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困境人生探析

2022-12-04 03:44王群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阳明王阳明困境

王群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黔南 558000)

万里投荒、九死一生、百难备尝、百死千难是王阳明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可谓困境重重。为什么作为状元之子又天资异敏的他却屡陷绝境? 哪些因素让他走出困境? 困境和他的三不朽伟业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作为局外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挂一漏万和穿凿附会的可能性弊端),会有助于我们对王阳明本人、 他的三不朽伟业,以及阳明心学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对我们今天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应对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 屡陷困境的原因分析

尽管王阳明13 岁时生母离世,但他的爷爷奶奶都对他宠爱有加,他的父亲,状元王华对作为长子的王阳明也是非常关爱。 阳明本人又聪慧异常,11 岁时便能吟出极富哲理的诗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那么家庭条件优越自身又很聪灵的阳明为何屡陷困境呢?笔者以为他之所以屡陷困境,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1 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王阳明出生于状元之家,他本人又才华横溢,如果他像大多数人那样循规蹈矩,他的人生之路可能很平坦,考科举做循规蹈矩的官,做好一方地方官,或许他也可以像他在诗里面所描述的那样:“最羡渔翁闲事业,一竿明月一蓑烟。 ”(《即事漫述》四首其四)“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箸棋。 ”(《题四老围棋图》)“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送德声叔公归姚并序》)[1]在青山绿水间或垂钓或吟诗或对弈度过闲适轻松的一生。 王阳明的困苦人生与其忧国忧民的意识有很大关联。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皇帝昏聩,虽有清正廉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大臣但也是凤毛麟角;相反,为数不少的大臣或者因为奸佞或者因为政见不同而进行勾心斗角确是常有的事。土地兼并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百姓赋税劳役繁重,百姓民不聊生被逼上梁山造反作乱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阳明“心之忧矣,匪家非室。 或其启矣,陨予非恤。 ”(《狱中诗》)他忧虑宗社之安危、君父之难、生民之困……,屡陷困境正是因为他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例如他之所以远谪贵州龙场,正是因为他一方面颇具正义感一方面又虑及宗社之安,上疏皇上“惧陛下复以罪铣等者罪之,则非惟无补于国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过举耳。然则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从而闻之?陛下聪明超绝,苟念及此,宁不寒心? ”[2]结果“疏入,亦下诏狱。 已而廷杖四十,既绝复苏。 寻谪龙场驿丞”。

1.2 卓然超群或不为世俗社会所理解或为世俗所嫉妒

王阳明有超群绝伦之才。 他的才华或者为他人所妒或者为世俗社会不解。 两种情形都导致他屡遭别人陷害打击。比如王阳明有绝世之才,科举考试却两次落第,第一次落第原因不详,第二次落第因为“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 ’及丙辰会试,果为忌者所抑。 ”不仅科举考试因为有人所忌而落榜,同样在官场之中或者因为其过人才华或者因为赫赫战功而被嫉妒。比如当时“群僚百司各怀谗嫉党比之心”[3]权臣杨一清、桂萼等担心皇上重用王阳明,在平宸濠之后的六年时间里千方百计阻拦皇上召见他,直到嘉靖六年因思恩、田州当地土官叛乱,朝廷才启用56 岁且病体缠身的王阳明远赴西南边陲广西平息叛乱。据黄绾《王阳明先生行状》记述:杨公一清与桂公萼谋,恐事完回京,复命见上,予(黄绾)与张公(浮敬)又荐之,上必留用。杨一清、桂萼两人为了阻止皇帝重用阳明先生,举荐他远赴广西平乱,叛乱平息后,以桂萼为首的权臣千方百计阻拦重病缠身的阳明先生归乡养病,最终导致了阳明先生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

1.3 社会黑暗,群小构陷

王阳明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明武宗时代度过的,武宗在位16年间,不恤国事,声色犬马,又加上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宦官大肆搜逻同党,专擅威福,构陷忠义之臣,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士大夫之流常常“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期间,不自知觉。 是故以之为子,则非孝,以之为臣,则非忠。[4]”人与人之间则是“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5]”“今士夫计逐功名甚于市井刀锥之较,稍有患害可相连及,辄设机阱,立党援,以巧脱幸免:一不遂其私,瞋目攘臂以抵捍钩摘,公然为之,曾不以为耻,而人亦莫有非之者。 盖士风之衰薄,至于此而亦极矣。 ” 昏君恶奴佞臣三者的存在使得明武宗一朝“奸宄之徒,诈称官校,凌虐有司,索骗财物……军士在外,妻孥隔越,不谙风土,客死道旁……少女老妇,宠牣离宫,苦雨凄风,多成冤魄”(《明武宗实录》卷一八七)。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阳明先生要伸张正义匡世救民必然阻力重重,群小谗构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黑暗的时代导致王阳明才华横溢却两次科举考试失败、伸张正义却又被远贬贵州、远赴贵州途中的一路被追杀、平息宸濠叛乱却又遭陷害、重病之躯远赴边陲之地平思田、 恩州之乱等令今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人生。

1.4 不徇俗苟容的性格特征

王阳明先生曾以诗言志,“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呶呶! ”(《九华山赋》)这首诗表明了他不徇俗苟容的性格特征。王阳明屡陷困境,也与他不徇俗苟容的性格特点有关。 他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尤其是武宗时期,武宗沉溺于逸乐,荒怠于朝政,纵容一群奸佞太监作恶多端,一些官员随波逐流,甚至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人若不随波逐流,放弃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会很容易遇到人为的障碍,阳明先生之所以有百难备尝的经历,与他自己坚持不溺于流俗有很大的关联。他曾经肯定“应元忠‘以希圣希贤之学,勿溺于流俗’为教;肯定杨士鸣以尽其本体,不迁就气习以趋时好为学;赞扬不辞兵革驱驰之劳,独与时俗相反的都宪林省吾;称赞超然于功利辞章,求绝学于千载之上,不徇俗苟容,以钓声避毁的习元山。[6]”他对同僚学生不同流合污的褒奖赞扬,其实也表明了阳明自己不徇俗苟容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经宸濠、忠泰之变后阳明先生益发坚守良知不徇俗苟容,他的不徇俗与绝世才华,招致当时一些朝廷大员的不满、打压与毁谤,也给他们阻止阳明先生受到朝廷重用找到了借口,比如当时朝廷重臣杨一清与张璁俱揭帖对皇帝曰“王守仁才固可用。但好服古衣冠,喜谈新学,人颇以此异之。 不宜入阁。 但可用为兵部尚书。 ”

2 走出困境的个人因素分析

作为一代豪雄,我们不但要认识他屡陷困境的原因,更有必要探讨他能从千难万苦中走出来的原因。阳明先生之所以能走出困境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是人力无法掌控的,该文主要探讨的是阳明先生个人因素在走出困境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文武全才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孔子家语·相鲁》)。志在成贤做圣的阳明在辞章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31 岁时王阳明学问的重心放在以修身济世为目的圣贤之学,并针对当时虚伪化功利化的朱熹理学,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独树一帜的心学体系使得王阳明在无端蒙受陷害诽谤冤屈时坚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不再汲汲于讨天理寻公道,而是以平和之心坚守自己的良知节操,非常时期依然能以平和之心处理事情。 比如在已平叛军擒宸濠后,武宗依然在群奸的护拥下率官军一万余人南下江西征讨。 长期的修身养性使得在有江彬等太监的多次挑衅滋事后,面对“北军肆坐谩骂,或故冲导起衅。 先生一不为动,务待以礼……传示内外,谕北军离家苦楚,居民当敦主客礼。每出,遇北军丧,必停车问故,厚与之榇,嗟叹乃去。久之,北军咸服。”在此事件过程中王阳明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忍耐性和包容性,最终在他的包容下化解了一次次可能的冲突。另一方面,阳明先生不仅在圣贤之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造诣,而且在诸如兵法、地理等知识的学习,以及调兵遣将之法和骑射之术方面都有很好地掌握。据《年谱》记载:先生十五岁时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经月始返……先生二十六岁时,留情武事,凡兵甲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这些武功方面的积累为他之后应对南方各地的叛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他广闻多识、足智多谋、通达权变、处变不惊。 比如朱宸濠经过10年的准备以十万兵众叛乱后,王阳明带领最初疲弱的百余名士在很短时间内利用谋略扰乱了对方的反叛部署、作战计划和行军路线,结果在短短四十二天后活捉朱宸濠平叛反军,创造了自古以来书生打仗的兵法奇迹。

2.2 心不动

大凡一般人在陷入困境时,可能会坐卧不宁、不知所措、方寸大乱甚至极端一点地捶胸顿足、大动肝肠、夜不成寐,如此状态,在陷入困境时,很难有冷静清晰客观的思维去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王阳明与众不同,在任何时候都能让自己不动心。 比如他在丙辰年第二次参加会试科举考试失败时就表明过自己丙辰年第二次参加会试“为忌者所抑。 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慰之曰‘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若由此不动心,则自能应变。[7]”心如果不动时,便总是处于澄明状态。在心如明镜时,认识分析问题可以更客观更全面,相应地,比起一般心神不定的人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正如王阳明所说“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 亦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

2.3 反求诸己、动心忍性、砥砺切磋

所谓动心是指在遇外界境遇时,会不自觉地为外界环境所牵引迷失自己心平气和的本心。 一旦遇到外在的打击、侮辱、指责、诱惑等,就可能情绪失控,身体内气的运动紊乱进而失去理智做出极端事情,或者放弃自己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而代之以丑陋凶恶。所谓忍性,就是不论外界如何恶劣也不能心随境转,迷失自己的本心。砥砺切磋则是指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要想保持自我本心,就要有意识地雕琢、磨砺、磨练、调控自己的情绪。王阳明多次讲过动心忍性、砥砺切磋,如“四方英杰以讲学异同,议论纷纷,吾侪可胜辩乎? 惟当反求诸己,苟其言而是欤,吾斯尚有所未信欤,则当务求其非,不得辄是己而非人也……然则今日之多口孰非吾侪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乎? ”正是经过长期的动心忍性、砥砺切磋,面对各种世事、利害、屈辱,他都不会改变既定的价值追求和平和的心境。 不变的价值追求和人格使得他不会因为陷入困境就轻易放弃他一辈子所做的,都在同病魔、同精神、同环境、同自己的“心中贼”搏斗。 正是在一系列困境的磨练打击中成就了阳明先生的三不朽一生。那么,为什么说阳明先生的三不朽伟业和他遭遇的困境息息相关呢?

3 在困境中成就了“三不朽”人生

3.1 困境彰显了他非同寻常的高尚人格

王阳明曾说: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一个人人品的高低在一般的环境下并不能体现出来,只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挑战下,在名利权色情的诱惑下,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才能彰显出人格的高尚、生命力意志力的顽强。可以说,如果王阳明的生命历程中没有经历过万里投荒、九死一生、百难备尝、百死千难的困境,他的人生就可能像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平庸的生活。王阳明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在历尽千难万险之后,依然有着高尚的人品,仍然不忘记救济苦难中的苍生。 几百年后我们读到阳明先生这样的事迹时也是感怀不已,为阳明先生高尚的人格折服乃至于崇拜。

3.2 困境中磨练增长才干为他屡建奇功奠定了基础

《论语·子罕》 记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孔子之所以多能是因他年轻时家庭窘困,做过当时一般贵族阶层均不愿做的所谓低贱事情,如照管牛羊、看官仓库等体力劳动的事情。 同样孟子也认为:“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技艺、知识,常常是因为灾患,只有被孤立的大臣、贱妾所生的庶子,才会总是考虑现实及未来可能存在的种种凶险因素,才会考虑问题全面、长远、深刻,所以在道德、智慧、技艺、知识四方面都能够通达。王阳明屡建奇功,是因为在千难万险中他的意志力越来越坚强,遇到急事难事越能从容不迫,考虑问题也越来越周全,在做事应对问题过程中,经验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洞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为他后来的平定南赣之乱,以及整治广西乱局做了很好的准备。

3.3 困境中的反思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良知心学

王阳明曾多次谈到艰难困苦在其思想学说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如在《与王纯甫·壬申》一文中谈到“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 ”又比如他所说:某于良知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传习录拾遗》)在百死千难,百般刁难中因为对于亲情的不忍割舍对生民困苦的切肤之痛,他没有归野山林,而是经历过“溺于辞章之习,茫无可入”,“幽室不知年,夜长昼苦短”(《狱中诗十四首·屋罅月》)的极端痛苦,徘徊思虑之后,终于在龙场阳明洞的石墩“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以求静一”,悟出了心学哲理,从此一泻千里,形成了辉耀千古的心学思想。

4 结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益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 ”才华盖世却又两次落第,仗义执言匡扶危局却又屡遭猜忌打击,以病弱之躯千里驱驰平息叛乱却又屡遭他人嫉妒构陷,四处奔波、百死千难同时著书立说传道后学同僚。 王阳明走出了坎坷又充满传奇的一生,因为屡陷困境他的人生充满坎坷,又因为他屡次摆脱困境建奇功,他的人生又充满了传奇色彩,使得他同时代的一些人和后来人对他本人和他创立的心学迷恋崇拜,并因此学习了解阳明心学,成为阳明心学的崇拜者或践行者。

猜你喜欢
阳明王阳明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真正心平气和
跟踪导练(一)
困境
王阳明龙场悟道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