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视角下提升金融保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路径探析*

2022-11-27 10:30邓蜜蜜魏朝永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旅游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毕业生育人专业

文/邓蜜蜜 魏朝永(.广西财经学院 金融与保险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与旅游学院)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实现价值的起点,就业质量因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愈加重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原因固然有就业结构和社会用人需求增速放缓等客观原因,但也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等主观原因。就业难的客观原因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逐渐改善,而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却可以通过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来加以缓解。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同时,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①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②当前,金融行业在我国发展中备受重视,对行业发展所需的金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金融保险类人才是高校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研究缘由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需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转型的重要阶段,企业对所需的各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注重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金融保险行业更是如此。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程度明显增高,这时更需要具备实践创新素质的人才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相应地,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社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强化实践育人导向,通过优化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等活动,实现学生课堂所学和亲身实践的知行合一,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题中应有之义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现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实践活动上的投入不足,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浅,导致大学生一定程度上不能正确认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在就业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此外,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是00后群体,从小的成长环境中充满了来自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在离开家庭独自生活时,在沟通、协调能力上会有不足,各类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家庭教养模式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理想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1]。因此,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一步提高实践水平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目标。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准备之间存在矛盾

在就业市场中,一直存在“招聘难”和“求职难”两种状态并存的现象。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隐藏了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准备间的矛盾。用人单位总是期望能找到优秀的毕业生,希望能招聘到了解本行业、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高效地投入到工作中的员工,尽可能少地付出培养成本。而与之不协调的则是很多学生在从学校进入职场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职场适应能力较差。在某高校金融保险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中,关于“目前是否做好了求职准备”这一问题,31.3%的毕业生回答“还没有任何准备”,64%的毕业生回答“正在准备中”,仅有4.7%的毕业生回答“已经做好准备”。这反映了绝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没有或者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这就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是存在矛盾,且急需解决的。

二、实践育人提升就业能力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于金融保险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先在专业学习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跟金融保险行业实际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这一差距,修正专业理解中过于理想化的内容。其次,在专业实习和就业上,学生需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了解行业的真实情况和发展动态,认识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自身素质能力上的差距,找准差距,才能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有针对性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所需的素质、能力,在就业时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实践育人提升金融保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困境

(一)企业参与程度较低

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的参与。目前,在金融保险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中,金融保险类企业的参与程度较低,更多的则是出现在企业宣讲活动中和毕业前的专业实习中,在人才标准建设和专业实践课程中基本没有参与。在用人企业参与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可能会出现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质量较高的单位就业,企业后续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去进一步对新进的大学生员工进行培养,是一种对双方都不利的结果。此外,校企合作对高校就业指导也具有重要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2]。

(二)实践课程教学占比较低

在本科金融保险类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教学占了较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占比较低,约为20%。这固然跟本科层次办学重理论的方向有关,但从社会用人需求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的需求多集中在具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这种能力多来源于广泛的实践经验积累。实践课程较低的占比,会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实操技能差、过于理想化、职业计划不清晰、说得多做得少的情况,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职场适应能力是不利的。从近几年教育部推进大学生劳动素质教育和鼓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增加实践课程的占比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发展方向。

(三)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工作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尽管本科金融保险类专业的在校课程中,安排了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和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但由于缺乏实际实践,导致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不能很好地提前做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缺乏对自身就业能力的系统积累和培养。同时,在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毕业生对于就业的心理预期却居高不下。受当前疫情影响,毕业生中普遍存在想要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愿意去私企、民企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部分同学宁愿再准备一年去争取“稳定”工作,也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从这样的现象可以看到,毕业生求职心理预期是比较高的。而在现实职场中,这部分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往往也会更高,吸纳毕业生人数也有限。因此存在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工作实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需要帮助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合理调整就业预期。

(四)实践提升就业能力考评机制不健全

考评机制是推动一种事物有效落地和执行的重要方式,当前实践提升金融保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相关的考评机制不健全。一是考评主体不明确,在实践提升就业能力考评中未明确哪个部门应该是考评的主体,从而无法明晰责任,对工作的推进进行监督。二是考评指标非量化,量化的考评指标可以既科学又便捷对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的结果进行考核,直观地反映出执行的效果和存在不足的地方,而现在非量化的考核指标仅仅可以表明实践活动是否对提升就业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无法反映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无法保证考核的效果。三是未严格应用考评结果。考核的结果最终要应用落实才能发挥出考核的实际效果,现阶段,对实践提升就业能力考评结果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就业质量排名上,没有着重对实践提升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措施。

四、“预就业”模式经验借鉴

“预就业”模式本质上依然是一个教学环节,在预就业模式中,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同时又具有准员工的身份,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与企业一线脱节的矛盾[3]。2005年盐城工学院与西门子公司共同合作,探索“预就业”实践模式。盐城工学院通过积极调整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工作实习的时间,选拔优秀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参与完成企业项目的同时,也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业。“预就业”模式获得了参与企业的高度认可,通过对参与“预就业”模式的毕业生进行跟进调查,发现其表现出了较强的计划、组织、沟通和协调等就业能力,实现了高质量就业。“预就业”模式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的突出成效带给我们以下两个重要启示:一是高校的实习实践活动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负责任的企业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业和就业能力,合作的深度也决定着实践活动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上的效果。二是高校应加强对实习实践活动的重视,适当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来增加实习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比例,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五、破解实践育人提升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困境的路径

(一)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高校之外,社会各方也应该参与其中,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对于高校而言,需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金融保险类专业的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争取与知名金融保险类企业和当地的金融保险类单位进行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鼓励企业提供更多机会,接纳更多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向高校提出培养建议,促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其次,高校要针对金融保险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建议,制定具有实质内容和可行性的学生实习实践方案,适当调整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搭建起稳定、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就业能力上的差距和不足,指导学生积极改进提升,切实提高金融保险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提高金融保险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新和沟通协调等就业能力,改正学生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一是增加金融保险类专业实践学分,提高实践课程的占比。每学期应有适当比例的实践学分,引导学生在注重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同时把学生的实践情况纳入评奖评优的指标范围,在学生和教师群体中营造出一种实践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氛围,逐渐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倾向。二是强化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决定着课程的效果,实践教学课程建设首先要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除了要从校内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外,还需要从金融保险行业内聘请专业从业人员,共同组成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三是重视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引入心理学因素,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对社会了解程度不够,对职场环境认识不明,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导致缺乏求职信心,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求职心理障碍,因此,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还应该适当地引入心理学内容,帮助毕业生更好缓解就业压力,树立积极就业观。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调整预期

高校、企业、学生在毕业生的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学生的就业能力意识以及合理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中起到关键作用。一是引导学生提前进行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觉醒就业意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金融保险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一般会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但此时毕业生即将面临毕业,缺乏时间对未具备的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提前进行实践。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就业技能,也包括就业观念,合理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就业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在学生参与实践时,高校和社会应当帮助毕业生澄清就业目标,明确就业能力和工作实际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三是有针对性地系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金融保险类专业由于理论和实际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自身能力不足的方面,并且在真实的就业职场更加能够激励学生修正自身不足,高校可以通过学生在实习后提交的实习总结中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四)完善实践提升就业能力考评机制

推进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配套相应的考评机制,对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针对目前实践提升就业能力考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完善。一是明确考评的主体。为避免考评主体不明确所造成的权责不明晰问题,应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讨论决定由哪一个部门作为考评的主体来监督、管理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工作的开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制定科学、明确的考评指标。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工作的考评指标应是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而不是相反。因此,在制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工作的考评指标时,需要主管部门充分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可量化的指标体系,让考评更易操作,结果更加直观。三是强化对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工作考评结果的应用。考评结果不仅表明了各学院在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工作上的成绩排名,更反映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结果的深层次分析才更为重要。高校推进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的工作是一个过程,在前期探索阶段,更需要关注的是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共同讨论解决的措施,不应把重点放在对考核结果的排名上,对考评结果不合理的运用也会给下属部门造成不正确的倾向,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金融保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是目前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来分析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还相对不足,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逐步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统筹谋划实践育人机制,用实践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共产党员网:习近平: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https://news.12371.cn/2017/04/26/ARTI1493209446930510.shtml,2022年4月27日查阅。

②共产党员网:习近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https://www.12371.cn/2019/02/23/ARTI1550924278984983.shtml,2022年4月27日查阅。

猜你喜欢
毕业生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部分专业介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