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遂平妖传》异文中的通假字研究

2022-11-26 09:46杨继光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字典通假古音

鞠 雪 杨继光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三遂平妖传》由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北宋庆历末年贝州王则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民间传说以及市井流传的话本整理编写而成,共二十回,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的鼻祖。此书后又经过冯梦龙的改写,增补成四十回本。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传》保留了大量的口语、俚语,行文风格与宋元话本相近,语言质朴自然,基本上反映了元末明初汉语的面貌,因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以及所处的时代使《三遂平妖传》在近代汉语史上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四十回本可能因明末社会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著中的某些语言现象。两种版本在异文使用上的差异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明初到明末这200年间语言在文字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

通过对比二十回本与四十回本文字方面的差异,发现这段时期文献在用字方面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本文以《三遂平妖传》二十回本的世德堂本和四十回本的嘉会堂本为研究语料,从通假字方面对异文进行全面考察,希望通过对异字异文细致的分析,把握古籍异文中的字际关系,把握近代汉语在语言方面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通假字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一种古书用字现象。关于通假字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第二种观点认为通假字“既包括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还包括其他不同的字被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各种现象”[1]74。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本文研究通假字时采用第二种观点。

“宋代邢昺在论述通假字时说,‘音义虽同,而字形踳駮。’”[2]498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本文在分析《三遂平妖传》的通假字时,主要以《广韵》或《集韵》作为参照,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以及音近通假。除在语音上的联系外,部分通假字在字形和字义上也有联系。因此,根据语音及字形构件的特点,可以把通假字分为以下几类:(1)声符相同的形声通假字;(2)形符相同的通假字;(3)形声字的声符作通假字;(4)无形体联系的通假字。

一、《三遂平妖传》中的通假字

(一)声符相同的形声通假字

1.摽-標①

攀辕截镫,名摽青史播千年[3]246。

攀辕截镫,名標青史播千年[4]822。

按:“摽”与“標”通假,义为“标写,标榜”。“《说文·手部》:‘摽,击也。从手,票声。’”[5]2058古音为滂母宵韵,本义为击打。后又通“標”,古音为帮母宵韵。两者叠韵通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摽,又假借为標。’”[5]2058

2.济-挤

离了右军巡院,看的人挨济不开[3]307。

离了右军巡院,看的人挨挤不开[4]876。

按:“济”与“挤”通假,义为“拥挤”。“《说文·水部》:‘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如泜。从水,齐声。’”[5]1898古音为精母荠韵。“《说文·手部》:‘挤,排也。从手,齐声。’”[5]2094古音为精母霁韵。两者声同韵近,双声通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济,假借为挤。’”[5]1899

3.窟-掘

对图本度量地面远近相同,只须带五伯名窟子手,在城北打一个地洞,直入贝州城内[3]422。

对图本度量地面远近相同,只须带五百名掘子手,在城北打一个地洞,直入贝州城内[4]1103。

按:“窟子军”,挖地道的匠作与兵种。“窟”与“掘”通假,义为“洞穴”。两者古音同为溪母没韵,同音通假。“掘”本义为“挖,刨”。“《说文·手部》:‘掘,搰也。从手,屈声。’”[5]2021当义为“窟穴”时,“掘”通“窟”。“清高翔麟《说文字通》:‘掘,通窟。’《战国策·秦策一》:‘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吴师道补注:‘掘即窟,古字通。’”[5]2021

4.裡-哩

这里还有许多兀自没家生盛得裡[3]50。

这里还有许多兀自没家火盛得哩[4]606。

按:“裡”与“哩”通假,两者均从“里”得声,同音通假。“裡”在《说文》中的正体为“裏”。“《说文·衣部》:‘裏,衣内也。从衣,里声。’”[5]3294本义为衣服内层。用作语气词时,相当于“哩”“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裏,语助辞,犹哩也,呢也。”[6]9《6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里部》:“裏,通‘里’,即‘哩’‘呢’。”[7]774

5.烈-裂

引了这半日,又没甚花巧;烈烈缺缺的捏这几枝泥腊烛,要他何用[3]312!

引了这半日,又没甚花巧;裂裂缺缺的捏这几枝泥蜡烛,要他何用[4]881!

按:“烈烈缺缺”义为粗糙,不精致。《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当补。“《说文·火部》:‘烈,火猛也。从火,声。’”[5]235“9《说文·衣部》:‘裂,缯余也。从衣,声。’”[5]3290两者均从“”得声,古音皆为来母薛韵,同音通假。《近代汉语词典》“裂钱”一词下释:“裂,通烈。”[8]1186

6.纳-呐

众人见了,一齐纳声喊:看那箩里时,亘古未闻,于今罕有[3]137。

众人见了,一齐呐声喊:看那箩里时,亘古未闻,于今罕有[4]729。

按:“呐”,义为大声呼喊,是由“㕯”演变而来。“纳”,本义为丝吸水而湿的样子。“《说文·糸部》:‘纳,丝湿纳纳也。’”[5]3595当作“呐喊”义时,“纳”用为“呐”,两者皆从“内”得声,同音通假。

7.柰-奈

我不为吃着受用,家私虽是有些,柰我和你无男无女,日后靠谁结果[3]5?

我不为喫着受用,家私虽是有些,奈我和你无男无女,日后靠谁结果[4]485?

按:“柰”与“奈”通假,两者古音均为泥母泰韵,同音通假。“《说文·示部》:‘柰,果也。从木,示声。’”[5]1260本义为果木名。“《广韵·泰韵》:‘柰,果木名。’”[5]1260通“奈”,无奈,表示没有办法。“《广韵·泰韵》:‘奈,亦本作柰。’”[5]1260《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木部》:“柰,通‘奈’。按:柰,本为木名。”[7]435

8.撇-瞥

三人正看间,只见瘸师猛可地把三人一推,都跌下来,撇然惊觉,却在佛殿上[3]219。

三人正看间,只见瘸师猛可地把三人一推,都跌下来,瞥然惊觉,却在佛殿上[4]801。

按:“撇”与“瞥”通假,“《说文·目部》:‘瞥,过目也。又目翳也。从目,敝声。’”[5]2689本义为“大略地看一下”,故由本义引申出“忽然,倏然”义,“《聊斋志异·促织》:‘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一啄。’”[5]2689“撇”通“瞥”,眼光略过,匆匆一看。《近代汉语词典》:“撇,通瞥。”[8]1510“撇”“瞥”皆从“敝”得声,古音均为滂母宵韵,同音通假,故“撇”为“瞥”的通假字。

9.凊-清

凊平世界,荡荡乾坤,逼人下井,罢休不得[3]133!

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逼死人命,你却要脱身[4]723!

按:“凊”与“清”通假,两者皆从“青”得声,古音均为清母劲韵,同音通假。“《说文·水部》:‘清,朖也,澂水之貌。从水,青声。’”[5]1755“《说文·仌部》:‘凊,寒也。从仌,青声。’”[5]327“《玉篇·冫部》:‘凊,寒也,冷也。’……《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5]327“清”通“凊”,“《集韵·劲韵》:‘凊,寒也。或作清。’《庄子·人间世》:‘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陆德明释文:‘清,字宜从冫。从水者,假借也。清,凉也。’”[5]1757

10.稍-梢

王则交把他缚了手脚,吊在砲稍上,就城上打出去[3]418。

王则教把他缚了手脚,吊在砲梢上,就城上打出去[4]1098。

按:“稍”与“梢”通假。“《说文·禾部》:‘稍,出物有渐也。从禾,肖声。’”[5]2790本义为禾稼末梢,“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稍,按此字当训禾末,与秒为谷芒者别。’”[5]2790由本义引申为“事物的末端”。“《说文·木部》:‘梢,木也。从木,肖声。’”[5]1299两者均从“肖”的得声,“梢”古音为生母肴部,“稍”古音为生母效韵,两者声同韵近,双声通假。《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禾部》:“稍,通‘梢’,梢头;梢梢头(末尾)。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一齣:‘左手捽住张协头稍,右手扯住一把光霍霍冷搜搜鼠尾样刀。’钱南杨校注:‘头稍,即头发……稍为梢之假借字。’”[7]635

11.似-姒

骊山顶上,料应褒似逞英雄[3]27。

骊山顶上,料应褒姒逞英雄[4]558。

按:“似”与“姒”通假。“《集韵·止韵》:‘姒,姓。’《通志·氏族略三》:‘姒氏,伯鲧之姓。……’《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5]1108“《通志·氏族略三》:‘姒氏,姒亦改为似,后魏渴侯氏改为似氏。’”[5]160两者古音皆为邪母止韵,同音通假。

12.脩-修

当日文招讨留和尚与行者在中军,即脩战书一封,交军士去贝州投下,约在来日交战[3]403。

当日文招讨留长老与行者在中军,即修战书一封,教军士去贝州投下,约在来日交战[4]1070。

按:“脩”与“修”通假。两者皆从“攸”得声,古音均为心母尤韵,同音通假。“《说文·肉部》:‘脩,脯也。从肉,攸声。’”[5]213本义为肉干,古人用来送礼。通“修”,有“修饰,高,修改”义。“《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诗·小雅·六月》:‘四牡脩广。’毛传:‘脩,长。’”[5]213

13.祗-秪②

太尉早起梳洗,厅下祗应人从跟随[3]245。

太尉早起梳洗,厅下秪应人从跟随[4]821。

按:“祗”与“秪”通假。“《说文·示部》:‘祗,敬也。从示,氐声。’”[5]2562“《尔雅·释诂下》:‘祗,敬也。’”[5]2562“《广韵·脂部》:‘秪,榖始熟也。’《集韵·脂韵》:‘秪,禾始熟曰秪。’”[5]2784“祗”古音为章母脂韵,“秪”古音为知母脂韵,两者皆从“氐”得声,声近韵同,叠韵通假。《汉语大词典》:“秪,同祗。恭敬。”[9]11227《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禾部》:“秪,通‘祗’,恭敬。”[7]635

14.柱-住

你是养家的人,外面却才雪下,若一朝半日冻柱了,急切出去不得,终不成我三口儿直等饿死[3]31?

你是养家的人,外面却才雪下,若一朝半日冻住了,急切出去不得,终不成我三口儿直等饿死[4]565?

按:“柱”与“住”通假,两者皆从“主”得声,“住”古音为澄母遇韵,“柱”古音为澄母麌韵,声同韵近,双声通假。《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木部》:“柱,通‘住’。《后汉书·郑禹传》:‘辄停车住节。’注:‘住或作柱’。”[7]448

(二)形符相同的通假字

1.付-傅

添一指太长,减一指太短,施朱太赤,付粉太白[3]16。

添一指太长,减一指太短,施朱太赤,傅粉太白[4]496。

按:“付”与“傅”通假。“付”古音为非母遇韵,“傅”古音为敷母虞韵,音近通假。“《说文·人部》:‘付,与也。从寸,持物对人。’”[5]144又“付”用同“敷”,“《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付粉施朱。’”[5]14“4傅”通“敷”,“敷”“傅”古音均为敷母虞韵,同音通假,有“涂擦抹”等义。“《广雅·释言》:‘傅,敷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傅,假借为敷。’”[5]240故“付”与“敷”“傅”通假。

2.茅-茆

茅斋寂静,啣泥燕子趁风飞[3]207。

茆斋寂静,衔泥燕子翻风[4]791。

按:“茅”与“茆”通假。“茅”古音为明母肴韵,“茆”古音为明母巧韵,两者声同韵近,双声通假。“《说文·艸部》:‘茅,菅也。从艸,矛声。’”[5]3409“《说文·艸部》:‘茆,凫葵也。从艸,卯声。’”[5]3405茆,通“茅”,义为茅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陈奇猷注:‘茆、茅字同。’”[5]3405

3.閑-閒

次日,官身、私身、閑汉都来唱喏[3]235。

次日,官身、私身、閒汉都来唱喏[4]813。

按:“閑”与“閒”通假。“閑”“閒”古音均为匣母山韵,同音通假。“《说文·门部》:‘閑,阑也。从门中有木。’”[5]4363本义为门栅栏,“閑”通“閒”,有“空闲,安闲”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閑,古多借为清閒字。”[10]1024“《广韵·山韵》:‘閑,暇也。’”[5]4363

(三)形声字的声符作通假字

1.才-材

身才矮小,头巾没额,顶上破了,露出头发来,一似乱草[3]187。

身材矮小,又瘸了一只腿,一步高,一步低。头巾没额,顶上破了,露出头发来,一似乱草[4]773。

按:“才”与“材”通假。“才”“材”古音皆为从母咍韵,同音通假。“《说文·才部》:‘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5]7本义为初生的草木。通“材”,指身体的高矮胖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才材财裁纔字以同音通用。”[10]478《汉语大词典》:“身才,身材。身体的高矮胖瘦。才,通‘材’。”[9]14666

2.躲-朵

双手捉住两只耳躲,掇那头安在腔子上[3]261。

双手捉住两只耳朵,掇那头安在腔子上[4]835。

按:“躲”与“朵”通假,同音通假。躲,“《玉篇·身部》:‘躲,躲身也。’”[5]4063本义为躲藏,避开。《汉语大词典》:“躲,用同‘朵’。”[9]14677假借为“朵”,指耳朵。《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身部》:“躲,通‘朵’,耳朵。”[7]846

3.番-翻

你便把这书院颠倒番将转来,也没寻处[3]21。

你便把这书院颠倒翻将转来,也没寻处[4]499。

按:“番”与“翻”通假。古音皆为敷母元韵,同音通假。《汉语大字典》:“‘番’同‘翻’。”[5]2723“《说文·釆部》:‘番,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5]2723本义为兽蹄印,后通“翻”,有“翻转,翻动”义。《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田部》:“番,通‘翻’,翻转,翻动。唐杜甫《三绝》之三:‘会须上番着成竹。’按:清高翔麟《说文字通》卷二据此为:‘番音贩,与翻音同义。’”[7]589

4.裡-里

员外道:“这锭银子那裡来的?”[3]59

员外道:“这锭银子那里来的?”[4]627

按:“《正字通·衣部》:‘裏,或作裡。’”[5]3297“裡”为“裏”的俗字,二字同用。“《说文·田部》:‘里,居也。从田,从土。’”[5]3922本义为“人所居住的地方”,通“裏”,义为“里面,内部”。“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里,假借为裏。’《素问·刺腰痛论》:‘肉里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里,裏也。’”[5]3923

5.里-理

却说李遂带同李鱼羹看了图本,到城北计算了地里,和诸葛遂智指挥窟子手,穿地洞打入贝州来[3]424。

即同李鱼羹看了图本,只有城北地面上土宽濠浅,计算了地理,和诸葛遂智指挥掘子手,穿地洞打入贝州来[4]1106。

按:“地里”两地相隔的历程,即路程。“里”与“理”通假,古音皆为来母止韵,同音通假。“《说文·玉部》:‘理,治玉也。从玉,里声。’”[5]1194本义为加工玉石。通“里”,长度单位。

6.列-冽

时逄仲冬,彤云宻布,朔凨凛列,纷纷洋洋下一天好大雪[3]29。

时逢仲冬,彤云密布,朔风凛冽,纷纷洋洋下一天好大雪[4]564。

按:“列”与“冽”通假,两者古今皆为来母薛韵,同音通假。“《说文·刀部》:‘列,分解也。’”[5]356“冽”,寒冷。“《广韵·冫部》:‘冽,寒气也。’《诗·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传:‘冽,寒也。’”[5]326《古字通假会典》:“列通洌。”[11]630又“洌”同“冽”,互为异体字,故“列”与“冽”通假。

7.青-清

不喷时天青日朗,喷了时只见乌风猛雨,霹雳交加,飞砂走石[3]393。

不喷时天清日朗,喷了时只见乌风猛雨,霹雳交加,飞砂走石[4]1063。

按:“青”与“清”通假,“青”古音为清母青韵,“清”古音为清母清韵,声同韵近,双声通假。“《说文·水部》:‘清,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青声。’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5]1755本义为水澄澈纯净透明,无杂质。通“青”,“《释名·释言语》:‘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叶德炯曰:‘清、青,古通。’”[5]1757

8.以-似

待诏肚里自思量:“两箇言语不以东京人,恁地箇孤调调地行?”[3]118

待诏肚里自思量:“两箇言语不似东京人,恁地箇孤调调地行?”[4]708

按:“以”与“似”通假,古音皆为邪母止韵,同音通假。“以”字《说文》作“㠯”,“《说文·㠯部》:‘㠯,用也。’”[5]137“邵瑛群经正字:‘《诗·何人斯》释文:㠯,古以字。《汉书》皆作㠯。’”[5]137通“似”,“《集韵·止韵》:‘佀,或作似,亦省。’”[5]138“《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按:《史记·高祖本纪》作‘皆似君’。”[5]138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似,假借为以。’《老子》第二十章:‘而我独玩似鄙。’俞樾平议:‘似,当读为以,故以、似通用。’”[5160故“以”和“似”互相通假。

9.旨-指

妈妈轻轻地走到风窗边,将小拇旨头蘸些口唾,去纸窗上轻轻地印一个眼儿[3]20。

妈妈轻轻地走到风窗边,将小拇指头蘸些口唾,去纸窗上轻轻地印一个眼儿[4]498。

按:“《说文·旨部》:‘旨,美也。从甘匕声。’”[5]1593本义为“味美,美味。”“《说文·旨部》:‘指,手指也。从手,旨声。’”[5]1982“旨”与“指”通假,两者古音皆为章母旨韵,同音通假,有“手指”义。

10.珠-朱

面前放着一只水碗,手里拿着个珠红葫芦儿[3]66。

面前放着一只水碗,手里拿个朱红葫芦儿[4]634。

按:“珠”与“朱”通假,两者古音皆为章母虞韵,同音通假。“《说文·玉部》:‘蚌之阴精。从玉朱声。’”[5]1189本义为蚌壳体内所生的珍珠。通“朱”,有“朱砂”之义。“《字汇补·玉部》:‘珠,又与朱通。朱沙也。’《后汉书·袁安传》:‘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祕器。’李贤注:‘《音义》云:‘以朱沙画之也。’‘珠’与‘朱’同。’”[5]1189

(四)无形体联系的通假字

1.伯-百

打一倾,倾出二伯来颗赤豆,并寸寸剪的稻草在地下[3]66。

打一倾,倾出二百来颗赤豆,并寸寸剪的稻草在地下[4]635。

按:“百”与“伯”通假,“《说文·人部》:‘伯,长也。从人,白声。’”[5]169本义为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汉书·酷吏传·王温舒》:‘置伯落长以收司奸。’颜师古注:‘伯,亦长帅之称也。’”[5]169通“佰”,一百之数。“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伯,假借为佰。’《汉书·食货志上》:‘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颜师古注:‘仟谓千钱,佰谓百钱也。今俗犹谓百钱为一伯。’”[5]169“佰”,“百”之俗字,故“百”“佰”与“伯”通假。《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人部》:“伯通‘百’。”[7]44

2.办-扮

当日胡员外打办得身上干净,出去见几个相识[3]61。

当日胡员外打扮得身上干净,出去见几箇相识[4]629。

按:“《说文新附·力部》:‘办,致力也。从力,辡声。’”[5]4307本义为处理,做。“办”古音为并母裥韵,“扮”古音皆为帮母裥韵,两者声近韵同,“办”与“扮”双声通假,有“打扮,装扮”义。《近代汉语大词典》:“办,借作‘扮’。串戏。”[12]52

3.薄-洎

在东京城里这个才落薄的胡员外,夫妻二人并女儿叫做永儿,原是大财主,只因天火烧得落难,荡尽了家私,搬在不厮求院子里住。[3]30

在东京城里这个才落洎的胡员外,原是大财主,只因天火烧得落难,荡尽了家私,搬在不厮求院子里住。[4]564

按:“落洎”即为“落泊”,“洎”为“泊”的形误字。“落泊”,穷困失意,流落无依。“泊”本义为船靠岸;停船。“《玉篇·水部》:‘泊,止舟也。’《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泊,舟附于岸曰泊。’”[5]1702“泊”不仅可以表示船停泊靠岸,还可以引申为人在某处停留,近代汉语常见[13]105。在古籍中“薄”“泊”相通,两者古音均为并母铎韵,同音通假。

4.带-戴

头上裹顶头巾,带一朵罗帛做的牡丹花[3]252。

头上裹顶头巾,戴一朵罗帛做的牡丹花[4]828。

按:“戴”,加于物上。“《小尔雅·广诂一》:‘戴,覆也。’”[5]151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戴,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10]188“《说文·巾部》:‘带,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5]854本义为“束衣的腰带”。“带”与“戴”通假,“带”古音为端母泰韵,“戴”古音为端母代韵,两者双声通假。“宋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词:‘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王学初校注:‘簇带,宋时方言,插戴满头之意。’”[5]855

5.赴-附

又吃他惊了,交我魂不赴体[3]128。

又吃他惊了,教我魂不附体[4]716。

按:“附”,依附,依傍。“《小尔雅·广诂》:‘附,因也。’《广雅·释诂四》:‘附,依也。’”[5]4434“《说文·走部》:‘赴,趋也。从走,仆省声。’”[5]3705本义为趋走,往前。“赴”与“附”通假,“赴”古音为敷母遇韵,“附”古音为奉母遇韵,两者声近韵同,叠韵通假,有“依附”义。

6.公-工

众做公的道:“今番好了!得他自死在水里,也省了许多气力。”[3]285

众做工的道:“今番好了!得他自死在水里,也省了许多气力。”[4]858

按:“公”与“工”通假,两者古音均为见母东韵,同音通假。“《说文·工部》:‘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5]540本义为曲尺。通“公”,“清朱珔《说文假借义证》卷九:‘《诗·灵台》:‘蒙瞍奏公。’毛传:‘公,事也。’《楚辞章句》引作‘奏工’,是以工为公假借。’”[5]541

7.后-後

便把城楼上射下憨哥,次后焦员外说出永儿并憨哥对答不明,要永儿出来审问的情由说了一遍[3]105。

便把城楼上射下憨哥,次後焦员外说出永儿并憨哥对答不明,要永儿出来审问的情繇说了一遍[4]685。

按:“后”与“後”通假。两者古音均为匣母厚韵,同音通假。“后”本义为君主,“《说文·后部》:‘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5]62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传多假后为後。《大射》注引《孝经》说曰:‘后者,後也。’此谓后即後之假借。”[10]751“后”通“後”,义为时间在后的,与“先”相对。“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后,假借为後。’《仪礼·聘礼》:‘君还而后退。’郑玄注:‘而后,犹然後也。’”[5]628

8.交-教

胡员外道:“没计柰何,交我怎生是好?”[3]31

胡员外道:“没计奈何,教我怎生是好?”[4]565

按:“交”与“教”通假,两者古音均为见母肴韵,同音通假。“《说文·交部》:‘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5]311本义为脚胫相交。《汉语大词典》:“‘交’通‘教’。使。”[9]2071

9.礼-理

杜七圣焦燥道:“你交我孩儿接不上头,我又求告你,再三认自己的不是,要你饶恕,你却直恁地无礼!”[3]260

杜七圣焦燥道:“你教我孩儿接不上头,我又求告你,再三认自己的不是,要你饶恕,你却直恁地无理!”[4]834

按:“礼”与“理”通假,“礼”古音为来母荠韵,“理”古音为来母止韵,两者声同韵近,双声通假。“《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5]2579本义为“敬神,祭神以致福”[5]2579,通“理”,义为“道理”。《汉语大字典》:“‘礼’用同‘理’”[5]2580。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五:“礼,与理同。”[6]635

10.耐-奈

永儿道:“众位在此,可耐这厮没道理。”[3]125

永儿道:“众位在此,可奈这厮没道理。”[4]713

按:“耐”与“奈”通假,“耐”古音为泥母代韵,“奈”古音为泥母泰韵,声同韵近,双声通假。“奈”通“耐”,义为“忍受;忍耐”。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耐,犹奈也。”[6]288《近代汉语词典》:“奈,通‘耐’。”[8]1331

11.扒-爬③

瘸师见三人分三路来赶,迳奔上佛殿,扒上供卓,踏着佛手,扒上佛肩,㕠手捧着佛头[3]201。

瘸师见三人分三路来赶,迳奔上佛殿,爬上供卓,踏着佛手,爬上佛肩,双手捧着佛头[4]786。

按:“扒”与“爬”通假,“‘爬’字,有的方音读如‘八’,故写作‘扒’。”[14]196“扒”本义为拨掉,“《广韵·怪韵》:‘扒,拨也。’”[5]1932此义今不常用。常用“刨开,挖开”义,“《集韵·黠韵》:‘扒,击也。’”[5]1931此处义为“攀爬”,《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手部》:“扒,通‘爬’,攀越。”[7]342

关于“扒-爬”的“刨开,挖开”义在《三遂平妖传》中也有体现,如:“等天晓起来,叫人去扒火地盘,众人去扒看,开了口合不得,睁了眼闭不得。”[3]28此句中“扒”义为“用手或用耙一类工具把东西聚拢或散开”[5]1932。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爬”。“扒”同用为“爬”,“爬”用于方言义“扒;拨;挖”,一般在吴语区使用,如“1915年《象山县志》:‘手拨曰爬。音琶。’”[15]3457

12.扳-攀

实时扒上供卓,踏着佛手,盘在佛肩上,扳着佛腔子望里面时,只见黑暗暗地[3]203。

实时爬上供卓,踏着佛手,盘在佛肩上,攀着佛腔子望里面时,只见黑暗暗地[4]787。

按:“扳”与“攀”通假,两者古音皆为滂母删韵,同音通假。“扳”常用义为拉引,扭转等,通“攀”,攀援;攀附;挽。“《玉篇·手部》:‘扳,攀。’《广雅·释言》:‘扳,援也。’王念孙疏证:‘《隐元年公羊传》:‘诸大夫扳隐而立之。’何休注云:‘扳,引也。与攀同。’’《广韵·删韵》:‘扳,挽也。’《楚辞·严忌〈哀时命〉》:‘往者不可扳援兮,侬者不可与期。’洪兴祖补注:‘扳,与‘攀’同。引也。’”[5]1945

13.匹-劈

只见那做皮鞋的待诏跳将起来,匹头揪翻来便打[3]122。

只见那做皮鞋的待诏跳将起来,劈头揪翻来便打[4]711。

按:“劈头”,当头,迎头。“匹”与“劈”通假,“匹”古音为滂母质韵,“劈”古音为滂母锡韵,声同韵近,双声通假。“《说文·匸部》:‘匹,四丈也。从八、匸。八揲一匹,八亦声。’”[5]94本义为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劈”,冲着,正对着。《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疋部》:“匹,通‘劈’。‘匹头’,即‘劈头’。”[7]594

14.跎-䭾

好交妈妈得知,一个大汉跎一布袋米,把后门挨开来,倾下米在此便去了[3]47。

好教妈妈得知,一个大汉馱一布袋米,把后门”,义为“用背扛运,背负”。《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足部》:“跎,通‘驮’,用背驮运。”[7]838“驮”为“馱”的异体字。

15.谓-为

贫道思忖道:“此乃婆婆之名,谓何有人叫唤?”[3]255

贫道思忖道:“此乃婆婆之名,为何有人叫唤?”[4]807

按:“谓”与“为”通假,“谓”古音为云母未韵,“为”古音为云母寘韵,声同韵近,双声通假。“谓”本义为“告诉,对……说”。“《说文·言部》:‘谓,报也。’”[5]4259“谓”通“为”,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引王念孙曰:‘谓,犹为也。……《监铁论·忧边篇》曰:‘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谓之,为之也。……《大戴礼·朝事篇》曰:‘礼乐谓之益习,德行谓之益脩,天子之命谓之益行。谓亦为也,互文耳。’’”[5]4260

16.諕-吓

諕得王浆道:“这汉子是个妖人!”[3]353

吓得王浆道:“这汉子真是个妖人!”[4]941

按:“諕”与“吓”通假,两者古音皆为晓母禡韵,同音通假。“諕⑤”本义为虎的怒吼声,“《说文·言部》:‘諕,号也。’段玉裁注:‘此与《号部》‘号’音义皆同,《口部》‘唬’从‘口,虎’,亦读若暠。凡嘑号之声。虎为最猛,故皆从虎,会意。’朱骏声通训定声:‘从言,唬省声,即号之或体。’”[5]4246此处读音为“xià”,通“吓”,恐吓,害怕。

17.由-犹

说由未了,只听得法环响[3]196。

说犹未了,只听得法环响[4]781。

按:“由”与“犹”通假,两者古音皆为以母尤韵,同音通假。“由”的常用义为“原因,缘由”,“《集韵·尤韵》:‘由,因也。’”[5]2705“由”通“犹”,尚,尚挨开来,倾下米在此便去了[4]605。

按:“跎”与“馱④”通假,两者古音皆为定母歌韵,同音通假。“《说文新附·足部》:‘跎,蹉跎也。从足,它声。’”[5]3942本义为失足。通“馱且。“《孟子·公孙丑下》:‘王由足用为善。’杨伯峻注:‘由,同犹。’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所重者,奈俺哥哥由未表,适来恁地把人奚落。’凌景埏校注:‘由未表,犹有不明。’”[5]2706

18.由-繇

你没来由交我忍不住笑,捏着两把汗[3]84。

你没来繇教我忍不住笑,捏着两把汗[4]660。

按:“由”与“繇”通假,两者古音皆为以母尤韵,同音通假。“繇”本义为随从,“《说文·系部》:‘繇,随从也。’”[5]3675“繇”通“由”,“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繇,假借为由。’”[5]3675义为“原由”,“《汉书·元帝纪》:‘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繇。’颜师古注:‘繇与由同。’”[5]3676

19.元-原

把眼一观,用目一望,元来是一幅美女图[3]11。

把眼一观,原来光光一幅美女图[4]489。

按:“元”与“原”通假,两者古音皆为疑母元韵,同音通假。“元”本义为人头。“《尔雅·释诂下》:‘元,首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预注:‘元,首。’”[5]289《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元,通‘原’,本,原来,本来。《春秋繁露·重政》:‘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2]458《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儿部》:“元,通‘原’,原来,原先。”[7]80“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宫曰元宫,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5]289“《文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李善注:‘元元本本,谓得其元本也。’”[5]289

20.早-蚤

天色晚了,小娘子可只在八角镇上客店里歇一夜却行,早是有这歇处,独自一个夜晚不便行走[3]109。

天色晚了,小娘子可只在八角镇上客店里歇一夜却行,蚤是有这歇处,独自一夜晚不便行走[4]703。

按:“早”与“蚤”通假,两者古音皆为精母晧韵,同音通假。“蚤”本义为跳蚤,“《说文·䖵部》:‘蚤,啮人跳虫。’段玉裁注:‘经传多假借为早字。’”[5]3028通“早”,早晨。“《广韵·皓韵》:‘蚤,古借为早暮字。’”[5]3028“《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孔颖达疏:‘四之日其早朝,献黑羔于神。’高亨注:‘蚤,借为早。’”[5]3028

21.正-证

又无些表正,终不成只说见只石虎来,知州如何肯信我[3]143?

又无些表证,终不成只说见只石虎来,知州如何肯信我[4]733?

按:“正”与“证”通假,“正”古音为章母劲韵,“证”古音为章母证韵,声同韵近,双声通假。“正”本义为中正,平正,不偏斜。“《说文·正部》:‘正,是也。’”[5]1538即直也。通“证”,凭证,证明。“《仪礼·士昏礼》:‘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胡培翬正义引盛世佐曰:‘以物为凭曰正。’《楚辞·九章·惜诵》:‘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陆侃如等注:‘正,同证,证明。’”[5]1540

二、结语

“异文作为原始文本的衍生形态,是任何传世文献都无法规避的结果。”[16]28本文主要从文字方面对《三遂平妖传》的异文进行描述、分析,对比二十回本与四十回本在通假字使用上的差异。通过细致的分类考察,可知《三遂平妖传》异文中通假字大多有语音上的联系,部分通假字在字形和字义上也有联系。通过对以上异文中通假字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三遂平妖传》元末明初版本、明末版本的用字情况,以此折射出近代汉语用字在元末明初至明末这一时期内的发展,并为把握古籍异文中的字际关系提供借鉴。

注释:

①由于古籍中俗写“木”旁、“扌”旁无区别,因此,“摽”也可能是“標”的俗写字,二字相通。

②由于“禾”“礻”二旁形似,在古籍中相换混用,因此除上述通假外,也可能是偏旁相混造成的俗写字。

③顾之川先生认为“扒-爬”是一组同源词,是由于语流音变(音近)造成的,“扒”与“爬”麻沙叠韵;“扒”帮母,“爬”滂母。详见顾之川的《明代汉语词汇研究》第230页。

④“馱”,俗“驮”字。《字汇·马部》:“驮,俗作馱。”《正字通·马部》:“驮,从太,俗。”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鞍馱已失,遂反前店。”

⑤曾良先生在《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第248页指出:“唬,今辞书一般都有另一xià音,我们认为这一音是训读‘吓’而增加的。‘唬’在读xià时,可以说同‘吓’是等义的。”

猜你喜欢
大字典通假古音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敦煌本《字宝》中的活俚语 (入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衛伯考(下)
常德童谣里的古音浅析
落霞(外一首)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汉语大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