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科技人才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2022-12-01 08:53张宓之裴文乾何雪莹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科技中国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十四五指标体系

■文/张宓之 裴文乾 何雪莹(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发展,赋予了科技发展领域重大且艰巨的改革任务。与此同时,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国际人才流动、交流带来重大冲击。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科技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核心战略资源。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人才引育体系,国家亟须制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科技人才评估指标体系。

一、全球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纵观国外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独立对科技人才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相对较少,大部分科技人才评价指标都融入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中。近些年,随着科技创新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对于科技人才的抢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角逐的关键。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跟踪不断加强,从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化来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关于科技人才的核心指标基本保持延续

由于统一口径的科技人才对比存在一定难度,且各国、区域、地方对于科技人才的界定和分类仍存在一定分歧,因此,为追求科技人才统计指标的通用性和可比性,大部分指标针对的是总量规模评价。如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年定期发布的《主要科学技术指标》(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MSTI)中关于研发人员的指标主要包括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两个指标。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学术基本调查研究室每年发布的日本《科学技术指标》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数量、每万人研究人员数量、每万人劳动力研究人员数量等指标。

(二)针对科技人才的个性化指标不断凸显

在具体分类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属性,对科技人才评价维度进行了具有特色的不同划分(见表1),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指导科技人才发展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如日本为了更好地促进高学历女性回归科研,对女性科研人员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细化和重点分析。美国信息技术及创新基金会发布的《创新经济指数》更加聚焦创新链两端的科技人才,对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进行了统计评估。

表1 国际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中的科技人才指标

(三)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的内涵不断丰富

近年来,围绕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发展等要素的科技人才“成长链”成为全球科技人才指标体系的聚焦点,尤其是关于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估,成为科技人才指标体系的重点之一。如领英发布的《上海市科创中心人才报告》基于科研成果奖励激励制度、创新创业政策扶持、科技人才间交流互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政策咨询和公共人事服务代理、项目孵化支持、职业技能政府补贴培训、创业场地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公寓等10个方面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调查将科技人才发展需求和环境的相关指标纳入科技人才指标体系,对于地方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国际指标经验来看,除了通用性指标以外,构建具有自身发展特色和反映自身发展重点的科技人才指标体系拥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十四五”时期科技人才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指标的功能设计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新时代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相结合,既要与国家科技强国战略长远规划中的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技方向和基础研究需求相对应,又要结合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更有效地发挥科技人才指标体系对科技、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牵引作用和方向引领,使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战略、举措等达成共识。

(2)指标的框架设计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涵和发展逻辑相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板块,不同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肩负不同的使命与任务,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工作者来支撑。既需要在前沿科学领域开展探索和引领的科学家,又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术技能、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的工程师,也需要大量了解市场、了解社会,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的经理人和科技服务业人员。此外,根据不同层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功能定位,指标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涵和发展逻辑相结合,提升指标体系的实践操作性和导向性。

(3)指标的内容设计与全球科技人才发展实践紧密衔接。科技人才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和评估方法,必须高度对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城市相关科技人才指标体系,使得科技人才指

标可对比、可参照,从而通过与全球主要城市的科技人才发展情况、趋势对比,寻找国内各地区科技人才发展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优化全国各地的科技人才指标监测和引导,推动科技人才集聚发展和成长提供思路。

(二)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基于国内外理论分析和科技创新发展实践,参照《堪培拉手册》等国际科技人才(HRST)通行惯例和统计口径, 将“十四五”时期科技人才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设计如下(见表2)。

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科技人才投入、科技人才环境、科技人才能力和科技人才载体。科技人才投入包括科技人才总量、科技人才结构和科技产业人才,是反映科技人才发展情况最基本的指标,对于掌握科技人才发展总体情况起到关键性作用,属于监测性指标。科技人才环境包括科技人才吸引力、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才储备,科技人才环境是科技人才集聚、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技人才环境不仅能吸引科技人才在空间上集聚,同时也能加强人才黏度,为人才更好地成长发展提供支撑,因此,科技人才环境相对而言是预期性较强的指标框架,对科技人才环境的测度能有效研判未来科技人才发展趋势,也是进一步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聚焦点和突破口。科技人才能力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和效率,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带动来表征,遵循科技人才服务创新链的基本思路。科技人才载体指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的互动影响关系,通过载体规模和载体能级来表征,体现科技载体对科技人才发展的推动作用。

选取科技人才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结合新时代科技发展要求,表征“十四五”期间在科技人才方面重点关注的关键内容与方向目标(见表3)。

表3 “十四五”科技人才指标体系核心指标

三、“十四五”科技人才指标体系应用的建议

以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指标体系为指引,加速引进和培育高精尖科技人才,促进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和跨区域协同,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进而形成现代化的科技人才引育和发展体系。

(一)以指标体系为指挥棒,制定科技人才引育发展任务

各个地方应将指标体系与区域科技创新实践、科技人才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与自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人才发展相契合的科技人才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重要抓手,一方面,制定兼顾长期发展和短期需求的科技人才战略,布局一批科技人才引育项目和发展载体,推动科技人才加速集聚和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围绕科技人才规划指标体系,开展人才吸引工作和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地推动科技人才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大局。

(二)加强部门管理协同,推动数据共享共通

加强各地方统计局、科技局和教育局之间关于科技人才数据的管理和协同,推动基础数据的共享共通。一是建立关于科技人才的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进行三次以上关于科技人才数据和科技人才管理的联席会议,推动科技人才数据共享及科技人才政策的研讨,形成对科技人才跟踪的顶层设计。二是共同搭建科技人才动态数据库。一方面对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第三方数据平台进行跟踪监测和数据整合;另一方面,对于纳入统计的专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等指标进行分领域、分区域的跟踪,形成汇聚科技人才数据基本面貌的动态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开展各类关于科技人才的专项调研,从而支撑决策。

(三)精简人才评价标准,明确科技人才层次划分

一是针对目前各类科技人才发展情况和实践经验,在国际科技人才统计跟踪通用标准之外,尽快构建一套符合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标准,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科技管理服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人才进行有效区分和统计跟踪路径。二是精简人才评价标准,加快整合各类人才计划和人才政策,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界定标准,进一步对各区域科技人才实力进行梳理,推动科技人才数据统计和科技人才管理能级提升。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十四五指标体系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