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路径探讨
——基于芜湖市湾沚区的调查与思考

2022-11-26 11:06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

卫 华

(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安徽 芜湖 241100)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把生态资源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绿水青山是财富,只要转化得当,实现生态产业化,完全可以带来经济发展上的优势。

1 湾沚区生态优势

1.1 自然生态优势

芜湖市湾沚区(原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置县,距今已有2100 多年历史,2020 年7 月撤县设区。现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 个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总面积670 平方公里,人口35 万。2021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 亿元,同比增长1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6 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500 元,同比增长12.5%[1]。

湾沚区境内“八分陆地二分水,三分岗丘七分圩”,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通过持之以恒统筹推进清塘水、净河水、治污水“三水共治”和国家级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四城同创”,2021 年全区PM2.5均值33.8 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84%,青弋江、青安江等重点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质量处于省内领先并呈现持续改善态势。“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16%增长到25%,森林蓄积量由42 万立方米增长到71 万立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84%。获批全国河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称号,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国家生态环境领域荣誉“大满贯”,获省政府通报表彰。跻身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实现工业发展二十年,依然青山绿水间。

1.2 生态政策优势

湾沚区曾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2001 年,芜湖县委、县政府针对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经济增长缺少支撑的现实,提出“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环境立县”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长三角等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了全省首家以装备制造为产业特色的芜湖机械工业园,打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瓶颈制约慢慢显现。基于此,2005 年印发《芜湖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暨生态县建设规划》,标志着湾沚区生态创建正式拉开序幕,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撤县设区之后,坚持围绕“转型”做文章,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先后出台《芜湖县加快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负面清单》《关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若干政策》《芜湖县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芜湖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湾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等,全力打造航空新城、品质新城、幸福新城,奋力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1.3 生态建设优势

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先后出台《芜湖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芜湖县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纳入各单位年度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近三年党政干部实绩考核评分标准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3%、34%、36.5%,远超过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绿色化转型,成功申报总投资23.3 亿元湾沚区“两江四圩”区域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制定《湾沚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细化货币信贷政策,全面开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制造业、普惠小微等五大攻坚行动,助力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注重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全区5 个镇85 个行政村(社区),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全覆盖,全省唯一。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31 个、市级生态村59 个、24 个县级绿色学校,11 个绿色社区,1 个绿色军营,5 个绿色医院,5 个绿色敬老院。铁腕推进污染整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建立部门联动执法机制。2018 年以来,坚持环保倒逼,加快去污染产能,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近200 家;关闭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185 家,对全区76 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登记备案,制订粪污消纳一场一策计划;积极推进行刑两法衔接,在全省率先实行“黄砂入刑”工作制度,区镇两级联合执法,共清理整治40 余个涉河违法违规问题;对生态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环保不达标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1.4 生态产业优势

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9.4:59.9:30.7 调整为6.8:52:41.2,服务业占GDP 比重较2015年提高10.5 个百分点。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 家、高新技术企业155 家,2021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8%。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单位GDP 能耗持续下降,达到0.164 9 吨标煤/万元。新芜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省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

现代绿色农业深入发展。聚焦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增长转型发展,认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155 个,培育龙头企业153 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开展“稻虾连作”示范片300 亩,“稻鸭共生”示范片1 100 亩,完成4 万亩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建成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3个,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 个。持续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秸秆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和98%以上,入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全年吸引游客310 万人次,拉动消费18 亿元。成功举办第五届半程马拉松赛,“一年跑一镇”实现全覆盖。红杨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入选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 家、申报美股企业1 家。

数字经济效益显现。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18 家,完成“企业登云”40 家。新认定省级智能工厂1 家、省级数字化车间1 家,德力西电气“灯塔工厂”即将投入使用。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挂牌,集聚跨境电商企业15 家。2021 年实现电商交易50.5 亿元,同比增长28.5%,跻身“2021 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榜单第19 位。

2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问题分析

2.1 促进转化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相对于发达县区,湾沚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发展仍是主题,特别是撤县设区后,作为芜湖市新城区,三产发展与城市发展不相匹配,短板明显,加之新冠疫情影响,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依然存在。同时,由于科研院所较少、科技创新人才总体短缺,一些单位、一些部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意识还不够强,认识还不够深刻,就生态环境保护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法简单,从本位主义着眼,统筹谋划意识不强,不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2.2 实现转化的路径还不够畅通

“+生态”办法不多。缺乏生态思维谋划决策各项具体工作,少数干部认为“+生态”就是植树造林、水利兴修治理、市容环境卫生垃圾清理,存在“就产业论产业”“就生态论生态” 的狭隘观念,当务之急是推进绿色产业升级、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2]。“生态+”有待拓展。2018 年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包括:产业发展型、文化传承型、高效农业型、休闲旅游型等,把良好的生态作为资源、资本,释放发挥生态红利,如:利用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体、清洁的土壤、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美丽经济、乡愁经济、休闲经济、养老经济等,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简单直接的模式[3]。

3 湾沚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实践探索

3.1 厚植生态优势,维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持续开展城区散煤治理专项行动,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严格落实减排、降尘、禁烧等综合治理措施,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深入落实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方案,有序完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芜园区VOCs 排放管控。

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化“三水共治”“活水工程”,强化水源地保护,结合截污工程、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实施示范河流创建,加强岸线生态空间管控。开展城乡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提高设施和管网建设及运维水平。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系统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养殖企业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无害化,加大农用塑料地膜回收力度,督促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完成有毒有害物质排查,有效降低环境风险。

推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开展固废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按照“控源头、奖举报、查输运、堵落地、严打击、重追责”的总体要求,健全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依托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设立固废专项处置场所。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完善“东丘西圩、水网环绕”的区域生态网络结构。加快宣家滩、东草湖、西夹河、东港、百草湖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打赢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攻坚战,稳步提高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3.2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打造“一新一轻一重”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和维修保障、临空经济、低空经济、空港物流等产业体系,打造高端航空装备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牵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芜湖(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建设,打造全球重要航空物流节点。加快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商贸服务、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业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持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抢抓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机遇,争创省级跨境电商示范产业园。

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优优质粮油、苗木花卉、精品果蔬、特色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构建“四带一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乡村旅游廊道建设,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等,有序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工作。

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以新芜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线上经济企业。实施城市治理智慧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绿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高耗能、低效益产业升级,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持续优化能耗水平。

3.3 以转型升级带动传统产业“变绿”(转型升级模式)

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及健康生活家电等传统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率先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服务体系,2021 年实施技改项目162 个,技改投资增速62%,成功打造德力西产业园、飞科电器产业园,健康生活电器产业园初具规模。推动绿色包装、住宅产业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与提升。托盘产业年产值32.3 亿元,获亚洲托盘系统联盟授予“中国托盘第一县”称号。新芜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100%。2017 年以来,共清理低效用地企业135 家,盘活土地4 727 亩,建设用地产出率提高29%。

3.4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变优”(创新引领模式)

加快培育航空临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 年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0%,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CA42 国产双发四座多用途飞机成功首发,有力打破欧美行业垄断。国际航空器一站式维修保障中心加快建设,海鹰航空、华夏航空、深圳联合飞机等重大项目全力推进,中公航职院培训区即将投入使用,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突破。芜湖航空产业园获评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入列全省首批两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之一,集聚通用整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产业链项目70 余个,总投资额近400 亿元,2019年G60 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成功落户湾沚[4]。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建长三角软件外包服务基地,携手华为合作建设新型智慧园区,实现污染源监测、站房监控等数据实时共享。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5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 家,总量位居全省县区级第一方阵。人才强县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典型。常年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荣获“安徽省质量强县”称号。

3.5 以三产共融带动现代农业“变强”(绿色品牌模式)

发展绿色现代农业,获批全省“特色产业(莲子)+金融+科技”发展试点县(区),油菜产业入选全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产业,六郎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验收。推进“稻虾连作”“稻鸭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推广畜禽和水产适度规模标准化健康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打造“荤素八仙”等农特产品品牌效应,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0 余个,“陶辛青虾”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益然香木榨油系列产品获中国高端食用油金奖。做强农村电商,村级物流网点覆盖率达100%,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电商百佳县”。

3.6 以全域旅游带动生态资源“变现”(全域旅游模式)

打造53 公里乡村旅游风情道,串联15 个主要景点。成功举办第五届半程马拉松赛,“一年跑一镇”实现全覆盖。2019 半程马拉松赛获“安徽省十大最美线路”称号,红杨山汽车体育公园入选“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官巷村荣膺中国旅游模范村,珩琅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西河古镇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挖掘房车露营、天然氧吧、皖风皖韵等特色风情,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持续推进长三角全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获评省首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以陶辛水韵、西河古镇、珩琅山古塔、殷港小镇等旅游资源,构建了“春季踏青、夏季观荷、秋季采摘、冬季养生”的新格局。2021 年吸引游客310 万人次,拉动消费18 亿元,红杨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入选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

4 结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发“筑巢引凤”效应,促进了湾沚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过程中,湾沚区通过实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形成转型升级、创新引领、绿色品牌、全域旅游四种模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绿色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加快发展的重任、资源约束趋紧的压力,给湾沚区垂直崛起提出新挑战,任重而道远,好在方向已经明确,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探索出更优的路径。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