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外用制剂分析

2022-12-03 06:16贺葵邦李晓芳李慧业王亚峰
中成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饮片药典剂型

贺葵邦, 李晓芳, 白 菊, 李慧业, 王亚峰

(青海省人民医院药学部,青海 西宁 810000)

在我国历史上,最初人们将新鲜的动植物药材捣烂或捣碎,涂或敷于病患部位,这是中药外治的雏形,此后逐渐出现了药材加工成一定剂型的发展过程[1-2]。《神农本草经》就有外治中药经皮治疗的叙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记载了浸渍、热浴、薰蒸等外用治法,并有膏剂的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述,为经皮给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依据[3-6];《本草纲目》总结了涂、擦、抹、敷、塞等中药外治方法,收载了捣、煎、烧、调配等外用药的加工方法;清代《集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总结了清末以前的外治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7-8]。

近年来,中药外用制剂在传承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出现了新型制剂。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中药2 711种,其中涵盖了基本药物、医保目录品种和临床常用药品,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对其标准项下的“功能与主治”进行了科学规范,为准确理解其功能主治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4]。基于此,本研究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外用制剂的功能主治、剂型及给药途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处方组成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新型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中药外用制剂收集 选取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部分的具体内容,共纳入外用制剂122种,其中民族药有2种(七味姜黄搽剂和消痛贴膏)。

1.2 排除标准 (1)经口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2)注射途径给药;(3)国家机密配方、配方列举不全的外用制剂;(4)因部分制剂使用方法为含化或含服,其药物吸收途径有2种,分别为口服经胃肠吸收、经口腔黏膜吸收。

1.3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纳入外用制剂的制剂名、处方、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等项的内容录入Excel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并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饮片制剂名进行规范统一化处理,如“硼砂(煅)”“煅硼砂”统一为“煅硼砂”。同时,为了规范中成药处方,将处方中药味相同、剂型不同的外用制剂分开进行统计,不作同一品种归属,如双黄连栓和双黄连滴眼剂。将规范后的处方由双人录入Excel软件,并由第3个人进行二次审核与数据校对,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2 特点分析

2.1 功能主治 参照《临床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功能分类,对中药外用制剂的功能主治进行归类统计[9-10],结果见图1。

图1 中药外用制剂功能主治

2.2 剂型、给药途径 中药外用制剂剂型以散剂、贴膏剂、软膏剂、栓剂、搽剂为主,具体见表1。

在给药途径方面,口服兼外用的中药外用制剂有29种,单纯外用的有93种,后者占比最多的是经皮肤给药,包括穴位给药10种;经黏膜给药的有29种,其中经口腔黏膜给药的有4种;使用方法包括涂抹(1种)、喷射/吸入(2种)、填塞(1种),具体见表2。

表1 中药外用制剂剂型分布

表2 中药外用制剂给药途径分布

2.3 用法用量 中药外用制剂中明确记载具体用量的有32种,其中标注为一定区间的有14种,具体见表3;其余未明确记载用量的90种中,仅有12种提及“适量”或“少许”。

一些外用制剂是添加辅料后再应用,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使药物更易贴敷于患处,不易移动;另一方面可能是增加皮肤的透皮吸收,增强药物本身疗效,如醋可提高药物溶出,从而加强止痛作用[11]。可直接外用的中药外用制剂有103种,需添加辅料调敷后再外用的有19种,具体见表4~5。

表3 明确用法用量的中药外用制剂

表4 中药外用制剂调敷敷料分布

2.4 注意事项 有明确记载注意事项的中药外用制剂有87种,具体见表6。

2.5 处方组成

2.5.1 性味归经 高频中药(频数≥10次)包括冰片、白芷、樟脑、当归等23味,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微)寒、平为主,归经以肝、心、脾为主,具体见表7~8。辛能行能散,表示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以消散气滞血瘀的行气药及活血药居多,并且大多为具有芳香味、含挥发性成分,如肉桂、白芷、当归、红花等[9]。中药挥发性成分(如薄荷油、冰片、丁香挥发油)能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透皮量,是目前改善药物经皮吸收最常见的透皮吸收促进剂,而且皮肤刺激性小且本身具有一定临床疗效[12]。

2.5.2 挥发油/挥发性成分、鲜药 挥发油了除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外,还可作为一种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于外用制剂中,从而起到“药辅合一”的双重作用[5]。鲜药是指用新鲜植物或新鲜动物的整体或部分组织或取其汁液经加工处理制成的外用药,是中医外治特色之一[6]。本研究统计了中药外用制剂中挥发油/挥发性成分、鲜药,具体见表9~10。

表5 中药外用制剂调敷辅料

表6 中药外用制剂注意事项分布

表7 中药外用制剂中高频中药(频数≥10次)性味归经分布

表8 中药外用制剂中高频中药(包括植物油脂和提取物)(频数≥10次)

表9 中药外用制剂中挥发油/挥发性成分、鲜药分布

表10 含挥发油/挥发性成分、鲜药的中药外用制剂

2.5.3 妊娠禁忌饮片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妊娠期禁用药共36种,其中中药外用制剂有22种;慎用药共60种,其中中药外用制剂有29种;忌用药共2种,其中中药外用制剂有1种,具体见表11。

表11 中药外用制剂中妊娠禁忌饮片分布

2.5.4 毒性饮片 根据《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目录及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13-14],对中药外用制剂中的毒性饮片进行统计。由于《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颁布年份较早,故先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与饮片”目录对其饮片目录及外用制剂处方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如“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分别统一规范为“马钱子”“川乌”“草乌”“白附子”“附子”“半夏”“天南星”“巴豆”。结果,34种中药外用制剂含《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所规定的13种毒性饮片(共28种),58种中药外用制剂含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规定的40种毒性饮片(共83种),具体见表12。

表12 中药外用制剂中毒性饮片分布

3 存在问题

3.1 外用制剂命名规范性 《中成药通用制剂名命名技术指导原则》[15]中指出,中成药单味制剂命名一般应采用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有效部位加剂型命名;中成药复方制剂可采用主要功能加剂型、药物味数加剂型、剂量加剂型等方式命名。但本研究发现,活血止痛膏和活血止痛软胶囊(胶囊、散)处方组成不一致;双黄连栓(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见上述证候者)和双黄连滴眼剂(驱风清热,解毒退翳,用于风邪热毒型单纯疱疹病毒性树枝状角膜炎)的处方组成一致,但功能主治并不一致。

3.2 剂型改制 因中药饮片功能较多,不同功能针对的适应症有所差异,故改制成其他剂型(尤其是口服改皮肤或黏膜吸收的制剂)后功能与适应症的侧重不一样,这是中药及其制剂的特色之处。本研究发现,口服兼外用的中药外用制剂有29种,但其注意事项下内容只标注了口服给药途径的注意事项,并未明确外用给药途径的。另外,部分制剂外用的功能主治及用量未单独分开撰写,临床应用时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这给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带来一定难度和考验[7]。

3.3 用药剂量 用法用量是影响制剂安全有效作用发挥的重要内容,但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外用制剂中明确记载具体用量/用量区间的制剂只有32种,主要是栓剂、滴眼剂、贴膏剂等;另外90种未提及具体的用法用量,“用量”项下仅有“取适量均匀涂抹患处”“适度用量” 等模糊字样,严重影响了中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因此,应对中药外用制剂使用在皮肤上的厚度和面积进行规定[16-17]。

3.4 毒性饮片/成分标注 本研究发现,122种中药外用制剂中含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的毒性饮片的制剂共有55种,涉及40种毒性饮片,但在“注意事项”项下标注本制剂含有毒性饮片的只有2种,故在未标注制剂含有毒性饮片、用量仅标注为“适量”等模糊字样的情况下,患者与医务人员容易错估其使用剂量,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会大幅提高[7],这对基层医疗机构安全合理使用该类制剂产生了障碍[18]。

4 结语

2019年底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中药外用制剂的发展,给其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中药新型制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外用治疗小儿脑瘫的六味地黄凝胶,以及被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采用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的双黄连栓剂,这对提高患者顺应性、增强临床疗效、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具有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医“内病外治”的科学理念[13,19]。外用制剂由于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药物剂型,尤其是儿童用药,儿童生理特点决定了相关制剂的开发是未来新药研究的重要方向[20]。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外用制剂的功能、剂型及给药途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处方组成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饮片药典剂型
夏枯草精准煮散饮片与普通饮片煎煮质量评价
白果饮片质量标准修订研究
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挥发性成分蒸发规律比较研究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穿山甲药典除名
不同中药剂型,药效有区别?
益母草不同剂型临床应用优势浅析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38号
抗感冒药的药学分析与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