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

2022-12-02 10:42荆国林
科教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一流应用型专业

张 梅,荆国林,吴 玮

(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双万计划”是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其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统一部署,“分赛道”实施,突出特色发展与示范领跑。“双万计划”重在建设,特别强调专业建设实施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计划分两步走,即确认为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确定为一流专业。过往专业建设的成效仅仅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后才能正式确定为一流专业。该计划分三年统筹规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这将有助于推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专业建设资源,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对于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予以撤销,从源头上打消了一劳永逸的专业建设观念,促进更加扎实、持久、精细地开展专业建设[1-3]。

“双万计划”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提高本科教育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机遇背景下,如何推动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

1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意义

1.1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

我国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省市先后启动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计划等项目,特别是将专业建设作为转型的桥头堡,初步形成了向特色应用型转变的发展之路。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满足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要构建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1.3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专业建设质量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专业建设是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要结合专业自身的特色,找准专业定位,通过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快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突出专业主动适应相关产业的综合应用性特色,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融入课程建设,提高专业的内涵建设质量[4]。依托“双万计划”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完善专业建设规划,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路径

依托“双万计划”,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按照“突出应用、培育特色、试点引领、整体推进、提高质量、形成优势”的建设思路,实施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工程,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规划,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加强建设,如图1所示。

2.1 加强顶层设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在“双万计划”“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坚持遵循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对新时代人才跨界培养的研究与思考,向产业问需求,向行业要资源,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引领性和针对性,也是全过程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开端。准确定位“新工科”人才培养规格,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2 强化思政教育,建设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标准和毕业要求,聚焦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兼顾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育,以“两性一度”为标准,着力打造育人效果显著的一流课程,编写面向新工科的优质教材;结合现代技术和互联网教学平台,实施智慧课堂教学,深化面向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勇气和研究与探索的精神。

2.3 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5]。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依托相关项目支持,选派教师国内外访学深造;组织教师参加本专业全国性的人才培养或教学交流研讨会,掌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最新发展动态。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建立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双能型”一流师资队伍,为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学生提供保障。

2.4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侧重点在“应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建设要引企入教,以产兴教,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专业建设需要依托地缘、业缘优势,以推进产业发展为契机,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2.5 优化双创教育机制,促进双创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能力应成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特色和专长,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堂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学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创建本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等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同时,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建设专业仿真、实训示范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6 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完善持续改进机制

强化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过程监控与评价,推进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主要教学环节评价等自我评估、自我检查和自我整改,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升。开展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质量信息监测与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多法并举,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

3.1 文献分析法

组织教师深入省内外企业、高校实地调研、搜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资料,加强相关文献分析与消化,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3.2 分析比较法

对开设同类专业相关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提炼出专业建设共性经验。并结合本专业实际加以改进,突出自身特色,形成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专业建设模式。

3.3 案例研究法

从目前研究较多的专业建设成功案例入手进行分析和归纳,借鉴有益经验,总结出普遍性的结论,并以此为实践依据,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科专业建设途径。

3.4 探索实践法

对于探索出的改革思路和工作方案等敢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总结不足,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4 加强保障条件,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

4.1 软硬件条件保障

学校要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保证教学条件。学校每年拨付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有力促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建设配套的实验中心、仿真实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要求。专业还需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锻炼要求。

4.2 专业基础保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要的办学使命。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调整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发展新兴特色学科专业,以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不是无中生有,从零建设,而是一定要发挥原有传统专业的优势与底蕴,利用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等方面的积淀,按照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要求,进行调整与改造升级。

5 结语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与特点,围绕应用型专业建设,以“双万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合理定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和教学投入,不断推进专业升级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工科”背景和工程教育理念支撑下,培养具有宽厚理论知识及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人才,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的内涵式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一流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部分专业介绍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