别医院中得到广泛运用。血液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成分和动脉粥样硬化潜在发生机制之间紧密相关。考虑到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硬化诱发,血小板含量升高为其特征之一,因此,将这些血液指标逐渐应用至评估冠心病临床预后与预测冠心病中,应用价值较高。此外,这些指标还可以用来对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进行评估。但是这些标志物参与到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机制还尚不明确,需要临床加大研究量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对冠心病进行预测和评估过程中,通过应用血常规各项指标协助有助于早期预防,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血常规红细胞淋巴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