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永安溪湿地公园的生态胁迫与保护对策

2022-11-26 10:34柯志军谢哲根陈利星姚鸿文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2期
关键词:永安栖息地公园

柯志军,谢哲根,陈利星,姚鸿文,陶 晶

(1. 浙江省仙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仙居 317300; 2.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生态恢复是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者从湿地公园定义、效益与发展限制因素总结入手,分析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措施、发展对策[1-2];针对湿地公园管理、湿地资源、水域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发展压力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方法、技术、生态恢复设计以及建设措施对策等[3-8]。本文以详细分析浙江仙居永安溪湿地公园的生态胁迫成因及其危害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对策与方案,旨在提高保护管理水平,解决加速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保护难题,更好地保护公园湿地资源,提升栖息地质量,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 研究区概况

浙江仙居永安溪省级湿地公园是河流型湿地公园,位于永安溪河流中游、县域中部,区域面积1 569.67 hm2,西至井头垟深潭,东至县城东区的橡胶坝,南、北的边界以溪流两岸的河岸线、滩林、公路、面溪山脊等特征线和明显地类地物为界。公园以永安溪为轴线,跨度东西长15.4 km、南北宽8.01 km,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36′21″~120°45′51″、北纬28°46′55″~28°51′12″。公园内干流河道长26 185 m,上下游水位落差约37 m;最高海拔321 m,最低海拔约35 m。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528种,其中湿地维管束植物有306种,隶属于84科212属;脊椎动物5纲34目84科259种,其中淡水鱼类7目14科55种,两栖动物2目7科26种,爬行动物3目8科39种,鸟类15目42科109种(其中湿地水鸟35种),兽类7目13科30种。

永安溪是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椒江的上游干流,是仙居县行洪廊道、水资源廊道和生态景观廊道。仙居“8山1水1分田”格局造成该区域适宜开发的空间资源稀缺,永安溪及沿线河谷平原又是交通廊道、产业廊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永安溪湿地公园是永安溪的精华河段,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生态资产和社会财富,但因自然灾害和人类经营活动的加剧,生态胁迫严重。

2 研究方法

生态胁迫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从宏观的生态系统来说,生态胁迫是指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或良好演变不利的各种因素[9]。胁迫是指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的外力、外因或外部刺激,通常指给生态系统造成负面效应(退化或转化)的逆向胁迫;生态系统受胁症状通常是受胁症候群[10]。通过观察公园内湿地资源、栖息地的不良变化或受损情况,分析生态胁迫因素。

保护对策研究采用系统分析法。通过生态胁迫分析诊断出的问题,以保护公园湿地资源和生态系统为目标,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 生态胁迫因素及其危害

3.1 自然胁迫因素

3.1.1洪水和强台风

永安溪流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汛期有5—6月的梅雨期和7—9月的台风期,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39%和33%。梅雨期和台风期气象多变,暴雨多发,往往出现暴雨和洪水,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暴雨洪水平均1.8年发生一次[11]。永安溪是典型山溪性中型河流、雨源型溪流,县域“叶脉型”水系结构,四周山地是暴雨高值区,中部是西—东走向的永安溪,承纳南北两侧山地支流汇水,单位干流长度汇水面大,洪水时流量大、流速快,水位暴涨,急流冲刷侵蚀作用强烈。

暴雨洪水是湿地公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溪岸崩塌、溪床卵石冲积、河床变化甚至河漕改道、湿地植被冲毁等;台风对近、成熟滩林的影响大,上层林木风折,大径林木减少,林相残破。例如,2019年8月10日前后,超强台风“利奇马”引发了50年以上一遇的洪灾,造成湿地和湿地植被损失惨重,湿地公园内下加庄等5处岸坡冲毁崩塌;大北地溪河段等4处原有卵石滩增高,卵石滩面扩大,造成卵石滩的河段平水期溪流水面变窄,流经这些河段的溪水转化为卵石滩下径流,使枯水期更容易出现断流,降低了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大北地溪段河漕改道;滩林毁损严重,受害滩林面积占公园内滩林总面积约50%,在清口园大桥上下两岸有4处滩林连片倒伏,部分林木拦腰折断,有的连根拔起。

3.1.2干旱季和枯水期河流生态缺水

年内雨量分布不均,11 月至次年 1月为枯水期。夏季在副高压控制下常出现久旱天气,干旱年份7—8月总降水量仅占全年的4.7%。流经仙居城关的水量占永安溪流域的90%,最枯月平均流量为2 m3/s[12]。

干旱期和枯水期永安溪河流缺水,水位极低、流量少、流速缓慢,卵石滩河段局部断流干涸。干旱年份永安溪会出现短期大范围断流。低水位期间湿地公园生态用水不足,影响河流湿地的水景观、生物活动和生态过程,影响鱼类、水鸟栖息生存。

3.1.3森林病虫害

永安溪流域森林目前有松材线虫病、天牛、白蚁等森林病虫害,森林健康问题突出。因松材线虫病连续危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滩林林相破败不勘,虽经多年除治,响岩坦等6处马尾松滩林松材线虫病仍较重。由于天牛危害,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和河柳(Salixchaenomeloides)滩林中林木断干折梢的个体较多。白蚁对樟树(Cinnamomumcamphor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等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威胁。

3.2 人为胁迫因素

3.2.1生态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整治始于2000年,目前永安溪湿地公园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曾经污染源较多,如沿岸医化企业、石材加工厂、废旧白银提炼、洋垃圾拆解等工业污染,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倾倒建筑垃圾等。工业废水、河道采砂和石材加工、农村生活垃圾等对永安溪水体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13]。一度时期,水体严重污染,致使鱼类等水生生物难以生存,一些珍贵鱼种濒临灭绝;食物链、栖息地被破坏,水鸟种类和种群均减少,严重损害生物多样性。

公园内现有、在建、即建的跨溪大桥12座,交通噪声污染逐渐增强,干扰野生动物宁静栖息。

3.2.2非法经营活动

1)非法采砂采石。因永安溪的砂、鹅卵石具有较高商业价值,上世纪末河道机械化无序采砂石一拥而上,直至2012年开始河道采砂治理,经过铁腕整治,至2018年38家非法采砂场全部取缔。非法采砂、采卵石破坏了河床地形,部分河段甚至被挖穿了隔水层,造成河道坑洼、遗弃的砾石堆积,影响水系通畅性,河床、河流水位下降,水体浑浊,柴油机油污等破坏水体环境,河床地表扰动后砂、卵石易被洪水冲移、沉积,河床改变,河系不稳定;河流栖息地受到强度干扰,破碎化、退化,影响了鱼类栖息、产卵繁殖和洄游,也不利于其他水生生物生存繁殖;取沙取石蚕食湿地滩林,影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栖息环境。

2)非法占地和开垦。过去永安溪两岸挖塘、建房办渔家乐,圈地办石材加工厂,开垦搞特色农业种养殖等,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13]。土地平整(造田和造地)等危害,造成湿地滩林萎缩,森林质量下降[14]。目前永安溪滩林退化问题十分突出。

3)非法捕捞。过去非法捕捞禁而不止,电鱼、毒鱼、炸鱼等案件时有发生。2019年全县天然水域实施禁渔制度,禁止除休闲垂钓者一人一杆外的一切捕捞活动,但目前垂钓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非法捕捞造成鱼类资源衰退。

3.2.3森林经营管理不科学

滩林经营不科学,如在生长良好的枫杨天然滩林等林下种植水杉,破坏了滩林原始风貌;一些滩林林分密度过大,未及时进行抚育间伐,树干细长,林木高径比失调,冠幅窄小,根系不发达,树冠生物量低,林分生长量低;对衰老、衰退的滩林未采取更新措施。因此,滩林抗风倒、抗洪水冲击等抗逆能力弱,生态功能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面溪山坡森林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目前面溪山林常绿阔叶林偏少,生物多样性较低;马尾松林比例偏高,松材线虫病危害较重。表明面溪山林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环境保育功能偏低。

3.2.4其他人为胁迫因素

1)水源拦截。湿地公园外上游集水区有下岸、里林、北岙等7座大中型水库,这些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减轻了洪水灾害,但枯水期缺乏调度,加剧了湿地公园生态用水矛盾。湿地公园内木口堰坝上方建有清口园电站引水渠,引水分流,旱季溪流水量减少,导致木口堰坝至清口园电站河段干涸,河流湿地生态用水无保障。

2)合法的道路桥梁建设使用土地,造成湿地、滩林数量稍有减少,产生隔离效应,栖息地破碎化。

3)违章建筑整治不彻底。湿地公园划定前就存在的养鸡场、滩林中小屋、下加庄拉链厂等少量违章建筑,整治时仅捣毁,遗留下破房残壁、推倒的建筑堆,未对场地复原,影响景观、野生动物栖息。

4)少量苗木地经营强度较高,不利于野生动物栖息活动。

4 保护对策

4.1 加大对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力度

4.1.1顺利开展保护管理

针对妨碍湿地公园发展的少数人错误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保护意识,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守保护底线,保护优先、全面保护;建立和完善公园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湿地公园统一管理、协调配合的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保护管理队伍,开展日常巡护、监测等工作;组织社区参与公园保护管理。

4.1.2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严格保护湿地公园土地,杜绝建设用地向溪边滨水地带发展倾向,杜绝新增违建,彻底整治违章建筑,运走拆除的建筑遗弃物;严格保护公园湿地,巩固采制砂整治成果,继续打击非法采制砂,及时制止小规模偷挖砂石等破坏湿地的行为,防止非法采砂反弹;加强河流深潭(鱼类种子繁殖潭)管理,深潭河段应严格禁渔(包括禁止垂钓),严禁策划开发水上游乐等项目。

4.1.3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切实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繁殖环境

治理污水污染,排查沿岸污水口,流域农业生产、果园经营减少面源污染;工程建设避免水土流失;治理垃圾污染,清理公园内建筑垃圾堆、生活垃圾堆,禁止垂钓休闲者随意丢弃餐具盒、塑料袋。

4.1.4完善相关保护设施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加密远程实时监控探头,减少垂钓、偷捕等监控死角;过河大桥两侧安装消音板,减少噪声干扰;建设宣传教育中心、生态围栏、宣传牌和警示牌等。

4.2 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

4.2.1河流栖息地修复

河流是底栖动物、鱼类、两栖动物、水鸟等动物和藻类等水生植物的栖息地,根据永安溪湿地公园河流栖息地的生态协迫情况,确定保护与修复措施。(1)疏浚河道,合理依法采砂、采鹅卵石,移除洪水冲积形成的河床上的砂难、河槽上的鹅卵石滩,连通水系,汛期提高行洪能力,枯水期增加河面径流、提高水位。(2)修复溪滩面,尚存的采砂坑洼应人工平复,使溪滩面自然平整。(3)保护岸坡,采用木桩护坡、块石护坡、植被护坡、生态砖护坡以及生态袋护坡等作为湿地公园岸坡恢复措施优先技术[15]。(4)调度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协调好水力发电、居民生活和河流生态用水,发电调度服从生态用水调度[12]。公园上游的大中型水库作为应急补水水源,枯水期放水,保障湿地公园内的河流最小生态流量、最低生态水位得到满足。逐步停止公园内清口园电站发电取水,还水予溪流。(5)河岸线外划设缓冲带,宽度30 m以上。

4.2.2溪滩湿地森林栖息地修复

溪滩植被与岸边植被是两栖类、鸟类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1)间歇性淹没区域的溪滩植被因采砂、洪灾毁坏,需采取措施修复。清理枯死枝干;根据间歇性淹水频度、淹水深度,土壤情况,补植适生的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树种,可选种类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斑茅(Saccharumarundinaceum)、河柳、银叶柳(Salixchienii)、枫杨、乌桕(Sapiumsebiferum)、榉树(Zelkovaserrata)、苦楝(Meliaazedarach)、水杉、青皮竹(Bambusatextiles)、红壳竹(Phyllostachysiridescens)、水竹(Phyllostachysheteroclada)等。(2)新建护岸堤坝、驳岸加固堤坝应同时进行岸边植被修复,采用生态格网护垫上覆盖耕植土进行植物绿化,以草皮、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提升堤防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4.2.3沿岸阶地森林栖息地修复

沿岸阶地森林植被仅大洪水时被淹没,是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1)沿岸阶地栖息地马尾松纯林面积大,需及时清除松材线虫病疫木、风倒木,较大的林窗空地补植珍贵树种、色叶阔叶树种,如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沙朴(Aphanantheaspera)、珊瑚朴(Celtisjulianae)、乌桕、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香樟(Cinnamomumcamphora)、枫杨、榉树、乐昌含笑(Micheliachapensis)、木荷(Schimasuperba)、柿(Diospyrosglaucifolia)、湿地松(Pinuselliottii)、柏木(Cupressusfunebris)等。(2)对林木密度大的滩林及时抚育间伐、疏伐,增加林木生长空间,培养大径大冠幅林木,与大气秀美的永安溪相协调。(3)违章建筑拆除后平整土地,造林绿化。(4)永安溪南岸管山、上应村河段岸边需要建设河岸湿地景观防护林。(5)沿岸公路增加隐蔽性,设立噪音缓冲林带,以种植乔灌木为主,地被植物选择湿生湿地植物,减少噪音对湿地鸟类栖息、觅食活动的影响[2]。(6)对少量的苗木地降低经营强度,逐步调整为野生动物栖息地。

4.2.4面水山林栖息地修复

面水山坡森林是公园湿地的生态屏障、视觉景观带,是爬行类、鸟类、兽类等动物栖息地。(1)溪边近岸山林,白鹭、鸳鸯等水鸟晚间进入树林休憩,按照湿生动物对庇护生境要求开展森林栖息地修复;(2)对远岸森林动物栖息地积极开展林分阔叶化补植改造,发展阔叶林、针阔混交林;(3)对湿地公园内少量经济林进行生态化经营,人工劈灌,保持地表植被覆盖。

4.3 推进绿色发展

为促进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提高当地居民参与湿地公园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形成保护与发展利用双赢的良性循环。

永安溪湿地公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融,风景秀丽、灵动,以“清流曲水、漫滩森林、鹭鸟飞翔、奇峰古塔、绝壁幽洞”为特色。公园内漂流、溪滩活动、绿道运动等户外游乐资源丰富,永安溪绿道是浙江最美绿道,永安溪漂流享誉江浙沪。公园应合理利用区内资源建设休闲观光、户外游乐设施,建成优良的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基地;附近村庄可开设农家乐接待服务设施。湿地公园与周边村庄共同建设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永安溪乡村旅游带,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助力仙居县乡村振兴。

完善扶持政策,筹措保护建设资金,激励湿地公园绿色发展。包括建立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拓展绿色金融,推动湿地碳汇纳入碳汇交易范围。

5 结语

浙江仙居永安溪湿地公园既是典型性很强的河流型湿地公园,又具仙居县地理特色。调查研究湿地公园的生态胁迫因素,分析胁迫因素造成的危害,包括河流地形改变、湿地生态水量短缺、湿地面积减少、质量降低、生态环境污染、滩林等湿地植被萎缩和损坏、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以及食物链、生物物种和种群数量及其生存和繁殖状况受到较重不良影响。藉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以自然保护、自然恢复为主的比较系统的保护对策。但湿地公园生态胁迫、保护涉及气候、河流地理、生物生态、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有待长期定性和定量研究,不断提高保护水平。

猜你喜欢
永安栖息地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长安永安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在公园里玩
BEAN SCENES
美丽的永安溪
双面爱人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