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英烈精神的内涵与传承探究

2022-12-04 03:44王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北固山镇江革命

王甜

(中共镇江市委党校中特理论教研室,江苏镇江 212000)

北固山是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这里不仅有三国时“刘备招亲”的浪漫爱情故事,也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遗篇。 然而北固山更是一座祭奠着数百名英雄烈士的红色阵地。1930年11月,为了破坏中共江苏的党组织及镇压中国共产党的工人运动,国民党在当时的江苏省会镇江建立了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对从全省各地被捕来的优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进行非法刑讯和残酷迫害,约有30O 多人被杀害于北固山麓。 据党史、民政部门调查,已查实牺牲者姓名的达140 多人,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计40 多名。 烈士的鲜血浸透了镇江的土地,可以说镇江的北固山是江苏的小雨花台。 这300 多名革命烈士牺牲在北固山下,他们死得悲壮,充满豪情。 展现了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其所蕴含的北固英烈精神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1]。

1 北固英烈精神的历史积淀

北固英烈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镇江开放包容的漕运文化,源于镇江人民壮志英勇的斗争,根植于镇江深厚的人文底蕴。

1.1 镇江开放包容的漕运文化

镇江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镇江境内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交汇,形成了国内最重要的黄金十字水道,水路交通位置十分突出。镇江控楚负吴,滨江、临河、通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全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自古就是北方人口南迁进入江南的首选通道。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的70万人中有半数经京口到达江南。 镇江在中原文化与东南文化交流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隋唐以来,更成为南北漕运咽喉、江海防卫重镇。 可以说,漕运文化是镇江历史文化的灵魂,影响着古代镇江的发展命脉。 凭借着长江、 大运河及其他水系的天然优势,镇江的漕运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的商品流通,漕运带来的交通便利与商品流动,城镇的日趋兴盛,促成了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 各路商人小贩及从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人纷纷在此汇集,社会贸易活动活跃、人口流动交往密集。在此历史条件下镇江与其他港口城市、 海滨城市一样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2]。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才吸引和孕育了无数眼光卓著的仁人志士看清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与前途,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与共产主义信仰。

1.2 镇江人民壮志英勇的斗争精神

镇江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镇江人民最不缺乏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 东吴孙权为抗击曹魏,于建安十三年(208年)由吴(今苏州)移治京口,迈出向西扩张的第一步。赤壁之战,吴蜀联手抗曹,火攻曹营,最后以弱胜强。《乾隆镇江府志》 云:“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 ”此后东吴势力西及荆楚,三分天下,鼎力中华60 余年。 在近代,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而在此条约签订的前一个月,英国侵略者在镇江遭到以海龄为首的镇江军民的顽强抵抗。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六至十四日(1842年7月13日至21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镇江保卫战。这是一场以弱抗强、以少战多的悲壮保卫战。在《镇江府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上记载:镇江人民“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城破后,爱国将领海龄自焚殉国。多数镇江守兵家属全家投水或集体自焚,决不愿接受侵略军的凌辱。 侵略军头目利洛在其《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 一文中也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镇江军民在镇江保卫战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导师恩格斯对镇江保卫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一文中写道:“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气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 人,但却殊死奋战,直至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

1.3 镇江深厚的人文底蕴

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城市,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访游之地,比如唐代骆宾王、王湾、王昌龄、杜牧,宋代苏轼、辛弃疾、苏东坡等,并且留下了不少千古遗篇。历史上有关镇江的诗词百余首。北固山就是一处人文访游胜地。 唐代王湾就曾留下名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山上有一亭,名曰“祭江亭”。相传是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亭遥祭,而后投江自尽。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此亭驻足时,触景生情,写下了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又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散发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2 北固英烈精神的基本内涵

袁世钊、吴长来、沈千祥、徐家瑾、冯金妹、张我华、颜辉、李超时、王钧、卢世芳、周振国……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镇江北固山烈士陵园里,铭刻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坚毅的品格展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斗争、革命到底的不屈意志,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心为民,无私为国的赤子情怀。

2.1 勇于斗争、革命到底的不屈意志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千万个英雄儿女的拼搏奋斗。 北固英烈们在自己的革命道路上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顽强不屈的奋斗意志。

北固英烈中有一位枫泾暴动总司令——袁世钊。 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枫泾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春,他领导了打击松江反动统治、震动上海、影响苏南的著名的枫泾暴动。虽然最后暴动以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而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激发了贫苦农民要求革命、 敢于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袁世钊依然奋斗在革命斗争的一线,中共江苏省委一度任命他为镇江县委书记。在1930年春,袁世钊在上海被国民党抓捕,并于1931年2月13日被迫害于北固山麓。 1984年陈云同志亲自为袁世钊烈士写了墓碑: 袁世钊烈士永垂不朽!像袁世钊这样坚持斗争、革命到底的革命志士在北固英烈名册中还有很多。 他们在镇江监狱恶劣的生活环境下、 局势紧张的政治背景下始终坚持斗争。 曾任中共涟水县县委书记的吴长来勇敢地挑起领导全县革命斗争的重担,将涟水县的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1930年7月中旬,涟水作为淮盐地区发动武装暴动的重点县,吴长来义不容辞地领导了涟水地区的“八一”武装暴动,最后失败被捕。但是在涟水看守所里,他坚持斗争,利用一切机会勉励难友同志站稳立场,保持革命气节,绝不向敌人妥协投降。在镇江监狱内,吴长来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上。他帮助难友分析案情,研究在法庭上如何为自己辩护,勉励同志斗争到底。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 南通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卢世芳在被捕入狱后临危不惧,坚持斗争。 在狱中,他主持召开了中心县委紧急会议,分析党组织遭到破坏的原因,要求大家做好为党牺牲的准备,并对就义前谁宣传政策,谁揭发敌人的阴谋,谁领呼口号作了分工。北固英烈们为革命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全部青春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党,是英勇顽强的斗士。

2.2 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历任中共枫泾独立支部书记、枫泾区委书记、镇江县委书记、 松江县委书记的袁世钊在留给父兄的遗书中写道:“为革命牺牲是最光荣的,时代的车轮在前进,革命一定成功,不过时间关系,等着吧!我的精神永远不会消灭……” 表现了共产党员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视死如归的铁骨丹心。 卢世芳在艰难的监狱环境中仍发出了“无条件保卫党” 的口号。 吴长来身陷囹圄,手铐脚镣,但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正气凛然,毫不动摇。中共长泾区委书记刘振寰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丝毫没有动摇革命意志。残暴的敌人把石灰放进桶中,将他的双足按入桶中,再用水灌入,使石灰爆化,将他双足腐烂,但刘振寰始终坚强如钢,未吐露一点党的机密。 他“宁死不做背叛党的亏心事” 表现了他忠于革命,信仰如磐的崇高精神。中共无锡县委委员、无锡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冯金妹被捕后先后经历了5 次秘密庭审,每次都遭到毒刑逼供,但冯金妹仍咬紧牙关。在北固山就义时,冯金妹已身怀六甲但坚持立而不跪,展示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权的英雄气节。中共丹阳县委书记张我华在敌人动用了惨绝人寰的电刑时,仍严守党的秘密,英勇就义时身中8 弹,对敌人怒目而视。 红十四军军长兼军政委李超时在敌人的法庭上怒发冲冠,将桌上的砚台掷向叛徒的头颅,举起椅子打向法官,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3 一心为民,无私为国的赤子情怀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洪流中,北固英烈们为了贫苦大众的自由解放,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舍家弃子,奉献自己的青春、奉献自己的生命为革命事业取得胜利而不懈努力,展现了北固先烈一心为民、无私为国的赤子情怀。 中共盐城县委委员唐德芳以一颗爱国的赤子心回报母亲的养育恩。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 在母亲前去探监时,他对母亲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已献身革命,就不能服侍母亲了。”唐德芳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中共盐城县委委员,负责农运工作,他遵照县委关于在农村发展和建立党组织的决定,在水府庙进行革命宣传,启发和提高当地青年的政治觉悟,并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 之后又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抗租、抗粮、抗丁、抗税、抗捐)”斗争,点燃了盐城西向农民运动的烈火并取得了胜利。同时期,盐城县中共党员宋景煜烈士因革命宣传工作被捕后,反动派无所不用其极,严刑酷法见不起作用,便使用色诱并承诺其保送升学,安排就业。 但宋景煜愤怒地回答:“我加入共产党不是为了享受优厚待遇,而是为了铲除剥削制度,消灭你们这些豺狼,使穷苦大众获得自由和解放。 ”宋景煜牺牲时年仅19 岁,把自己的壮丽青春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展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使命初心。中共如皋县城中区委书记、 县委特派员徐家瑾在狱中对前来探监的哥哥说:“从参加革命第一天起,我就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把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又说“少数人失掉自由,献出生命,换来的是广大人民永久的幸福。 ”

3 北固英烈精神的时代传承

北固英烈们用他们的忠于革命、勇于斗争、一心为民的坚定信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因此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好北固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争做一名信仰如磐、担当作为、躬身为民的优秀共产党人。

3.1 践行北固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仰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北固英烈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仍咬紧牙关,至死不屈。 这隐忍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的意志?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可以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一句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提醒广大党员要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要站稳政治立场。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应当始终践行北固英烈精神,永葆模范先烈的精神气节,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风雨不动安如山”。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 新时代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镇江的党员干部要在北固英烈坚贞不屈、 不畏牺牲的感人事迹中体悟信仰的力量。 自觉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抱守初心,勇担使命,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3.2 践行北固英烈精神,勇于担当作为

共产党员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干事创业敢担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担当作为更是北固英烈们鲜明的政治品格。在白色恐怖下,北固英烈们毅然决然地扛起救亡图存、人民解放的重任,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成为工人运动的中流砥柱。不仅北固英烈如此,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来看,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也是我们党始终能够赢得时代、赢得人心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政治上时刻保持清醒与坚定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行动上的迅速与自觉。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强调:“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4]。”因此,我们要深入一线和基层,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挑重担,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历练自己,接受时代的考验,用担当作为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3 践行北固英烈精神,永葆为民初心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需要不断滋养。 80 多年的北固英烈们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顽强奋斗、英勇献身,他们所留下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信仰力量、查找党性差距、校准前进方向的丰富源泉。我们应经常同先辈先烈“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号召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5]”。 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使命,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真情服务群众,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永葆为民初心,砥砺为民恒心,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需要用心用情答好的终身课题,努力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6]。

猜你喜欢
北固山镇江革命
次北固山下
文化广角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三国演义》与镇江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