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写本诞生及发展的“地利人和”

2022-12-04 03:44张堩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写本装帧书写

张堩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中西方书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 个时代: 铭刻时代、写本时代、印本时代。 写本的产生离不开书写载体,所谓书写载体,是指记录图形、文字等符号的书写材料。书写材料的种类影响写本装帧,质地坚硬的甲骨、竹简只能用麻绳简单串联;粘土板和蜡板只能按序排列,然后放置在容器中,装帧形式单一。 纸张发明后,材料易得,成本低廉,质地柔软,便于裁切,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帧形式,如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册页装、蝴蝶装、包背装等。 写本的发展除了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也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该文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活动3 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中西方写本的诞生和发展是“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1 地理环境——决定书写材料的选择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人们就地取材生产出不同种类的书写材料,这直接影响了中西方的写本材料向多个不同方向发展。不难发现,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30°到40°之间,且位于尼罗河、 两河流域、 印度河和黄河河畔的平原上。 适宜的地理位置带动了中西方古代文明的出现——古中国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这些地区恰好也是最早产生文字,出现书写载体的地区。

1.1 中国

中国秦岭—淮河以北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近半国土都处于全球仅亚洲具有的温带季风气候,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一年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利于作物和植被的生长。 东汉王充《论衡》中有载:“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 ”汉代之前,竹简是我国最主要的书写载体,这与我国的植物生长种类密切相关。 竹原产于中国,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 种类多,生长速度快,材料易得。早期人们用火将竹子中的水分烘干,这样不仅利于书写,还可以防腐防蛀;后来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人们用竹作为原料生产纸张,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产量。

1.2 印度

植被的种类决定了书写材料的选择,在亚洲古印度文明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 印度半岛约60%的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量充沛,适宜阔叶类植物生长。 在印度沿海地区人们多使用贝叶和多罗叶进行书写,贝多罗树属棕榈科,是一种热带植物,主要产区在南亚地区,如印度、缅甸,我国西南地区也有生长。贝多罗树有雌雄之分,用作书写材料的通常为雌性树叶。 雌性叶子长且宽,柔韧性好。加工贝多罗叶的工序较为复杂,要经过采摘、浸泡、水洗、日晒等多个程序之后,再对叶面进行打磨,最后裁切成同样长度。 印度北部人们同样会根据当地盛产的植物种类,选择最合适的书写材料。如克什米尔地区的桦树皮、孟加拉国东部的沉香木片等[1]。 印度人用贝叶书写佛经,后来流入中国西双版纳和西藏地区,当地僧人不仅学习贝叶经上的梵文,将它们译为傣文,也掌握了制作、刻写贝叶经的技艺。

1.3 埃及

不仅在亚洲,世界各地最早的书写材料都是当地最易获取的物品。 古埃及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强,风沙大,气候干旱。能够适应这种气候类型生长的植物并不多,只有少量耐旱矮小的植物可以生存,纸莎草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种植物生长于尼罗河下游,在高纬度地区极易腐坏。正是由于埃及干旱的沙漠性气候,才使得纸草文献保存良好,直至今日仍被世人所见。 除用于书写,埃及人还用纸草编制一些生活用品,如篮子、草鞋、草垫等,根茎晾干后用作香薰,可以驱赶蚊虫。 约公元前650年,纸莎草纸传入希腊,并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当时地中海区域通用书写材料,古希腊人、罗马人、腓尼基人都曾长时间使用过这种书写材料。

1.4 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湿润,降水量约占全年一半[2],但因为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此经过,形成了冲积平原。 虽然森林资源不够丰富,但土壤肥沃,产生了一种独有的粘土。土质细腻柔软,经过干燥之后韧度极强,不怕虫蛀腐蚀,经久耐用。 所以当地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后,用木片、竹片或芦管在泥板上书写,经火烧制烘干后保存。火烧后的粘土板一般无法更改,所以常被用来记录账目、契约、政府公文、 法律条令等。 粘土板一直到纪元开始才渐渐消失,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不断发掘出数万片用粘土板撰写的文献。

2 宗教信仰——影响装帧形式、版式装潢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时代,当人们无法对自然灾害、天文异相进行科学解释的时候,往往会归因于“神”的指示,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超现实的神秘力量,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宇宙的敬畏。这些精神崇拜同样反映在写本装帧和版式装潢的方方面面。

2.1 从图腾崇拜到佛教盛行

中国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直至今日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图腾文化。这些图腾多为动物、植物和非生物。图腾作为氏族成员的共同信仰,以“神灵”的名义保护整个部落,凝聚全体成员。很多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上可以看到图腾崇拜的痕迹,如半坡彩陶上的鱼纹、河姆渡陶器上的鸟纹、庙底沟陶器上的花卉纹等。 洪再新认为,“史前社会一种常见的记事方式为刻划符号,它和陶绘纹饰图案一起,是文字发明的前奏,如山东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上的象形文字符号‘日月山形纹’,从字体结构上来看,其和汉字起源的关系显然已经非常直接了[3]。 ”图腾崇拜起初大多出现在部落旗子、配饰和陶器上,虽作为装饰存在,但为后来人们在陶器上刻划文字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出现早期汉字——甲骨文。由于甲骨不需要经常翻阅,只需要简单串联,有次序的编排即可,因此甲骨文书又称为“卜辞”“龟册”。可见除了甲骨本身的局限性之外,宗教信仰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早期写本文书的装帧形式。周朝在前代基础上,用青铜器制订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即“周礼”。周礼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宗教礼法的观念,这是对原始巫术文化的更新。它将巫史文化逐渐转向史官文化,出现专门的史官记录封赏、册命、征伐等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同甲骨文书一样,青铜器铭文虽不具备写本的特点,但从形制、规格、纹饰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宗教信仰影响下严格的社会等级,为后来的手写纸本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得到普及,逐步代替了竹简并行的书写时代,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纸写本书是我国藏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4]。这一时期统治者信奉中国本土道教和印度佛教,二者相辅相成,兼而有之。唐代及唐代之前出现的纸书多采用卷轴装,此种装帧形式流行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据专家推测是对帛书卷轴装的一次改良。 早期的佛经都采用卷轴装,在历代文献中都有所证实。由于经卷长时间卷放,纸张有回卷的惯性,给诵经带来一定困难,于是佛教徒对卷轴装进行改进,出现了新的装帧形式即经折装。其优点在于缩小了书籍的开本,便于翻阅和保存。这是由宗教信仰带来的,针对中国原有古籍装帧形式的一种改进。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之后,至唐代发展愈发鼎盛,各国僧侣往来密切,络绎不绝。 外来宗教文化的流入对中国宗教典籍的装帧形式带来很大影响,最典型的代表是印度佛教贝叶梵经传入中国之后,一些僧人曾试图用纸张代替多罗叶抄写佛经,仿制印度梵夹装的装帧形制。 这在唐代敦煌遗书中有实物为证,最具代表性的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唐代写本《思益梵天所问经》,此外还有《佛经疏释》《禅门经》等。这些敦煌写经证明了在唐代曾流行过纸书版的梵夹装。

2.2 多神崇拜与圣子耶稣

古埃及人除了对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之外,尤其信奉太阳神。他们认为太阳给予宇宙光明和温暖,是众神之首,这在很多壁画中都有体现。 此外,亡灵崇拜也是埃及宗教发展的关键环节[5]。考古学家曾在很多金字塔中发现了纸草残片和纸草卷子,上面记录了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巫术引导亡灵到达冥界,得到永生的方法。现代人将这类纸草文书称为《死者书》[6],一些精美的纸草卷子还会在空白处绘制宗教题材的图画。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掌控整个欧洲思想文化,宗教在文化传播中占据绝对优势。统治者大肆鼓吹王权即神权,不断压榨和奴役百姓。 人们只能将精神寄托在“圣子耶稣”身上,祈祷“主”能够带领自己逃离水深火热。这一时期教会控制书籍出版,对书籍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人们已无法从书籍内容上获得更多信息。 于是信徒们将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书籍装帧和装饰的改良上,因此中世纪的宗教书籍都十分精美,当中配有大量宗教题材的纹饰图案。 以爱尔兰地区为代表,陈云飞[7]对“爱尔兰—撒克逊”书籍装帧形式的内容和样式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 隐修院中的修道士每日抄写《圣经》和其他宗教写本,日复一日的抄写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为这些神圣之书穿上华丽的外套,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图书装饰,即金碧彩绘。这些彩绘为版式装潢增添了精美效果,如今一些西文精装书的制作仍然在仿照这样的做法。 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卷装的纸草和皮纸都不便于传教士宣传教义,因此修道士参照古罗马时期涂蜡书板的装帧形式对卷装进行改制,出现了正反双面书写的羊皮小册子,这是现代西文书的雏形。 中世纪的修道院和修女院是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它们为书籍的装饰和装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抄写手稿诵经祷告,著书立说传递神学宗旨。所以说,是基督信仰推动了写本装饰装帧发展。基督教教义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手抄本圣经中的绘画装饰,就如斯特拉波(Strabo)所说:“对于文盲而言,图片就相当于一种文字”。中世纪的宗教书籍装帧与版式装潢源于基督教精神的灵感,为书籍装帧设计带来了形式的飞跃。

3 社会活动——推动纸张的传播和使用

3.1 造纸术传播

伊斯兰制书工艺十分注重彩绘和书法艺术,纸张的出现为抄写者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后,阿拉伯的书籍装帧发生了很大变化。 抄写者可以在细腻的纸张上体现精美的绘画技能和书法美感,提高了抄书人的积极性,也带动了阿拉伯彩绘本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古时阿拉伯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他们有机会同时吸收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 造纸技术来源于东方,书籍装帧形式又受到西方的影响,但这也带来一个弊端:阿拉伯书籍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其装帧和形制主要依靠模仿西方书系。 阿拉伯人掌握了中国造纸术之后,并没有立刻将这项技术继续向西传播,直到公元1150年才经海路传入西班牙。此后又陆续传入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瑞士、波兰、英国、奥地利、俄国、丹麦、挪威,此时距离中国造纸术发明已经过去了千年的时间。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西方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使用纸草和羊皮纸进行文字记录工作,不可否认二者对于西方文明的传承功不可没。“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埃及纸草传入腓尼基和波斯后,腓尼基商人又将它传入地中海地区[8],古希腊文明的繁荣才有机会被载入史册,出现了大量体裁的纸草文书。如文学类的神话、戏剧、叙事诗、祷告文;自然科学类的数学书、天文书、医学书;音乐类的情歌、民谣等。但纸草易碎,羊皮纸成本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欧洲文化的传播。中国纸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为欧洲的教育、 文化、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和洛阳,途径中亚,延伸到地中海地区,是古代连接亚、非、欧三大洲重要的陆路商业贸易通道。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Paul Wilhelm Richthofen)又将这条路称为“纸张之路”“佛教之路”“茶叶之路”。来往的商人不仅贩卖陶瓷、茶叶、丝绸、香料,也把书信、信封、纸牌等纸制品传入了西方。 其中部分商人也充当着佛教徒的角色,他们平日携带诵读的经卷在无意间成了纸张传播媒介,来自西域的音乐文化通过丝路传入中原,出现了各种琴谱、西域乐器图谱。

4 结语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地理条件、 宗教崇拜、 造纸传播都是写本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笔者将其概括如下:第一,物质存在决定意识选择。地理位置决定气候条件,人们在发明书写材料时要遵循“就近原则”,就地取材使各地区文字载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因此才有了中国的竹简、印度的贝叶、两河流域的粘土板、埃及的纸莎草、古希腊的羊皮等。 第二,宗教信仰推动了文字发展和书写材料的更新。写本的装帧形式、装饰题材体现着一种“宗教精神”。不同宗教在传入外域后,受到地缘因素影响,往往与本土的装帧形式相融合,本土宗教写本也会借鉴外来宗教写本的装潢形式进行仿制。此外,教义的传播需要教徒们制作更加便于携带、翻阅的装帧形式,信徒为维护宗教信仰往往自发对圣书进行改良。 第三,造纸术的西传,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书写材料的认识,“丝绸之路” 的开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中西方写本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各取所长,传教士来华为中国写本的装帧形式、图案彩绘提供了新思路,中国造纸技术解决了书写材料的来源问题,人们不再为“洛阳纸贵”而烦恼,大大降低了西方写本的制作成本,推进了文化的繁荣。

猜你喜欢
写本装帧书写
伏俊琏著《敦煌文学写本研究》出版
写本和写本学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敦煌诗歌写本原生态及文本功能析论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一节尴尬的语文课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