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与实施路径
——基于“课程思政”价值理念视角

2022-11-30 03:25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思政思政

赵 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引言

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供重要支撑,在关注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应该聚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高职教育同样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通识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理念,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而著称,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在汲取通识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本土化教育情境,逐步探索高等教育领域有关通识教育改革的试点工作,诸如南京大学推行的“悦读经典计划”、复旦大学提出的“复旦通识2.0方案”以及武汉大学建立的“4-2-660”通识课程体系等。2015年“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立,该组织致力于本科阶段夯实通识教育基础,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通识教育改革指引方向。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识教育”一词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提及,开启了本科教育阶段实施通识教育的加速键,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却未能跟上步伐。高职教育以专业发展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市场化的办学定位在短期内符合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但放眼全球,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肩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1],特别是职教本科的兴起,有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高职教育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升。如何重新定位高职教育育人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时代呼吁和价值诉求愈发强烈,究竟要以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来引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值得深思和探讨。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价值困境

普通本科阶段通识教育改革已经在国家和高校层面逐步推进,但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改革又面临怎样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国内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它们以书院制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通过自由开放式课程教学、师生互动式交流学习和生活体验式自我管理,倡导以“寓教育于生活”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职业素养[2],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推行书院制教学需要学校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而现实情境下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导致整体推广应用受到制约。

(二)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面临的价值困境

基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目前推行通识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困境:

1.职业教育“工具论”思想主导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具论”思想占据主导,以技术导向和工具理性为基础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学理逻辑和实践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办学更加突出技术的主体价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聚焦于技术技能的获取,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高职教育逐渐呈现功利化、商品化的不良倾向,功利主义思想催生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学校把专业技术技能作为衡量学生学有所成的关键评价指标,技术至上的导向将学生培养成“职业人”和“工具人”,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动力。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做出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论断[3],这才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但短时间内在社会和学校层面要彻底扭转“工具论”观念着实困难。

2.专业教育“本位论”观念制约

专业教育以培养“专才”为导向,按照学科类别和专业目录进行细分,通过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来提高受教育者某一领域专业技能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这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专业教育“本位论”对人才培养的功能性定位占据主导,成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主流价值导向。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专业教育的短板如同木桶原理,相形见绌。通识教育以追求“通才”和“整全的人”为目标。“通才”的标准则涵盖人文素养、知识储备和品格修炼,是人的身体、心灵、智慧、人格等全面发展的体现。对比“专才”与“通才”内涵,高职院校很难将通识教育作为育人的风向标,专业至上的认识误区导致通识教育可能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4]。专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做事”,“做事”能力的习得周期短、见效快。通识教育的重心在于“做人”,“做人”的品德与精神的塑造时间长、见效慢。专业的学科只有作为知识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如果离开了科学的整体,孤立的学科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如何厘清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成为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掣肘。

3.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教学”等主题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排斥个性化、特色化教育路径的探索,但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上却存在“同质化”倾向。短期利益行为,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脱节,导致产教融合黏性不强[6];专业知识结构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不足,导致学徒制、订单班培养合作流于形式;技术技能操作与职业资格证书“两张皮”现象,导致双元制教学社会认可度不高。表面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掩盖了“同质化”的本质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

4.通识教育体系“空泛化”

推行通识教育改革,运行体系和制度建设是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第一,通识教育理念认知淡薄。改革者容易将通识教育泛化成人文素养教育或者素质教育,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通识教育体系的全面性和引领性,容易造成理念上的片面和实践中的狭隘,这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空泛化”的根本原因。第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缺乏。课程是支撑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石。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依据学科和专业进行层层分解,并将伦理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核心要素融入人文、社会、自然等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中,确保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有明确的实践探索。第三,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实施通识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虽然基本具备双师型资格,而教育者本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通识教育,教师很难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能出现通识教育陷入“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困境。第四,通识教育制度建设不完善。如制度设计缺乏政策指导,制度执行口号重于行动,制度考核责任主体缺位等[7]。通识教育改革不是个别领导或部门的责任,教育系统各行政部门要牵头,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举措来优化顶层设计。学校领导和部门要联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来保障运行。社会、企业、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协同推进通识教育实践工作落地生根。

三、“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的内在关系

准确界定“课程思政”和通识教育的内涵,把握两者的关系,能够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明确价值方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强调通识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即“整全的人”,应该具备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8],即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课程思政”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9],它从责任主体、教育过程和实施载体三个方面对育人工作做出明确要求,回答的是由“谁来做”“如何做”和“怎么做”的问题。对比“课程思政”和通识教育的内涵,两者具有内在耦合性和统一性。首先,“课程思政”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明确了政治方向,即遵循中国高职教育情境下培养一个“整全的人”的政治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引领的首要前提。其次“课程思政”的全课程观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互融互通。“大思政”格局以全课程体系为基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这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覆盖的范围高度一致,通识教育成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载体,能够集中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10]。再次,“课程思政”的本质与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吻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旨在受教育者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公民,两者在教育价值理念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1]。教育本质趋同、教育方法相通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提供根本保障,因此以“课程思政”价值理念引领通识教育改革实践合情合理。

四、通识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与实施路径

(一)通识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

推行通识教育改革立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境、新问题,着眼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更有力展现了党和国家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事业对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情境性。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就要以“课程思政”为统领,重塑学生的主体性,重构知识的生命力,重释生命的价值性,实现知识、情感和价值在育人过程中互溶互通,真正实现从培养“单维度”的人向“整全的人”的根本转变[12]。通识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学理价值、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三个方面。

1.学理价值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以中国化的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形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13],强调“全面发展”应建立在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健全的人格心智、高尚的审美情趣、宽广的社会视野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的基础之上,是个体内在涵养与外在修炼、身体与心灵、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做到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和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遵循人格本位与知识本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功能导向。“课程思政”巧妙地将通识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知识、技能和价值之中,有助于升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学理价值。

2.时代价值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做了重要论述,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时代性问答题,塑造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自省的大学精神,理应在高职教育的轨道上体现它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价值内涵。“当代大学所要培养的人才,是受过教育、能够运用所有智慧和以广博的视野处理所在时代不断变化之问题的人才。”[14]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道德观和发展观等方面。中国的通识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培养有政治信仰、有理想信念、有文化底蕴、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公民[15]。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要注重德技并修,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获得全面、平衡、和谐的发展,从个体职业发展上升到全面发展的高度,将知识、能力转化为生存和发展“智慧的高度”[16],为担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提供动力支撑。

3.育人价值

通识教育是一种提升学生生命的教育,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不是教育的“边际效应”。回顾走过的道路,在“理想”和“功用”的天平两端,我们过多地注重“功用”效应,背离“理想”效应。“功用”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递减作用,“理想”效应却能在实践中得到增强。大学生才是教育这杆秤的支点,让“课程思政”的价值精髓沁入到通识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价值尺度。过于强调百米冲刺时的成绩只会导致学生体格上“畸形”和精神上“桎梏”。通识教育是对这种不良反应的补缺与纠偏,匡扶与平衡。育人之根本在于塑造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灵魂的生命,让给受教育者在人生轨道上拥有永恒的“蓄电场”。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

党和国家提出以“课程思政”建设引领高校人才培养工程,为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改革奠定客观依据和坚实基础。“课程思政”是集课程观、教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于一体的思想利器,其基本要求是协同育人,以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协同实现育人目标,对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改革存在的“工具论”“本位论”“同质化”和“空泛化”等误区具有矫正作用。“课程思政”要做到将通识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度、实践能力的广度、价值引领的高度和立德树人的温度有机融合,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树立“大思政”格局,明确改革风向标

以“大思政”格局为引领,实现思政课与各类课程的相互配合,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从课程属性上分析,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与通识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耦合性。首先在实施方式上,两者都以课程体系为载体,“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线,深刻体现通识教育培养“整全的人”的核心价值和精髓所在[17]。其次在育人理念上,两者都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旨在通过人的综合素质提升达到认知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提升个人内在价值的目标。“课程思政”为通识教育注入精神涵养,弥补受教育者的精神之钙,实现思想解放和心灵的洗礼。再次,在时代特征上,两者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要担负起民族复兴之大任,成为国之大者,必须要培养一批具备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通识型时代人才。通识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基石和桥梁,“课程思政”是通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两者的互融互通,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话语权和代表性。

2.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夯实改革奠基石

“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通识教育改革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注重“课程思政”的启发性和牵引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注重“课程思政”的主体性和亲和力,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注重“课程思政”的完整性和向心力。“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方法论,成为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学生既是通识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更是贡献者和受益者。激发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切实增强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肯定自我价值的存在感和获得感。“课程思政”就是要唤醒课程的育人基因,发挥教师“主心骨”、课程“主阵地”和学生“主力军”的作用,让学生系统性学习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感悟生命意义之所在,以“课程思政”建设实效作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将通识教育改革提升到以人为本的实践高度和价值高度[18],推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行化成果。

3.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诠释改革真谛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美德,而美德本身也是一种知识[1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之大必连其根,欲精心培育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正所谓“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国家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学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理想追求,归根到底都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塑造一个个“整全的人”。知识、能力和智慧只是表象,精神、信仰和灵魂才是内核,道德和品格的修炼是构建个体崇高精神、坚定信仰和健康灵魂的基石,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必经之路。通识教育的广度是立德树人的“稳定剂”,它能够纠正高职院校专业至上和工具理性造成的知识和美德相分离的倾向。“课程思政”是通识教育改革的“催化剂”,它赋予通识教育显著的感召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两者在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对于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是高度一致的,共同描绘“立德树人”的同心圆。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20]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深刻寓意是培育国之栋梁、世界级的大师绝非一日之功。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以“课程思政”作为价值引领,明确改革的方向,破除前进道路上的阻力,释放以人为本的价值潜力,弘扬立德风范,彰显育人本色,以实际行动诠释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真谛,惟有久久为功,方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