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以宁波为例

2022-12-04 03:44黎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宁波文化遗产数字化

黎科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宁波 315175)

1 地名文化遗产

浙江的地名文化资源, 在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地名文化资源富含着一定的象征功能和鲜明的符号意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浙江地方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1.1 地名

关于地名的解释,《地名文化遗产概论中》 认为地名是人们对某个地理实体探测后,所命名的专用名称[1]。 地名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息息相关,地名本身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被人类赋予的一种语言代号。这种实体地理的语言代号,早期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交流,后期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空间方向上的指示。

有关地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洞穴中发现的岩画图案和象征性符号,就能得知古人对居住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已经开始进行标记。 有关地名的记录,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禹贡》和《山海经》两本书中就有提及,而关于“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周理》一书中,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对地名的渊源进行解释说明的相关著作,如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应昭的《汉书集解》等[2]。 到唐宋元明时期,对地名渊源解释的著作逐渐丰富起来,清朝时对地名渊源解释和记录到达历代之最。

1.2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创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的公共资源,这种资源使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提出使用“文化遗产”一词,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分类中, 将文化遗产划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3]。

地名文化遗产是由地名语词文化和实体地名两部分组成,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政部在《地名文化遗产鉴定》 行业标准术语和定义中指出:地名实体文化,指代地理实体的历史和地理等特征;地名语词文化具有语种、读音、书写、含义及其演变等内涵。而关于地名遗产这一术语的使用,以及地名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论,是在联合国地名标准化的相关会议中确定的[4]。

2 宁波地名文化遗产现状

2.1 宁波地理简介

浙江省内有钱塘江,又名富春江。因江水流向曲折,故名浙江,明朝时正式定名为浙江省。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的第二大城市,全省重要的工业、农业和水产品产地。 宁波人杰地灵,古迹遍布,有“文物之邦”之称。

浙江古时属于越地,宁波古城春秋时期为越国东境。 唐始置鄞州,寻废、明州,以境内四明山得名。明洪武十四年因避国号“明”而改为宁波府,以府属有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宁波名称清朝一直沿袭不变,至民国时改为宁波市。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初期为省辖市,后改为地辖市,目前为浙江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至今已有1 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

宁波在唐宋时期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浙东重要的水陆枢纽。宁波最为出名的就是市区东部的北仑港,北仑港水深港阔流顺不淤,是重要的远洋货轮深水港口。

2.2 宁波地名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宁波作为一个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古桥、老街、老巷资源。 这些古桥、老街、老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通行的便利,同时它们的地名又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传说故事、民俗方言等方面,丰富了宁波的城市文化内涵,延续了宁波城市的文脉。

2.2.1 地名对地理、古迹文化的反映

宁波地形独特,三面环山三江交汇,水网稠密。城中有日月双湖,双湖可组成“明”字,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就对日月双湖有所提及。 从宁波地名的命名上就能看出水与宁波的密切关系,据《宁波市地名志》统计,宁波现有97 条街巷名称的来源都与桥梁的名称有直接关系。如与桥有关的灵桥路,慈溪白沙路街道有个八字桥村,因村前有两座排列成八字形的石桥而得名。 宁波与水有关的地名还有北仑小刚、镇海田三洋、三江口、宁海、海头村、横溪、章水镇、东钱湖等。

宁波介峙山海之间,属于丘陵地貌。东西有四明和天台两个山系,总体山势低矮植被茂密。宁波一些地区的地名就根据实体地理的特征来起名,如地处中部沿海的象山,就因城区西北有座形似大象的山而得名; 余姚的石孔村有一山,古时为宋代的采石场,因两山仅一孔之隔故称石孔山。

还有很多地名的命名与宁波古城有关,如原道前街现名公园路,就因位于宁波子城内,子城的西有著名的中山公园而得名;现今的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和义路、东渡路这些道路名,也都是源于宁波古城的罗城城门。

2.2.2 地名对民俗传说的反映

宁波很多地名都与民俗神话传说有关。 像宁波海曙广仁街的来历,就和南宋皇帝赵构有关。当年赵构为躲避金兵南侵,逃到宁波广仁街附近,遇一老太婆相救,老太婆给饥肠辘辘的赵构做了一道名为“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菜,皇帝赵构吃后赞不绝口。回朝后赵构四下寻找当年救自己的老太婆,并打听到这道菜就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菠菜烧豆腐。后来赵构赐予这道菜“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御名。

宁波的孝闻街是因孝而得名。 北宋时有个叫杨庆的孝子居住在此地,相传为救生病的父母,不惜割自己的肌肤做药使用。宣和三年郡守楼异为表其孝,在他家门口立一牌坊,坊上书“崇孝”,作为对杨庆孝道的表彰与弘扬。

2.2.3 地名对工商文化的反映

宁波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鄞县通志》第2 094 页记载,民国二十四年商贸繁荣,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各类商业总数为5 599 家,其中一些当地居民在居住地的附近经营相关行业,久而久之该地段就以相关行业命名。 如“卖鱼路”就是当时卖鲜货的地方(鱼行古时多称鲜货行或鲜行),“猪行弄” 是清朝时期宁波生猪贩卖和屠宰的地方,“卖面桥”是清朝卖面的王姓商人所建,还有南宋《宝庆寺明志》记载的波斯巷是波斯商人的聚集地。宁波药行街,一听名称就能猜到与药有关,清末民初时该街道上药铺林立,此街长度虽然只有1 000 余米,但作为交通要道,街上车流人流密集可见该街的繁华[5]。这类地名在宁波多不胜数,不再一一列举。

2.2.4 地名对历史人物的反映

宁波有很多街巷的名称都与历史人物有关。 如宁波的两条主干道,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就源于孙中山先生;慈溪和余姚的阳明路则源于大儒王阳明。类似的地名还有宁波的旗杆巷,是当地人为表彰明代工部主事清官余寅,在他家门口立有大旗而得名;宁波尚书街是因为有尚书第的主人,言官屠滽而得名;位于海曙区东西走向的苍水街,是源于明代抗清将领张苍水,张苍水在战斗中牺牲后宁波父老乡亲为了纪念这位抗清将领,便把张苍水故居前的街道改名为苍水街。

2.2.5 地名对宗教文化的反映

宁波名寺众多素有“四明三佛地”之称,一些地名与佛教有不解之缘。 如宁波鄞州区高桥镇的古庵村,就因村里有古庵而得名。宁波老城东南偶大沙泥街西首的天封塔,是宁波著名的地标建筑,据说是将沙子聚集而成塔的方式建造,天封塔建成后留有大量的泥沙,塔旁边的街道就取名为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6]。

2.2.6 地名对方言文化的反映

宁波古为越国之地,方言属于汉语吴方言体系。宁波的地名有很多都与方言文化有关,如宁波镇海的骆驼,传说骆驼属于宁波慈东,从慈城东门起一共有六大桥,宁波方言六大的发音和骆驼很像,所以久而久之六大就成了骆驼。

3 地名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原因

浙江的地名文化遗产不仅传承着浙江的地域风貌特色,也见证了浙江地域的演变过程。古老的街巷地名也是了解浙江城市文化风貌的重要依据,伴随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浙江有着重要文化价值的各类地名也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被逐渐废弃,濒临着消失的危机。

地名文化遗产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变迁,从古至今地名随着所在地的自然、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经历变更或废止。 据《宁波市三区废止街巷名录》统计,1991—2005年,因城市扩展、旧城改造、道路拓建等原因,海曙、江东、江北三城区消失废止的街巷就有180 条[7]。二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老的街巷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除改建,该地段的地名也逐渐消亡。如位于宁波海曙区长春路上的桂井街,因有桂井古迹而得名,清代著名藏书家全祖望,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徐时栋两位学者也出自这条小巷。 现今桂井街西段早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唯一的东段虽被保护起来,但也是残破不堪。三是在文物保护上,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的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关注上相对缺乏。除此之外在地名的命名上,浙江省内一些大、怪、洋的地名比比皆是,仅2019年杭州就排查出不合规范的地名达583 条。

图6为Un-PCW试样的疲劳断口观察图,图6(b)、(c)、(e)分别是图6(a)中(b)、(c)、(e)矩形框的放大图,图6(d)是图6(c)中d标记方框处的放大图。其疲劳断口同样可以分为萌生、扩展和瞬断三个阶段。图6(b)为裂纹萌生位置的放大图,疲劳裂纹起源于晶体滑移,且在高应力加载下试样的表面有多个裂纹起始位置。图6(c)和(d)对裂纹扩展位置的观察发现沿晶平面和穿晶平面混合存在,此外还有包围这些平面的晶界破坏形成的条纹。而图6(e)对瞬断区域的观察同样发现由大量的韧窝组成。低应力下的疲劳试样断口观察具有类似的特征,和高应力下疲劳试样相比,裂纹源位置减少。

2000年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也专门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需持续推进[8],目前浙江省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4 浙江地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地名文化是浙江文化遗产里不可分割的部分。是记录浙江地理变迁的一个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也要求地名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利用数字化传播技术,将地名文化遗产数字化,并与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关联。

4.1 数字技术让地名文化的传播更广泛、更全面、更多元

地名文化由于概念抽象,又受制于传播形式的限制,传统的传播媒介往往难以对地名文化进行有效的推广和传播。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地名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进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广泛使用,可穿戴设备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海量的地名文化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与分类,将地名文化遗产的图文信息转化为视频音频化的数字信息,能更为直观生动地表现地名文化遗产,并更精确地寻找传播受众,也更易于对地名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

4.2 有效推动活跃文化产业市场

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最终落脚点是看其是否具有实用性,能否进入经济市场。这就要求地名文化遗产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外还要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步伐,符合文化市场需求。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地名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在市场中探寻、创造出一条能发挥地名文化商业价值的新兴之路,不仅能使地名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播与保护,达到地名文化传播保护的良性循环。

4.3 为地名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该文研究为今后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传播提供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也为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地名文化的数字化研究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5 地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创新路径

浙江地名文化是浙江城市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历史印痕,也是浙江地名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特色的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代表这一个城市特点的地名文化遗产正在不断遭到侵蚀,许多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遗产正从人们的面前消失,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播也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当前这些地名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重现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借助数字技术与现代化生活相融合,进而换发新的活力,达到地名文化的活化振兴。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带来了传播形式、感知形式、生产形式、结构形式,以及传播方式的变革,在这种全新的数字化语境下,给地名文化传播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 国外较早就开始注意文物古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以保护文物古迹。国外学者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数码科技的潜力,提高市民对文物的认识;又可将文物记录下来,以便政府为有文物古迹的城市制订更稳健和有效的文物保护计划[9]。

5.1 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提供了无限可能,地名文化数字化存储的核心是为了快速高效地获取地名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利用先进的扫描技术、 高清摄像技术配合高精度图形图像输入输出设备,对地名文化的相关文物,如书籍图片、实物门牌、石阙等实现二维三维转化,得到可以共享、研究与观赏的地名可视化高精数字素材,同时又能安全有效地对地名文化进行数字化储存。

5.2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地名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

当前计算机技术以广泛应用到各类展示活动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展馆的展品展示,能有效拓展相关展品的呈现手段。与传统展示手段相比,首先数字技术可以将海量的地名文化进行可视化转换,形成数字语言。这种数字语言不仅能节约存放空间,更能快速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从而提高地名文化的信息检索速度与传播范围。 其次在地名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中, 将地名文化的各种素材信息有机结合。 如文物实体、照片图形,与地名相关的广播、录音、文字记录等信息,通过数字技术有机整合起来,使参观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地名文化所反映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最后搭建与地名文化相关的展厅展馆。利用地名文化的数字化展馆这个平台,向参观者传播地名文化知识,提高大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也为地名文化的相关研究者提供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平台。

5.3 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

(1)地名文化的虚拟复原。对于地名文化这种十分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VR、虚拟漫游、人工智能等技术,使抽象的地名信息具象化,实现老地名场景的虚拟复原与演变模拟。 利用数字化方式复原老街巷区域最初的街景效果,包括道路、建筑、标志物、人物等三维场景影像,并虚拟出该区域仿真可互动的参观环境,使观众参观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场景互动也能提高参观者的观看兴趣。

(2)建立街港地名的数字化名片。整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典故来历的老街、老巷,以该区域的道路指示牌或相关标志性建筑墙面、地面为载体,将街道地名文化信息以二维码形式置入这些载体中,可以采用金属铭牌地面嵌入等手法,结合AR 增强现实技术,生成该地段区域相关的数字影像等虚拟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虚拟仿真后,应用到地名的数字化名片中。 途经这一区域的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码互动的方式,获取这一地段的文化历史、地理地貌、地名由来等相关信息,以及该区域的模拟仿真虚拟影像。文字与图像两类信息可以互为补充,从而使游客能进一步加深对该区域地名文化流变的认识。

5.4 营造良好的地名保护与传播的文化环境

(1)利用数字平台开展各类型地名文化保护的线上活动。通过数字媒体及时发布地名文化活动的相关活动信息,达到地名文化活动信息的快速传播,并让受众在地名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上产生积极影响。

让社会性公益组织参与到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中,发挥青年群体作用,大力提升地名文化的影响力。 政府或街道定期举办有关地名文化推广的相关活动,让大众参与有关地名文化的调研、规划,整理编排工作。 浙江的诸多老地名都来源于民谣或民间故事传说,这些民谣和传说包含了各行业及自然山、河和桥、村、街巷、宗教、人物、动物等。如宁波有与街巷相关的刘庄巷传说,与渡口相关的桃花古渡传说,与佛教相关的宝幢传说,与人物相关的王应麟墓传说等,这些传说故事都需要整体编排和完善整合。

(2)依托数字化主流媒体打造地名文化主题建设。当今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为大众参与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渠道。 利用微博、电视、广播、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形式来加大地名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快捷宣传手段,宣讲与普及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更好地推动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多方位、综合性利用各种数字媒介。 将与地名文化相关的电子阅读物,覆盖到各类移动端设备上,如公交地铁广告媒体、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慧大屏、 写字楼电梯广告媒体、 公园社区与户外LED 屏等媒介上,借助这些数字媒介大力宣传地名文化保护推广的相关信息,扩大地名文化宣传的传播范围。

5.5 打造地名文化数字化经济新业态

根据浙江不同区域的特点,结合有文化代表的地名,开发能体现该区域特色的电子书、电子图册、影像制品、地名知识App、主题地名IP 等地名文化衍生产品。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互联网经济,发展数字文创新文化业态。 打造出浙江“地名文化+旅游+城市价值”的地名文化产业新业态[10]。

6 结语

浙江有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如何结合当下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通过新的方法与手段对它们加以重新阐释,赋予它们新的含义,使地名文化回归现实生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同时, 还要让地名文化遗产在新环境中保持其原生特征,是论文探究的重点所在。

数字化的进步让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何能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濒临消失的浙江地名文化,还需要大众和全社会不断努力探索和与创新。

猜你喜欢
宁波文化遗产数字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图读懂宁波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