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8月龄婴儿接种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比较

2022-11-27 02:37王圣怡常少英王莉王锐泽许青张岷刘小琴陈海平罗林云徐爱强肖艳慧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和月龄婴儿

王圣怡,常少英,王莉,王锐泽,许青,张岷,刘小琴,陈海平,罗林云,徐爱强,肖艳慧

1.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2.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3.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晋中 030604;4.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5.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3

手足口病(h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是由于感染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诱发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4]。HFMD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之间传播并具有高度传染性,其主要通过粪口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易在幼儿园等幼儿集中场所暴发[5]。EV71疫苗是预防HFMD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6]。我国自行研发和生产的EV71疫苗先后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生产注册审批,为预防EV71所致HFMD,特别是重症和死亡病例提供了有效的防控手段。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月龄接种EV71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分析了6和8月龄健康婴儿接种EV71疫苗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山东、湖南、山西和陕西4个省份分别经各省伦理委员会批准(山东:伦研批第2008-1号;湖南:湘疾控IRB2018002;山西:SXCDCPJ-2018014001;陕西:2018-MY02)后同时开展现场。在受试者监护人知情同意前提下,按随机原则选取6和8月龄健康婴儿共540人,每组270人。在入组第0和30天分别注射1剂次EV71疫苗,共2剂。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①研究1组入组当天月龄≥6;研究2组入组当天月龄≥8;②由受试者合法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签署日期;③受试者与最近1次疫苗接种时间间隔≥14 d;④受试者未曾接种过EV71疫苗,无EV71感染发病史;⑤受试者体温≤37.0℃。排除标准:①对疫苗中任一成分过敏者,既往有任何疫苗接种严重过敏史者;②急性发热性疾病体温>37.0℃者及传染病者;③有可能影响试验评估的任何情况。

1.3 研究设计 研究1组为6月龄组,在6和7月龄分别接种1剂EV71疫苗,0.5 mL/剂;研究2组为8月龄组,在8和9月龄分别接种1剂EV71疫苗,0.5 mL/剂。2个研究组均在接种第2剂疫苗后30 d采集静脉血5.0 mL。EV71疫苗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为201707034,有效期为2020.07.22。

1.4 安全性观察 每剂疫苗接种后均需进行30 min留观、发放日记卡,监护人记录接种后30 d内不良反应情况,全程免疫后6个月内通过电话随访收集严重不良事件。收集的不良事件主要分为注射部位不良事件(包括红肿、肿胀和硬结等)和全身不良事件(包括发热、皮疹、咳嗽、流涕和腹泻等)。疫苗接种后的全身和局部等反应均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2005版)[7]进行判定。

1.5 血清学检测 采用微量中和试验(细胞病变抑制法)[8],阳转定义为接种前中和抗体滴度<1∶8,接种后中和抗体滴度≥1∶8;或接种前中和抗体滴度≥1∶8,接种后中和抗体滴度出现≥4倍的增长。

1.6 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相关要求进行研究现场的质量控制;对试验所用体温计进行标化;试验数据经培训后的专人录入,采用双份独立录入法,由两组人员独立完成,录入完成后,数据管理员对2份独立录入的数据库实施比对。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血清学结果,用人数、率构成比等形式进行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对于安全性结果,用人数、率构成比等形式进行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学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入组540名6和8月龄受试者,其中6和8月龄组每组270人。研究期间共脱落29人(6月龄组13人,8月龄组16人),脱落率为5.37%;超窗31人(6月龄组13人,8月龄组18人),超窗率为5.74%;另有1人无免疫后抗体结果。共479名受试者完全符合方案,占入组受试者88.70%。

最终纳入分析的479人中,6月龄组243人,其中男生118人,占48.6%(95%CI:42.2%~54.9%),女生125人,占51.4%(95%CI:45.1%~57.8%);8月龄组236人,其中男生122人,占51.7%(95%CI:45.3%~58.1%),女生114人,占48.3%(95%CI:41.9%~54.7%)。两组男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1,P=0.493)。

2.2 总体安全性分析6月龄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7%,8月龄组为36.9%;6月龄组全身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7%,8月龄组为3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龄组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高于8月龄组(0.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于全身不良事件发热、皮疹、咳嗽、流涕和腹泻症状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局部不良事件发红、肿胀和硬结症状,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共报告7例严重不良事件,均与接种疫苗无关。见表2。

2.3 第1与第2针安全性分析 两组间第1针总体不良事件、全身不良事件和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针全身不良事件不同症状发生率:6月龄组第1针发热发生率为9.5%,低于8月龄组(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其余全身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针局部不良事件发红、肿胀和硬结症状,两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间第2针总体不良事件、全身不良事件和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针全身不良事件不同症状发生率:6月龄组第2针全身其他症状发生率为0.4%,低于8月龄组(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针两组其余全身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针局部不良事件发红、肿胀和硬结症状,两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免疫原性分析 免疫前EV71中和抗体:6月龄组抗体阳性率为19.8%(95%CI:14.8%~24.8%),高于8月龄组[6.4%(95%CI:3.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2,P=0.000);免疫后EV71中和抗体:6月龄组抗体阳性率为99.6%(95%CI:98.8%~100.4%),8月龄组为99.2%(95%CI:98.0%~10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6,P=0.545)。6月龄组阳转率为98.8%(95%CI:97.4%~100.2%),8月龄组为99.2%(95%CI:98.0%~10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4,P=0.677)。

免疫前EV71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6月龄组为5.07(95%CI:4.63~5.54),高于8月龄组[4.40(95%CI:4.12~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12);免疫后EV71中和抗体GMT:6月龄组为851.33(95%CI:740.97~978.36),高于8月龄组[652.83(95%CI:560.27~76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7,P=0.012)。

表1 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Tab.1 Incidence rate of overall adverse events

表2 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Tab.2 Incidence of serious adverse events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几次HFMD流行[9],2008—2018年我国HFMD总报告数为20 537 199例,年均发病率为137.53/10万,其中死亡3 667人。我国自行研发的EV71疫苗是预防HFMD的重要手段[10]。EV71疫苗上市前临床试验安全性结果显示,无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11-12]。目前我国EV71灭活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时间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71感染所致HFMD。

本研究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6月龄组和8月龄组婴儿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不良反应中发热和腹泻为主要症状,两组发热比例分别为19.8%和24.6%,且发热多为接种后7 d内出现。2021年LI等[13]在广州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注射2剂次EV71疫苗全身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为发热;2019年LUO等[14]在浙江开展的一项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种2剂次EV71疫苗全身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为发热和腹泻。以上2项临床研究结果均与本研究安全性结果相似。注射部位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龄组婴儿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8月龄组,与ZHANG等[15]研究结果相似,接种EV71疫苗后局部不良事件均以发红为主。两组发红、肿胀和硬结症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部位不良事件多为注射后7 d内症状,且发红、肿胀和硬结直径大部分在15 mm以内属于轻度。6月龄组婴儿注射部位不良事件较高的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婴幼儿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剂次较多有关,随月龄增大,疫苗接种密度降低,不良反应也下降。

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6月龄组婴儿免疫前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8月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虽然新生儿可以从母体中获得EV71中和抗体,但中和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16],导致8月龄组婴儿中和抗体水平明显低于6月龄组。同时,6和8月龄组婴儿中和抗体阳转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98.8%和9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XU等[17]在山东开展的一项Ⅳ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的阳转率结果接近。另外,6月龄组婴儿接种EV71疫苗后的中和抗体GMT高于8月龄组,表明尽早接种疫苗可获得更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目前尚未见发表不同小月龄婴儿接种EV71疫苗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比较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根据已发表文献显示,EV71母传抗体水平出生后逐渐衰减,在婴儿5~11月龄时最低,且发病率最高年龄组为1~2岁[6]。因此,6月龄开始接种疫苗可及时为易感儿童提供免疫保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6月8日发布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中也明确建议,EV71疫苗接种对象≥6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18]。本研究为该建议提供了临床证据。

综上所述,6和8月龄组婴儿接种EV71疫苗后,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6月龄组婴儿接种后抗体水平更高,建议应尽早接种EV71疫苗以达到更好的免疫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中和月龄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小于胎龄儿0~24月龄体格生长状况分析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引入河曲马改良建昌马杂交效果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