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忘返观园林

2022-11-26 16:37陈巍
中国科技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园林建筑

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晚清农民运动中声势最为浩大的莫过于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率军攻下苏州后,汇集著名匠师与数千民工,将拙政园与附近大户民居改建为忠王府。这座王府规模宏伟,尽管“匠作数百人,终年不辍”,直到3年后清军重新占领苏州时还是“工且未竣,城已破矣”。李鸿章进入未完全完工的忠王府,感慨它“琼楼玉宇,曲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赞其为“平生所未见之境”。我们知道,李秀成出身贫苦农家,一生戎马,与诗礼传家的士大夫趣味并不一致,然而在修建官邸园林时,规划布局和营造细节仍是相近的,可见园林作为传统文化在建筑美学中的结晶,实际上是雅俗共赏、跨越阶层的。

谈到中国园林,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苏州园林。的确,明清时期稻米流脂的经济条件、积淀深厚的人文氛围,使苏州园林成为一朵融合宇宙观、技术和艺术的奇葩。而除中国园林之外,历史上其他具有相近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也曾诞生不同风格,同时足以成为人类文化瑰宝的园林艺术。

中式园林的兴起

园林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例如中国古代除苏州园林所代表的私家园林外,还有源远流长的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等,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汉长安上林苑,北京圆明园和颐和园,以及五台山、普陀山、武当山等宗教圣地等,都在其列。它们根据其属性而功能和体验各异。几种园林并不是截然区分的,而是互有影响。例如苏州园林的最早起源,即可追溯至传说中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在姑苏城为西施营建的宫苑楼阁。而士大夫除以儒家思想为本外,又常为佛老思想熏习,故其宅邸布置也常杂糅不同观念。皇室则与士大夫之间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无论如何,影响各类园林的是同一文化母体,它们展现的是对不同侧面的偏好。

中国传统园林多属文人写意山水园。相较于近代一度强调的对自然的征服,中国同自然的相处方式用“天人合一”四个字就足以概括,中国古代园林的最高境界就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这一境界的集中体现,正是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兴起和当地水道纵横、土地肥沃、盛产湖石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此外也得益于苏州经济殷富、文人辈出、巧匠荟萃的社会条件。中国历史的推移也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到宋代,苏州就被看作是全国的“天堂”和“粮仓”了。明代中后期,苏州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富足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园林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支持。可以说苏州园林与这里经济地位上升相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经济繁荣结伴而来的,是在这里辈出麋集的文人雅士。方寸之间汇集诸多景致的园林既可以作为享乐和吟诗作画的场所,也可以作附庸风雅和颐养天年的安乐窝,许多文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明清时期,苏州籍贯的士子或是衣锦还乡,或是失意隐退,最终回归故里。他们一方面维护社会安定,另一方面竞相置宅造园,尤其是在明朝中期,官僚文人成了造园的主体,在苏州形成了一个大的造园高潮。

游園亦读园

读懂苏州园林,也就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有所领略了,那么苏州园林有哪些鲜明特点呢?

首先是建筑布局自由灵活。具有较强功能性的宫殿和寺庙的布局都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建筑讲究均匀对称布置,给人以平稳和整齐的感觉。苏州富户建造园林是为了在闹市中寻求自然之乐,采取了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即自由、不对称,强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式和布局。明代园林著作《园冶》把多种选址(“相地”)类型的注意事项都加以说明,认为相地如能合宜,造园自然得体,选址之后,园林已被赋予基本性格。

第二是建筑类型富有变化。苏州园林建筑类型之多,在古代各类建筑中首屈一指。园林建筑的类型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每种类型又有多种形式,变化多端。不同建筑类型既要承担作为居住交往的功能,又作为园林动态整体中的一部分进退有度。屋宇之间既错落有致,又要与周边景物根据观景和人物处所的角度位置相搭配。

第三是建筑方式精致素雅。建筑装饰既丰富多彩,又与地域特色有关。如苏州园林主要是以大片白色粉墙为基调,加上黑灰色的小青瓦屋顶与青灰色水磨砖门窗等,给人以淡雅清幽的感觉,这同故宫使用以黄色和红色为主的色调形成强烈对比。在彩绘方面,苏州园林多以江浙地区的青绿彩画为准绳,这使得建筑与园内生物色彩协调,生机勃勃,物景相融。

第四是建筑风格内敛内秀。同皇家园林建筑相比,苏州园林建筑体量一般不大,将自然囿于方寸之间,显得小巧玲珑,富有生活气息。

他处的园林

中国园林的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上层对汇集自然奇珍异景于一体的追逐是一贯的,曾经繁荣的文化大多都曾营造园林。就地域和风格类别而言,与中国园林并列的还有西亚园林和欧洲园林等。

西亚园林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从古文献和考古遗迹中,可以知道公元前1800年在幼发拉底河中游的马里(Mari),就有以棕榈树为主的庭院了。亚述时代发达的水利灌溉技术促进了园林营造,这里的国王曾在设有凉亭、柔软座椅、乐队,种植着葡萄、松柏甚至自外国移植树种的花园里检阅战利品。这时的西亚园林里还成为各类香草药材的种植地,最早的博物学文献就起源于此。部分学者认为曾被古希腊作家称道,但一直缺乏考古证据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是对亚述都城尼尼微的王家园林的误传。

亚洲较早出现的还有印度园林和波斯园林。印度地处热带,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营造园林绝好的天然条件。佛经及玄奘等来访者对印度园林多有引人入胜的描写,它对中国寺庙园林风格形成影响很大。12世纪南印度国王娑密室伐罗三世编纂的《智乐书》(Manasollasa)中记载了印度花园设计的细节,以及为装点花园所需的园艺学知识。气候炎热干旱的波斯则与印度截然不同,这里的园林让精致灵动的绿色从恶劣环境中凸显出来,更弥足珍贵。波斯园林强调树木、凉亭和墙壁的遮阳功能。

波斯园林的元素为伊斯兰宗教园林所吸取,对印度北部、中亚、北非乃至南欧园林都产生影响。伊斯兰园林通常规划十分整齐,园林与清真寺和宫殿的拱门、圆顶等直线或曲线组成的几何主题交相掩映,呈现出兼具庄重、优美和活泼的观感。

欧洲园林在中世纪大多为修道院所有。它们不仅承担食物和药物生产,也与修士劳动、冥想等宗教义务有关。中世纪晚期,修道院园林的风格变得更加丰富,出现草坪、喷泉、雕塑、凉亭等元素。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权威、财富和权力等世俗化元素愈加明显。园林设计出现更多叙事性,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被引导经过一系列有意义的雕像、水景或其他构图。同时它们也被赋予更多社交功能,戏剧、音乐会、烟火表演等都让园林成为社会活动的枢纽之一。

此后,园林设计受到工业化和艺术潮流等多重影响。工业时代人们从园林寻求暂时避世和心灵安慰。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运动、风景画派等都塑造着近代园林的外观与内涵。对新世界的发现则促进了植物园的发展,人们致力于从世界各地寻找珍稀花卉,如中国山茶花、非洲的猴面包树等装点园林,不仅满足人们对休闲和神秘感的心理需求,还成为知识传播的场所。

直到今天,造园艺术也仍在不断演进。即便在世界上一些偏远角落,如大洋深处的群岛,也往往拥有独具特色的园林。在这样一个时代,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也应与时俱进,在现代继续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不过对于一般游客来说,在陌生的异域感受“灵台方寸”的奥妙,想必永远是件值得欣喜的乐事。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园林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建筑的“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苏州园林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